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东部最高山及《太白全图》

(2014-05-09 15:23:54)
标签:

文化

分类: 古图发现之清代时期

名称显赫的太白山是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位于陕西眉县以南30多公里。它是秦岭山脉的最高峰,海拔3771.2米。它以势拔五岳之气势,独领中国东部的最高峰。遥遥摩天,孤峰独立,势若天柱,参天入云。在中国东部群山中独占鳌头,无可比其高,它比五岳之冠的西岳华山还要高出1616.3米。

太白山命名由来已久,最早见于《魏书·地理志》。《水经注》载:“汉武帝时,已有太白山神祠,其神名谷春,是《列仙传》中人”。《录异记》载:“金星之精,坠于终南圭峰之西”,取太白金星之意,故名。(另有一说:因冬夏山顶积雪常白而得名)。古有“太白积雪六月天”之谚语,成为闻名遐迩的关中八景之一。这里地理条件独特,气候瞬息万变,其高、寒、险、雄、幽的鲜明特色,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而成为旅游登山爱好者所仰慕和向往的理想之地。

秦岭被誉为“中国的脊梁”,“中央国家公园”。又是国内中部最重要,具有地理、气候、水系分界意义的山脉,形成了南北差异。其北为北方,气候干旱,黄土飞扬;其南为南方,植被繁茂,山青水秀。在饮食上,“南稻北麦”;在交通上,“南舟北马”;在地理上,是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流经陕南12县,至湖北武汉与长江汇合;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横贯关中平原注入黄河。

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内的碑刻《太白全图》,是一幅表示太白山的古地图。这是一幅年代较早、工艺精湛、形象逼真、内容详尽的山水画式写真图。古图显示了太白山气势宏伟、山势险峻、巍然峋嶙、雄险陡峭的景色,是一幅难能可贵的古图珍品。

制作年代:碑刻制作于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在诸多太白山图中,这是其中面积最大、时间较早、工艺精湛的一幅古地图,从中可以博览和领略到古图的表现魅力及制作水平。该图幅面,高189厘米,宽74厘米。图上注明立碑缘由及作者:“时康熙三十九年中秋,三秦观察使河东贾鉝”立碑,“李士龙、卜世合镌”。

《太白全图》图文并茂。碑石正面镌刻着气势磅礴的太白全图及景区注解,背面刻有博大精深的文字说明(约3000字),全面介绍了太白山的总体概况、景点之间里程数、高山湖泊面积。内容详尽、文笔优美,是极其珍贵而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               

地貌奇特:秦岭地貌显示了壮丽奇特的自然地貌景观。由山麓到山顶,反映了低、中、高三个各具特色的地貌类型:低山区,黄土覆盖,地表侵蚀切割,基岩裸露,峡谷幽深,山色云影。中山区,山势陡峭,沟谷狭窄,梁脊齿状,奇峰对峙,重峦叠嶂,深潭飞瀑。高山区,山势开阔,怪石嶙峋,第四纪冰川刨掘遗迹显露,角峰巨石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强烈冻融风化,形成块砾石河景观。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登上最高处拔仙台,与鳌山之间,有一道平缓开阔的高山准平原,人称跑马梁。这里砾石遍布,乔木绝迹,人迹罕至,难觅鸟兽。颇显苍凉雄伟,凸显了蓝天白云之空阔高远。环眺四周,角峰、槽谷、冰斗、冰坎、冰阶等第四纪冰川特有地貌形态,历历在目。又是研究冰川遗迹最好的天然博物馆。再俯视远处群峰屹立、白雪皑皑、浮云层叠、雾气弥漫的景象,犹如凌云驾雾之感,身心飘然若仙也。

植物多样:太白山(现已设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94.3%)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构成了一幅动态美与静态美相协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的生动画面。由于秦岭南北高低温差大,形成了气候、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构成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严寒带不同的气候特点。在低山、中山区,自然源非常丰富,森林覆盖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含国宝大熊猫、朱鹮和金丝猴)。是中国重要的物种基因库。素有“亚洲天然植物园”、“中国天然动物园”之称。攀登到高山区,景色依然优美,可观赏到冷杉、落叶松、高山灌木丛草甸的植物带景象。在山顶部,却是另一番冰川遗迹特有地貌自然景观。

水系发达: 太白山水系发达,其中石头河、黑河、西沙河、汤峪河等均发源于此。潺潺溪流、清池碧潭,飞泻瀑布也处处可见。尤以山巅上的高山湖泊著称,引人入胜。犹如颗颗白洁明珠,凝崁于山颠。这些高山湖泊,自古被誉为“太白池光”“高山明珠”。它们是第四纪造山运动保留下来的冰川湖,当地老人称为“神湖”,实为“冰蚀湖”,是中国最高的高山湖泊群。其中大太白池(大爷海)位于拔仙台西北,椭圆形,面积近5000平方米,湖面高程为海拔3590米。湖水清澈碧绿,冰冷刺骨;湖面岩影倒垂,坠日沉月,绮丽动人。二太白池(二爷海)位于拔仙台西南,面积大于大太白池,湖面高程为海拔3650米(中国海拔最高的高山湖)。三太白池(三爷海)位于二太白池槽谷第二级冰阶内,面积7万平方米,湖面高程为海拔3485米。三池错落鼎列,湖水澄碧清澈,平静如镜,深不见底。历代诗人,如唐代韩愈、宋代朱弁等均有赞咏之诗句。

