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骊山宫图》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古图发现之北宋、南宋时期 |
华清池(古称华清宫、骊山宫),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它曾被人们吟诵、仰慕达数千年不衰,其历史可远溯到三千年前,是周、秦、汉、隋、唐历代帝王之行宫别墅和风景温泉胜地。《唐骊山宫图》再现了千年前唐代华清宫人文地理景观,是该宫最详细的历史地图资料。
1、华清池历史
约在三千年前周幽王曾在此与其宠妃褒姒戏水游乐而建“幽王城”和“骊宫”。秦始皇时又以石砌池筑室,赐名“骊山汤”,又名“神女汤泉”。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唐代张籍《华清宫》诗曰:“温泉流入汉离宫,宫树行行浴殿空,武帝归时人欲尽,青山空闲御墙中。”隋文帝杨坚也广建宫室,植松列柏,为温泉增添苍翠秀色。唐代是华清池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营建宫殿、楼阁、御汤,名“汤泉宫”。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更名“温泉宫”。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再行扩建,骊山上下,益治汤井为池,宫殿环列山谷,正式命名“华清宫”。因宫殿建于温泉之上,又称“华清池”。并以此为行宫,与朝廷百官在此商议国事,接见朝臣。有诗为证:“七月一日天子来,青绳御路无尘埃”,“千官扈从骊山北,万国来朝渭水东”,可见当年之盛况。
2、碑图制作年代、幅面及碑文
《唐骊山宫图》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虽略可衔接,但反映地点景色各异。上幅着重反映骊山北坡地貌风景区;中幅绘出了华清宫建筑、宫殿及汤池内容;下幅则表示了渭水南岸一带人文景观。中幅为大比例尺平面图,上、下幅为较小比例尺鸟瞰图,涉及范围甚广。成图年代应为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中秋,由武功人雄景叔提字立碑,置临潼,距今900余年。到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又由李好文缩小摹绘复制。它保持了原图内容风格,距今670多年。现存世图幅面积为24cm×54cm。古图上方注有“南”字,为上南下北定向。
此图在下方有碑文150字,略述了华清池由来及其历史掌故:“骊山温泉,自秦汉周隋相继崇饰。唐贞观中始营御汤,天宝六载筑罗城。於汤所置百司公卿邸第,治汤为池,增起台殿,环列山谷,因改宫为‘华清宫’,明皇岁幸焉。殿曰‘九龙’以待上浴,曰‘丽霜’(图上为飞霜——作者注)以奉御寝,曰‘长生’以备斋祀,其它楼观殿阁不可胜记。禄山之乱,天子游幸益鲜,唐末遂废。晋天福中(指后晋,约公元940年——作者注)改曰‘灵泉观’,以赐道士。元祐三年中秋日武功游师雄景叔题,石刻在临潼。”碑文概述了华清池由来,并说明了立碑人及刻石年代。
3、地图内容
(1)、地物:地理要素极为详尽,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其专用符号的名称注记竟多达220余处,这在古代离宫图中是独一无二的。华清宫环山列宫室,宫周筑罗城,楼阁亭台廊道遍布骊山北麓,“大抵宫殿包括一山,而缭墙周编其外”,唐诗人有“华清宫殿郁嵯峨”,“朱楼紫殿三四重”之说。其宫殿豪华壮丽,围墙结构布局严整,回廊曲径,延伸山间。华清宫东设开阳门,其外有东花园、球场、舞马台、斗鸡台等游乐场所。西设望京门,其外有芙蓉园、看花亭等赏花场地,并有通往长安之銮舆复道,注记说明:“銮舆复道西至长安”。南设昭阳门,通达骊山游乐风景区。北设津阳门,其外设左、右朝堂、修文馆、宏文馆。华清宫内有著名的唐玄宗寝殿飞霜殿,御汤九龙汤,杨贵妃沐浴之海棠汤等庞大建筑群。
图上220处名称注记外围均加方框,既醒目又便于判读,这是北宋元丰、元祐年间碑图之特点。此图注记内容详细、丰富,包括了宫殿,佛殿(飞霜殿、长生殿、王母殿等20余座),宫(天华宫),楼(观风楼、瑶光楼等),阁(天像阁),亭(亭椒亭、翠阴亭、鸿门亭等),台(集灵台、按歌台、钓鱼台等),门(开阳门、望京门等),场(球场、小球场),监(少府监),院(功德院、鹰鹘院等),坛(瑶坛、粉梅坛),厅(百僚厅),庄(虢国庄、逍遥庄等),城(黄龙城),碑(御书碑、玻黎碑),栏杆(石栏杆),陵(始皇陵、建子陵)等,墓冢(相如墓、扁鹊墓等),寺(石瓮寺、符国寺等),庙(七十二贤庙、圣母庙等),祠(露台祠、李真人祠等),庵(李真庵),观(唐昌观、白鹿观等),帐(羽帐),营(总管营、项王营、汉王营),坂(鸿门坂),社(粉榆社),龛(燕子龛),瓮(石瓮、燕子瓮),坊(教坊)。此外,还有诸多宫墙、缭墙符号及夹道注记。
