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耄耋之年感言

(2022-09-08 17:44:08)
标签:

杂谈

分类: 其它


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行人。电影飞越老人院的某些情节中:安度晚年的养老人员,多为年老体衰、体弱多病,老态龙钟的老人。有些人拉屎撒尿在被窝里,或突然声嘶力竭地大声喊叫;或着表情木纳、步履维艰、生活不能自理,看后令人怜悯和叹息。当今社会,老年人是个重要群体,他们曾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不能忘记他们。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年时代,国家和社会给予了他们倍加的关心和爱护。现在医疗条件不断地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人均寿命由建国时的38岁,提高到了当前的74岁,这表明了国家的重大成就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不久前在一次聚会上,见到一位久别重逢的耄耋之友,由于其疾病缠身、耳背眼花,与外界沟通困难。在餐桌上少言寡语,面无表情,反应迟钝,如同陌路之人。当问及老朋友姓名时,她都叫不出来了,令人惊讶不已。昨日辉煌已逝,今时不同往日。这和过去她那种生活乐观、豁达开朗、谈笑风生的性格大相径庭;形成了鲜明对比和极大反差,如同换了一个人一样。归根结底,这也是人生的发展规律。岁月无情,年龄不饶人,病魔缠身,人无回天之力,令人惋惜和感叹。

 

据近期报道,一位80岁老母亲出门看儿子,儿子没找到,反而把自己弄丢了。原来老人去某小区看望生病的儿子,却不知儿子住在哪一栋楼、几单元、几号门?也记不起儿子的电话号码。民警闻讯,只能送她返回原住所,当问起你住在哪儿?时,她却说:我想不起来,忘记了。后几经周折才送了回去。

前几年,我们院内有位姓袁的老人,走出大院后迷失了方向,背道而驰、越走越远而无法回家,只能坐在马路边过夜;家人到处张贴寻人启事传单。要说人老了,竟如此痴呆可怕?现实人生真令人难以承受。就连在三线建设(修建襄渝铁路)共事者陈某某,因得老年痴呆症,外出后,迷失方向而回不了测绘局。

 

俗话说:人老先老腿,此话不假,至理名言。老人多数腿先出问题。常常是双腿软弱无力,行动不便,不得不借助拐杖行走,尔后坐轮椅,再后就卧床不起。更有甚者,终身瘫痪在床,或成为无知觉的植物人,最后告别人间,寿终正寝。其涵盖世间的一切恩怨也随即烟消云散,魂归大自然,这是人生旅途的最终归宿。人生自古谁无死?无情的自然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人能抗拒!

说到腿脚,是个值得人们高度重视的问题,老年人最怕摔跤。出行要小心,时刻牢记着脚下留神防摔跤。曾见一妇女摔了一跤,骨折8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摔了一跤,三个月后就去世了。在我们大院内,因摔跤造成骨折的人,多不胜举,比比皆是。就以邻居为例,老太太平时走路不稳,摇摇晃晃。我曾提醒她:记住,千万不能摔跤!她很认同。不料,几个月后,她相继摔碎了左髋骨、右髋骨,又摔断了锁骨,至今卧床不起。住院开刀换钢球花费很贵不说,最主要的是病人的精神和肉体都痛苦万分,遭受大罪,这只有病人自己才能深切得感受。从前我有位堂叔,因双腿无力不肯下床走路,我劝他:腿不走动,功能要丧失的。果然,半年后其腿就报废了,直到去世再也没有下过床。我们院内因摔跤而卧床瘫痪十几年的人就有多起,这种教训实在是太多、令人悲催。

 

老年人重点防止是:噎呛、摔跤、生气。有位老人因吃黏稠食物而挣扎良久噎死,全家人眼睁睁的看着他断气;也有因喝水呛死的。至于因摔跤致残而死亡的人更不计其数了。人老了也不能生气,纱厂有位赵师傅因生气引发全身瘫痪;我局耿师傅见徒弟撒了一地钉子,一气之下瘫痪了20年。《三国演义》中也有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掌故。所以,老人要以宽广的胸怀“大肚能忍、忍尽天下难忍之事,”才是明智之举。人老了,体能脆弱,有位老者薛师傅只因为偶尔打了一个喷嚏,脊椎骨断裂了,急送医院安装了一根钢筋,支撑者脊椎骨才能直立,实属无奈,教训深刻。

 

在这里,给人们一个启示,人生必须要活出质量来,需要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和健壮的体魄。怎样才能做到呢?坚持锻炼身体,持之以恒;遵循生活规律,学习养生知识,注意增加营养;掌握医学常识,不断地和病魔作斗争。才能延年益寿,享受美好生活。

“光阴留不住,岁月催人老。”在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是人活百岁不稀奇。古人所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的观点需要更新了。历史上著名人物:秦始皇、诸葛亮、唐太宗都是50来岁就去世了,女皇武则天、乾隆皇帝寿命较长,而只活到80多岁。如今,社会稳定,医学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寿星日益增多。我们院内90岁的老人就不少,他们懂得:生活规律、健身养生、饮食清淡,戒烟戒酒。做到了遇事不怒、基本吃素、饭后百步、冷热适度的养生哲理,才得以健康长寿。他们的长寿之道,赋予了人们更多的有益启迪。