另外,位于二太白池槽谷冰阶内,还有玉皇池(面积最大冰蚀湖,约9万平方米)和三清池及附近的佛池(面积最小)。这些高山湖连成一线,形似串珠。呈现出湖光山色、碧波荡漾、印月映日,怪石林立的奇特景观。

古图上如实表示了6处高山湖泊,但却使用了相同形状的水池符号,并未按真实面积刻制,是一大缺陷。实情是:大太白池呈椭圆形,二太白池形似朝笏,三太白池形似玉如意,玉皇池呈圆形似满月。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论面积,玉皇池最大,佛池最小。但随季节不同,水位略有变化。

附近山间,还显示了2处小水池:龙池、凤池;其旁还有一座塔形符号,巍然屹立。其附近有一雷神洞,图上注有说明:“洞内有万年不化之冰”。

图上高山湖之间注有里程数,如:“二太白池至三太白池5里”,“三太白池至玉皇池10里”,“玉皇池大15亩,至三清池15里”,“佛池至玉皇池10里”等。大太白池旁注有文字说明,如“大太白池大三十余亩,其清澈底无寸草点尘”;“其中有神龙,时大时小,变化莫测。池面常放五色光,万字光,珠光”;“池旁有净池鸟”。这种神鸟被称为“净水童子”,实际叫白顶溪鸲,以捕食小虾为生。大若画眉,背黑胸红褐,头顶有白色斑纹,其声嘹亮。它日夜守护湖旁,不避游人,每见池面有落叶,立即叼走,使得池水无寸草点尘。当杂物过重时,就会由两只鸟通力合作,共同衔出水面,令人惊叹不已。

地物注记:在太白山区,人迹罕见。图上可见到庙宇建筑和景区房屋点缀其间;一条条蜿蜒古道延伸山中,曲径通幽,小桥横架。居民地、山名、山洞、寺庙景点颇多:清湫庙、三官池、大雪岩、雷神洞、朝阳洞、二仙桥、香烟山、万笏山、黑风岭、松花坪、下坂寺、望仙岭、水濂洞、魔女岭、东天门、雷神峡、救苦岭、瘦鱼岭、上坂寺、寒风岭、冲天岭、二里关、金锁关、分天岭、孤魂洼等。

图上名称注记较多:有居民地名称、景点名称、景点间里程注记;还有各种说明注解,如:“冲天岭高险可畏”;“此一带三山九牙、十二重楼,仙境也”;“分天岭若起西风,山东面向阳无风处如夏;月山西面背阴有风处如严冬”。神漥处注有:“自此以上,树木、鸟雀皆无”。另有一处山顶注有:“观云海处”,夏秋之际多云海,在此可观赏山间飘浮不定的云海风光,别有洞天。使人脱凡超俗之感油然而生,思古怀幽之情悄然而至,令人心旷神怡。                                                                                                                             

登山路线:这是一幅登山路线导游图。从太白山麓依次上山,登山路途险峻、景色宜人。为了便于探险者登山,图上注出了景点间实地距离,如:“自清湫庙上至三清池270里,香烟山90里”;“淸湫庙至山口30里”;“山口至三官池3里”;三官池“至大雪岩17里”;“大雪岩至万笏山30里”;“从清湫东口入至(香烟)山90里”;“万笏山至独秀峰10里,极险峻可畏”;“独秀峰上至黑风门15里”;“黑风门至松花坪20里”;“松花坪至下板寺15里”;“下板寺至望仙石10里”;“望仙石至救苦岭10里”;“救苦岭至上板寺10里”;“上板寺至神窪20里”;“神窪至冲天岭10里,自此以上树木鸟雀皆无”;“冲天岭高峻可畏”,“自冲天岭至孤魂窪10里”;“孤魂窪至大太白池20里,路险恶难行,风冷异常”。登山驴友或探险爱好者可参考古图,“按图索骥”上山,沿途观光赏景,无限风光在险峰。令人惊喜的是,现在已有上山缆车穿行密林山间。游人乘坐缆车途中,可远望山岭青翠,层峦叠嶂,近看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令人陶醉神往。

山高水冷。“太白积雪六月天”,即使盛夏时节,山顶也终年积雪,远眺白雪皑皑,蔚为奇观。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足迹太白,留下了大量赞美这种奇观胜景的诗篇:“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李白),“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杜甫),“天晴诸山出,太白峰最高”(岑参),“岩崖已奇绝,冰雪戞琱锼”(苏轼),“阴崖皑皑积古雪,绝壑长松几摧折”(何景明)。诗人们淋漓尽致的讴歌赞颂,表达了人们对这座巍峨雄峙的仙山、宝山,与中国人民息息相关、并产生巨大影响,而令人敬畏之山的一种内心表达和生动描述。

同名古图:其他太白山古图有3幅:1、《关中八景图》中的《太白积雪》,制作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因其内容简略,可供艺术观赏但无使用价值。2、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刊本《敕修陕西通志》中的200幅附图之一的《太白山图》,由刘於义、沈青崖主持修纂,张谦绘图。内容详细,制作水平尚可。 3、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六月刊本,由毕沅主持编撰的《关中胜迹图志》,其中61幅附图之一的《太白山图》。此图内容、名称注记等均与雍正年版相同。仅在山体图形线划上进行了简化处理,内容略有改动。可看出,此图系参照雍正年刊本仿绘的。

 

http://s1/mw690/002ZioYPgy6IK4tyIfK40&690

http://s16/mw690/002ZioYPgy6IK4v97Y34f&690

http://s15/mw690/002ZioYPgy6IK4z1ZaCa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