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推荐几本教育类经典

(2017-01-12 18:02:07)
标签:

杂谈

《窗边的小豆豆》(日)黑柳彻子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ztQPGOpkw9YOLDmpzcw06K4Kg5K39flicZibCHiaQ915RZNWP974IbwhneyyCOClpzIRkHYicWqniakhkvORF6HAjZ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师者父母心”,这是我读此书第一页至最后一页萦绕脑际的一句话。

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每个孩子的成长也只有一次,走过童年的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也能在《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里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如何做学生更优秀的老师,如何做孩子更称职的父母,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真正阳光灿烂的童年,《窗边的小豆豆》会带给我们每一个读者一些启发。

这本书的分类是儿童文学作品,但书香君认为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的是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经历:小豆豆(即黑柳彻子)因淘气、好动而被原来的学校劝退,然后被母亲送到了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与引导之下,别人眼里“奇怪”的小豆豆逐渐成长为一个大家喜欢的孩子。巴学园里亲切、随和、顺应天性的教育方式使这里的孩子度过了人生中美好的时光。


黑柳彻子后来成为日本著名的作家、NHK电视台(日本的央视)著名的电视主持人,最受欢迎的电视人物之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相信童年的经历对她成功的一生影响颇深吧。


在“挫折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老一辈人总是会担心孩子们没有吃过苦,以后不能面对大风大浪。可是,近几年也有一种声音变得越来越有影响力:幸福安康的童年才是一个人长大后面对种种挫折能坚持下去的力量。


了解心理学的我们都知道,童年阴影大概率会成为以后人生不幸福的根源。而且,从小生活富足、在家长的鼓励下成长的孩子也明显更加自信,敢于有自己的想法,敢于挑起大梁。


所以,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是不是应该对所谓的“挫折教育”有所反思?是不是应该在不发展成溺爱的情况下多一些对孩子们的爱与鼓励?


这便是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的原因。





《爱弥儿》(法)卢梭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PBibB4aPiaich6wHweZRZh0UjcGKObibnNDcV3gicL4GsYFaeeaVrTFeZwIrlicic6LpkGIElT3voEUvqBn39E0Lia9qz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得幸福。卢梭的《爱弥儿》也可看作有是关幸福的一本书。 这本书是一本叙述与议论相伴相生的教育小说,共分5卷。前4卷以富家孤儿爱弥儿为主人公,论述男子教育的改革,批判了故旧教育的落后于弊端,并提出新的教育原则和理想。最后一卷借爱弥儿未来的妻子苏菲的教育,论证女子教育的革新。


因为这本书成书在几百年前,里边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在当今社会看起来是过时的,然而其中提出的一些理念对后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这些理念仍然对从事教育的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爱弥儿》宣扬自然主义的教育,认为人天生就有自由、理性、良心的追求,顺应人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善良的自然人。


自然人不是指野蛮人那种自然,而是指体魄健康、感觉灵敏,理性清晰,有良心;相反,故旧的教育一味的灌输与压制,要求服从权威,把人的天性都窒息了。


书中还把受教育的人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和更年期,主张教育要适应各个年龄段的特征,同时主张要尊重两性的差异。听起来是不是好像很耳熟,很像现代的教育教学思路?没错,这边是这本书产生的影响最好的佐证。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

http://mmbiz.qpic.cn/mmbiz/SJbVfCmdIgsoichAcSW8bwSPBefWK68rWaEgULq1BSriaCsq6KgeiaI8nFg22PNG7iagKXElBvTdiaBJ1gIYoAB9C9w/0?tp=webp&wxfrom=5


没错,这是一部哲学原著。其作者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教育家,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尤其《理想国》一书,阐述了柏拉图的主要教育思想。


柏拉图强调早期教育的总要性,认为人的初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尽量早地开展对儿童的教育。柏拉图认为孩子们的早期教育应该从熏陶开始,他特别强调以做游戏、听故事、音乐熏陶等为形式,以培养孩子正直、善良、正义等道德品质为宗旨的和谐教育。


除了重视早期教育,柏拉图认为,教育是终身的,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人们在完成了早期的教育之后,也应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地学习。


现在看这些观点,已然烂大街没有新鲜感。然而要知道,柏拉图生活的年代远在几千年前,在当时能得出这些观点,完全是开创性的。


我们读经典原著,不是为了浅薄的学习其中提出的观点。就像读《论语》这种书,里边有很多关于礼的论述,难道要一个现代人也要按照周礼去生活么?


我们应当去思考,当时这些智者们,是如何从他们的生活中提炼总结,提出这些观点,以及这些观点、理论,又是如何延续千年,流传至今,并影响了当今世界?


这便是读经典的意义所在:读懂过去,才能读懂现在,读懂现在,才能把握未来!



《学校教育原理》陈桂生

今天推荐几本教育类经典

如果说《理想国》与现当代的教育关系太远,那这本书就一定是其反面了。自建国以来,国内的教育学者其实并不少,但正如一些人的评价所言,“真正的大家凤毛麟角,而陈老是其中一位。”


陈桂生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的教授,一生著述颇丰。相信有不少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都了解过或者读过他的著作,当然,也包括这本书。


此书体系宏大,从教育组织,社会背景、教育价值、教育取向等方面系统的讨论了诸多关于教育的问题。其中一些观念可能不是特别新,但是其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不过正如前边说的那样,相信不少人已经看过这本书了,所以放在最后。如果你已经看过,那就不妨常读常新;如果还没看过,那就尽早看一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