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小说《活着》讲述了一个叫徐福贵的人,他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苦难对于徐福贵来说,就像是家常便饭,然而就在这样苦难的生活里,徐福贵也能找出其中的温情和幸福。然而,这不就是生活吗?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地主少爷徐福贵,赌光了家业,自己又被国民党抓做壮丁,多年后回到家,便开始了悲苦的一生。贤良的妻子患病不能干重活,儿子少年夭折,女儿不幸成了哑巴,后来产后大出血死了。好女婿和外孙竟然也相继离世。最后只剩下福贵老人一个。
在福贵如此悲催的一生中,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让我们震惊。更让人感动的是那在苦难的生活里,闪现的温情和幸福。
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即使是再苦的日子,也会有快乐和幸福闪现。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要做的就是活着,唯有活着本身。
作为一个词语,“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