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大明宫图》

(2012-08-03 14:06:28)
标签:

文化

分类: 古图发现之宋元明清综合时期

“长安自古帝王都”。长安(今西安)从西周到唐末,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达千年之久,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唐代长安城在当时的宫殿有三组:即宫城内的太极宫,龙首原上的大明宫和春明门内的兴庆宫。由于所在方位不同,他们又被人们分别称为西内、东内、南内。这三组宫殿各自成为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而被称为东内的大明宫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气势宏伟,十分壮观,它是“三大内”中规模较大的一座宫殿。

1、大明宫的历史

大明宫是唐长安城第二大宫殿区。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东北角禁苑内的龙首原上营建永安宫,为其父太上皇李渊“清暑”,次年易名大明宫。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宗因染风痹,厌太极宫湫湿,再次大规模修建,改名蓬莱宫,并迁入居住和处理朝政。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改曰含元殿,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复称大明宫。从此,唐代大多数皇帝都移住在这里听政,大明宫就成为唐代国家的政治中心而著称。到了唐末,大军阀朱全忠劫唐昭宗迁都洛阳时,彻底废毁长安城,大明宫也遭到了焚毁破坏。大明宫从兴建到被毁(公元904)经历了270年的历史。目前,尚存含元殿、麟德殿、翔鸾阁、栖凤阁、太液池等遗址。2010年这里已建成了大明宫遗址公园。

2、《大明宫图》的年代、幅画、比例尺及定向

唐、宋时期曾绘制过《大明宫图》。据宋人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注云:唐太宗宴回纥酋长吐迷度,“按阁本《大明宫图》,玄武门右玄武殿后有紫兰殿,大乐宴胡客,率引入玄武门”。后因历经战火,均已失传。目前尚存有:

1)、宋碑《大明宫图》: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出土于公元1934年小湘子庙街,此图与《兴庆宫图》刻于一通石碑同一面的上下两部分,下半部《兴庆宫图》保存完好无损(作者另有考证论文),上半部《大明宫图》已断残,尚存南部城墙、丹凤门(正门)、望仙门、建福门及百官待漏院(文武百官入朝前等侯处)等符号及名称注记。这是南宋《云麓漫钞》提到的《长安图》“用折地法,不能尽容诸殿,又为别图”之一的大明宫专题图。笔者考证后确认:此图刻于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与《长安图》、《兴庆宫图》同期立碑,经计算出该碑图高宽面积约为54×42cm,比例尺约为1:3900,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这是诸多《大明宫图》中唯一最大比例尺详细的平面图珍品,可惜绝大部分内容已断损散失。

2)、宋碑《长安图》上大明宫图形:在图上有大明宫作为《长安图》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图由吕大防主持编制而成,碑图刻于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比例尺为“二寸折地一里”,约为1:9000;上北下南定向。大明宫在图上面积约为20×30cm,名称注记多达40多处。这是当前存世近千年、按比例绘制的一幅大明宫图形(北部略有缺损),其精度高、内容详,为现存大明宫图形之最。

3)、元代《唐大明宫图》:系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由李好文依据唐、宋资料绘制而成,其内容概略,比例尺较小,约为1:1.3万,上北下南定向,图幅外框为18×23cm。大明宫外墙长宽为15.5×12.5cm,它是《长安志图》中插图,是目前内容简略但较完整的一幅大明宫平面图(图18  唐大明宫图)。

4)、清代《唐东内图》:这是绘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的一幅鸟瞰图。幅面长宽16×20cm,定向上北下南。此图内容虽详,因距唐朝年代较远,可信程度较低,它与宋代图相比,质量相差甚远(图19唐东内图)。

3、《大明宫图》的内容

当年大明宫的范围很大,据实测资料表明,宫城西墙长2256米,东墙长2614米,北墙长1135米,南墙长1674米。其平图面形呈南宽北窄的楔形。外墙正门是丹凤门,位于南端,朝南开,是皇帝举行改元、登基、大赦等“外朝”大典之处。其两侧有望仙门、建福门。通往东苑内有左银台门,通向西苑门有右银台门和九仙门。北边宫墙设有:元化门(因避讳玄宗之名,玄改为元)、银汉门、元(原为玄)武门、述门、凌霄门。另外,在宫内东西走向隔墙上还设有含曜门、齐礼门、宣政门、崇德门、昭庆门、昭训门、崇明门和光顺门等。宫内建筑采取前朝后寝的布局原则,以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为前朝之地,是皇帝举行“外朝”大典和“中朝”会见群臣听政视事之处。紫宸门以内为后寝之地,是皇帝举行“内朝”,引见个别大臣及其居寝之处。

含元殿是大明宫内的正殿,它修建在四丈多高的龙首原南沿上,殿基高出地面15米。据《长安志》载:“北据高原,南望爽垲,每当晴天气朗,望终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俯视如生槛内”。成为当年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它是皇帝举行外朝大典活动之处。另如册封、改元、受贡及策试举人等大典大事,亦多在此殿进行。崔立之诗曰:“千宫望长至,万国拜含元”。张佑有诗曰:“上皇一御含元殿,丹凤门开白日明”。含元殿前东西两侧,建有对称向外延伸的阁楼,东名翔鸾阁,西名栖凤阁。两阁与正殿之间,飞廊相接,结构严密,建筑宏伟壮丽。如李华《含元殿赋》云:“左翔鸾而右栖凤,翘两阙两为翼,环阿阁以周墀,象龙行之曲直”。含元殿之北宣政殿左右有中书省、门下省(两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暑奏章,有封驳之权),以及弘文馆、史馆,另有殿、亭、观等30余所。王维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之诗,可见当年各国使节朝会大明宫时之盛况。

大明宫内著名的麟德殿,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公元665年),故名。它位于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其东临太液池风景区,西靠西墙九仙门。便于大臣出入宫殿,因而又是皇帝召见贵族亲信、接见外国使臣和举行盛大宴会的场所。武则天于长安年间(公元701703年)曾在此殿两次接见并宴请过日本使节粟田朝臣真人。在大明宫内中轴上设有紫宸殿、蓬莱殿、元(原为玄)武殿,西侧有光德殿、明义殿、金鸾殿、拾翠殿、三清殿等,东侧有延英殿、绫绮殿、珠镜殿、元(原为玄)元皇帝殿、大角楼等建筑群。《大明宫图》上还表示了禁苑内容,其中东苑内刻绘有疑晖殿、龙首殿、晨晖楼、仗内教场、鞠场、太和门、延政门、龙首池等符号及其名称注记。

大明宫内水系,主要是太液池。它位于龙首原趋北平地低洼处。池分东西两部,中间以渠道相连。据探测,西面池较大,东西长500米,南北宽是320米,是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水源来自南面龙首渠之水,池中有蓬莱山,山上建有太液亭。这是东内以水面湖色为主的风景游赏之地。唐人李绅有诗:“宫鸾报晓瑞烟开,三岛灵禽拂水迥。桥转彩虹当绮殿,舰浮花近蓬莱”。可见当年太液池园林优美之盛景。

4《大明宫图》的特点

宋、元、清各朝代制作的《大明宫图》各具特色。尤其宋代碑刻图,不但年代久远,而且按一定比例尺缩绘,具备质量较高、内容详细、符号精美之特点。图上符号的绘制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特有手法,即以平面图形和立体形象相结合的表示方法,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易于判读和便于使用。

《大明宫图》的发现和考证,再现了唐代宫殿的历史面貌,对今后探讨古代建筑和测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和研究价值。

 

http://s9/middle/a332b01bhc6565ae36aa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