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3本好书,让我更加认真的对待生活

标签:
文化读书杂谈 |
NO1:《今天也要用心生活》
喜欢上松浦弥太郎的文字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
温润、真切这是他的文字给我最大的感受。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生活中的巧思与发现笔记”,属于生活美学类书籍。
但松浦弥太郎并不会用些晦涩高深的语言来向你透露他对于生活的思考。而是亲身举例,真挚地向你道来他是如何与自己、他人以及这个世界相处的。
比如如何在寡淡的生活中保持喜悦,不成为丧气一族?
我保持喜悦的方法,就是“自我改造”。工作中的事业也行,每天生活中的小事也未尝不可,“如果学会这件事,一定很棒、很好玩。一定能有新的收获!”
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那再苦闷不过。这种时候,只要为自己定下许多自我改造计划,就有动力迎接每个新的早晨。
而在谈到“孤独”这个话题时,松浦弥太郎毫无掩饰地说到:
尽管不得不承认孤独本就是我们生而为人所必须面对的东西,但我也经常被寂寞、害怕、不安等情绪俘虏。
但比起依靠淡薄的表面关系过日子,不是比一个人独处更寂寞吗?
看这本书,有两点收获最大:
一是可以窥见他人是如何应对并解决那些也曾经困扰过我的问题,不管是与自己和解还是人际关系的相处,都有切实可行的借鉴意义。
二是通过这本薄薄的生活笔记,也启发我去用心留意生活的细节,不失思考的能力。
NO2:《东京一年》
以前只知道蒋方舟7岁开始写作,9岁出散文集,之后又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天才文学少女。
但从未读过她的书,没想到蒋方舟在这本书里的文笔是如此犀利又不失幽默,经常一针见血地道出人们心中的那些小九九,让我觉得像在看吐槽大会一样开心。
当谈到现代人的手机控:
现代人没有了手机如同在裸体闲逛,脆弱得不得了。然而脆弱或许是面对艺术最好的状态,没有镜头来掩盖自己的失措,不能依靠照片来让记忆偷懒,只能完全地暴露自己,把画面铭记在脑海里,然后绝望地看那画面一点点褪色。
同时这也是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一年的日记合集,记录下了她对于社会、艺术的思考,其中也涉及到了日本文化与社会,对此感兴趣的同学也不妨一看。
NO3:《无缘社会》
看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是很沉重悲伤的。
死亡本就是一个不愿去谈及的词汇,而无缘死又意味更悲惨可怜的一种死亡方式。
在日本每年有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
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
而造就这一现象的是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高龄、少子、不婚、失业等。
日本NHK电视台在调查“直送火葬”这一现象时,了解到在这些接受生活救济者的直送火葬现场,一个亲属也不来的情况也并不罕见。火葬负责人不由伤心感叹道:
刚出生时那么得人疼爱,最后送终时却只剩下这个人自己。尽管想来太凄凉,但我们还是想尽可能诚心诚意地送走他们。
读到此处,止不住眼泪了。
是的,他们曾经都是像我们一样的人啊,或者我们的将来也可能像他们一样。
随着年轻人的观念改变,独身、不育等现象也不属罕见,这尽管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但对于选择这条道路的当事人来说,年老之后的孤独也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不仅如此,日益脆弱的家庭纽带、单身时代等造成无缘社会的现实问题也在书中进行了深入探讨。或许这本书除了正面揭露无缘死亡这一社会现象外,对于启迪我们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也具有指导意义。
一直很喜欢罗曼罗兰的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现在的我还经历太少,生活的真相还不曾窥见一二。
但依旧不妨碍我从《今天也要用心生活》中汲取认真生活的积极性,从《无缘社会》中直面死亡话题,珍惜当下。
希望你们看了这3本书之后也能更加认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