 

天地之悠悠,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史记》,人们都要慢慢变老,步入耄耋之年。回顾一生,虽未虚度年华,转眼瞬间白了头,发出人生自作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中”(唐·杜牧)之感言。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世上并无托生(指人死后灵魂转世再生)之事。“有生必有死,”(恩格斯),这是唯物主义者的观点。白日去如箭,达者惜分阴(宋·朱敦儒),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三国·魏),必须懂得爱惜有限的生命,珍惜宝贵的光阴。

 

人的一生实属不易。从呱呱坠地降人间,到生老病死离世间,尝遍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臭,经历了人事间的悲欢离合,受尽了九九八十一难的种种磨难。人生路漫漫,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虽是夕阳无限好,已是近黄昏,日落终归下西山。

对于人的死亡,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正确对待。人死如灯灭来时一丝不挂,去时一缕青烟,回归大自然。现在社会上兴起的一股土葬、厚葬之风,违背历史潮流,应于坚决制止。有人花费千百万元建造豪华墓地,大操大办,既占用农田耕地、又白白浪费钱财,没有任何意义。在这里,我们应学习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和刘少奇,将骨灰撒向江河大地和广阔海洋,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值得人们效仿和学习。现在有人提倡树葬,也是个好主意,让人死后还能为祖国绿化作贡献,何乐而不为?值得大力提倡。

 

有人提到安乐死。在国际上只有少数国家立法承认,不为多数人所接受,中国也不认可。前几年,汉中有一位晚期癌症患者,疼痛万分、受尽折磨,天天靠打止痛针过活。她坚决要求对自己实行安乐死,儿子见妈妈实在太痛苦了,答应了她的要求。结果,儿子被判有罪,坐牢几年。这是多么无情无奈的法律,难道还有真正的价值和保留的必要吗?其实这就是:病人遭罪、家人受累、国家浪费,毫无现实意义。可以预料,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禁止安乐死的法规(含死刑),

迟早会被废除的。

 

近期有报导,深圳人大通过一项决议,规定病人立了预嘱“不要做无谓抢救”,医院要尊重其意愿,让病人平静走完最后时光,深圳真的是敢为人先!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大部分人都是死亡在医院里,经过无数次抢救、化疗、插管、输血等,病人痛苦万分死去。深圳所立之法理应推广实施。

 

又如,对待同性恋同样态度,社会也持不同观点,反对之声不绝于耳,本人对此也不甚理解。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全国涉及到3000万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其实这个人群对社会并不构成危害。俗语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度量如海涵春育,应接如流水流云(格言联璧)。一个包容和谐开放的大度社会,为何不尝试改变以往的旧传统观念,给予他们以宽大的胸怀而加以包容呢?

 

人们常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此为迷信之说,实为孔、孟之寿龄。我已步入耄耋之年,也算是高龄长寿了。虽然来日不多,但晚年赶上了好时代,令人知足、幸福,生活水平达到了一生中的最佳时期。虽体力不济,考证古图、钻研发现,发挥余热,其乐融融。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前几年,在全国正式出版和发行了代表作《古图考证发现》一书,填补了一项中国古地图文化的空白,为国家做了应有的贡献。(还曾在国际、国内约50种报刊上发表了200余篇论文和10余部丛书)。

 

吃尽苦中苦,方知甜上甜。回忆往事,不堪回首。幼年时曾在日寇统残暴治下痛苦挣扎,九死一生,侥幸存活。经历了大苦大难的生死之劫,死里逃生,见证了很多生死奇迹。我祖籍在冀中平原,曾是日寇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的重灾区。日寇杀人如麻,横尸遍野,罪恶滔天。仅大城县平民被日军杀死、重伤达16万多人,烧房2.4万间《大城县志》。他们采用的酷刑有:枪毙、活埋、剖腹、挖心、踞头、剐肉、挖眼、火烧、吊打、放毒气等惨无人道的手段残害无辜的老百姓,其罪行罄竹难书,万恶之极。当时是,生命无保障,随时被杀戮;生活无粮食,不断饿死人。我就是靠吃猪糠、野菜、昆虫、白蛆、树叶、泥土而幸存的。对于日寇所犯的滔天罪行,我是日寇屠杀暴行的见证人(见我新浪博客中悲惨童年回忆篇)。日军侵华期间杀死了3500万中国同胞,民族之恨、血海之仇,牢记在心。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种民族血泪史,要铭刻于心,绝不能忘记!

 

时至今日,日本当局仍对侵略暴行死不认罪、不赔偿、祭拜鬼(靖国神社),霸占我钓鱼岛,敌视中国,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魂不散。公理安在?真理何有?天理不容!

我们全国人民必须要奋发图强,万众一心,实现祖国强国之梦——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制止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 。                                                   20229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