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史铁生

“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更动。”
所以最好的状态是在路上。在路上正视自身的愚蠢和阴暗,寻求解决的方法,在黑暗的隧道中,寻找光明的出口,不断的完善自我,不断的自省,这就是在路上,这才是所谓的“活着”。
“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路’,只要你往前走,总会有路,只要你在路上,总会被拯救。
2.
《孤独六讲》
作者: 蒋勋

蒋勋先生是一代美学大师,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融入了自己对于美的领悟理解,在其中我们也能找到他对于事物美学形态的细腻感受,而在这本《孤独六讲》中,却更像是一种独白,一种向内的剖析,一种关乎人生的哲学,一种对于生而为人无法逃避的孤独的研究,这种孤独关乎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也关乎我们人类自身。
如题《孤独六讲》,作者将全书分为六辑: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足见孤独不是单一的感触,它无处不在,如影随形,像是一种灵魂能附着于不同形态的抽象概念之中。因而对于孤独的探究,也理应是多维度的。
从小开始,我们的意识里孤独的意义基本就与寂寞没有区别,而在这本书里蒋先生把孤独放到美学层面上,对孤独做了更多、更丰富的探讨,孤独不仅仅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品质、一种精神。
人需要交际、需要朋友,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不需要孤独,唯有孤独我们可以找到自我,唯有孤独我们可以实现价值。读了蒋勋先生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人该在自己心灵留些许空间独自享受的,不要把整个灵魂都给了社会、给了别人。蒋先生说:“让自己有一段时间走路,不要坐车子赶捷运,下点雨也无妨,这时候就是孤独了。”
3.
《佛祖在一号线》
作者: 李海鹏

李海鹏说得对,这是一个缺乏常识的社会,是一个粗俗贫庸还自以为了不起的社会。我们不乏上进者,你看成功学的书卖得有多好;我们也不乏自信者,你看自以为是的人那么多。
他会取一个天马行空的无羁标题,如“高速路上的白发渔樵”,“罡风吹散了热爱”,“跟拿大葱的大婶谈文学”;他会在不经意的行文中突然抛出几句奇谈、怪论、高论、远见,如“人的问题不是太聪明,而是太不乐意受罪”,就像在你漫不经心的仰望星空时看见了流星;他还会像猫忍不住去偷腥一样在政论说理中插几句如诗语句如”你不明白你的生活就像一颗被方便面工厂捉住了的蔬菜,被滑稽地脱了水,装进了小袋子”;他还会给你一个霹雳又果断“当心为裂帛”式的结尾,隽永又戛然而止,如“我们在寒夜之中彼此仇恨,问题的根源却远在天边”。
但你看到的绝不是诗集、散文集、散文诗集,而是时评集——用李海鹏在后记里所说,这是用一根针挖出来的井,舒缓但深思熟虑的语句里直指的是其平生痛恶的四块石碑:一是威胁自由的一切,二是投机主义,三是工具理性,四是没教养。他就是那个用痒痒挠掏空大山的家伙。这就是一个精于雕琢思考又善于雕琢文字的灵巧匠人,拿着笔墨在非常规的世界里反观常识,在沉静的思考后构建沉静,在粗糙的世界里种植性灵。这里有知性,有感性,也有随性。
“好的人生就是这么回事儿吧。这一边,荷尔蒙、虚荣、欲望,宛如烈火,至死燃烧;另一方面,悲悯、善与爱,人格修行,也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