(2)、水系:主要河流是渭水、戏水。渭水上渡口有:万安渡、渭桥渡。图上重点表示了沐浴场所及泉水,沐浴场所有九龙汤、莲花汤、太子汤、少阳汤、宜春汤、星辰汤、小汤、长汤等16所。泉有石塔泉、飞泉、饮济泉、丹霞泉、平泉、饮马泉、阿始泉、龙泉、东鸣犊泉、西鸣犊泉等。并有八角井、苍龙井。池有御鱼池、圣母池。桥有飞桥、望仙桥。槽有饮马槽等。
远在两千年前,人们就发现了华清池水有治病作用。至今仍存的玻黎碑上刻有北魏诗人元苌《温泉赋》:“温泉乃自然之经方,天地之元医,千城万国之民,怀疾枕疴之客,莫不宿精而来宾,疗苦于水。”可见,那时就有人来洗温泉水治疗疾病。骊山温泉自古有名,水温为摄氏43度,“冬不加寒,夏不增热,既温且和,亦香而洁”,对治疗关节炎、风湿病及皮肤病均有显著疗效,因而历代帝王均以此地为调暑避寒胜地。在气势非凡的飞霜殿之南为玄宗沐浴的九龙汤(俗称莲花汤),其旁为古典雅致的海棠汤(又名芙蓉汤),是杨贵妃沐浴之地。白居易《长恨歌》诗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就描述了1250多年前唐玄宗、杨贵妃在此“贵妃专宠幸,天子富春秋”的动人故事。图上渭水、沟渠以双实线绘出,显示出山环水绕,溪水蜿蜒,龙池如镜,绿波回曲,花木扶疏的一派生动景象。
(3)、地貌:图上着重表示了骊山北麓诸多山峰(浮罗山、金斧山等),以及坡(限子坡、陈阳坡),谷(芝兰谷、幽栖谷、坑儒谷),原(清虚原、凤皇原、得仙原、种金原),岩(石鱼岩),垒(烽火垒),洞(金沙洞、西施洞)等自然景观。
骊山海拔高程为1256米,以鸟瞰形式绘出,松柏满山,一片苍郁,犹如一匹纯青色骊马,美如锦秀,故名。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即指骊山独特灵秀的景色。每当天气晴朗,夕阳西斜,山峦周遭轻烟四起,金黄色阳光照耀着雾霭飘缈的峰顶,宛如薄纱彩练,形成“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之色彩对比美景而著称。骊山有三峰,第一峰上筑烽火台为古代军事报警设置,遇敌情即举烟报警,称“烽燧万里相传”,周幽王为博美女褒姒一笑,竟“举烽火戏诸侯”而亡国。唐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游宴寻欢,乐而忘忧,从而引发了安史之乱。
(4)、植被:植被颇多,辟有多种花园、果园。此地虽有荔枝园,但杨贵妃爱吃四川涪州鲜荔枝,当年用驿马昼夜飞递,限三日达到。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诗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他们还要吃春瓜(图上有西瓜园注记),唐诗中有“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图上也注有连理木,即是缠绵悱恻的长诗《长恨歌》中提到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长生殿里定情盟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故事中的“连理枝”。
(5)、政区与境界:临潼县设置于宋代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故《唐骊山宫图》上不可能有临潼县注记,图上仅在下方说明其位置:“临潼县治今居废宫之北址”。华清池东部一带古遗址曾是商代(前16~前11世纪)骊戎国所在地,西汉曾置新丰县,故图上有“骊戒故城”、“新丰县故城”等注记。图上还表示了会昌县及其注记,对于邻县交界处并未绘出境界线符号,仅注有“咸宁县界”的说明。
4、本图特点
(1)年代久,内容详:此图原碑刻于北宋时期,距今有900余年历史,年代十分悠久。内容极为详尽,符号种类繁多,名称注记齐备,堪称为中国离宫图之最。它也是华清池古图中年代最久,内容最详细的一幅珍品。
(2)范围广泛,风格独特:该图反映了北起渭水之滨,南抵骊山北麓,长约八九公里范围内的地理景观。地图分上、中、下三幅,分别表示了骊山、华清宫、渭水南岸地理要素。三幅可视为一体,也可分幅使用,地图侧重点不同,形式各异(平面、鸟瞰),比例尺有别,实乃一大奇观。
(3)仍具宋图特色:此图除定向上南下北外,所表示的地貌、地物、宫殿符号、河流、植被、注记外围加方框等,均与当时早8年刻石的北宋《长安图》、《兴庆宫图》的表示方法和形式如出一辙,保持了宋图之特点。《唐骊山宫图》颇为珍贵,是研究古代华清宫的重要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