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压力过大,为什么孩子会产生自残行为?父母能做些什么

李老师是县初级中学的班主任,最近发现他们班的学生,好多都用圆规或者利器在胳膊上刻个字,或者划伤自己,她不知道这些孩子到底是怎么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要这样对待自己,或者换句话说,自残能为他们的心灵带来什么安慰?刚开始发现这样的现象时,是班上一个女生,胳膊上触目惊心的划痕,让李老师不禁为之一震,把那个女生叫到办公室,软硬兼施,可就是没有问出来什么,后来还是从别的同学口中得知,这个女生刚刚跟班上的男朋友分手,才导致情绪太消极……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容易去模仿别人,尤其一些不好的事情,慢慢的,班上这样做的同学竟然变多了:数学老师的课上,一个孩子玩手机,老师让他罚站,竟然当场用小刀在自己胳膊上狠狠的划了几下,血流不止……和母亲发生了口角,竟然想到要跳楼来了此一生……
花一般的年纪,朝气蓬勃的人,却因为一些芝麻绿豆大小的事自残。他们本该是无畏的,但是恰恰相反,一颗玻璃心让他们遇到一些事,意志力立马崩溃,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
孩子出现自残行为的原因
01.是家庭因素
如果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睦、家长过度高压、家庭成员酗酒、家暴等,孩子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会感到痛苦、自厌,特别容易产生自虐行为。也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这些孩子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当他们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就会产生挫败感。自信心减弱,自责、焦虑,抑郁,有的就会通过自残来表达对自己的愤怒,惩罚自己的无能。
03.是自卑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脆弱,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会下意识的与他人进行比较。当发现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人的时候(外貌,学习成绩,家庭条件,老师关注度,受欢迎程度…),极容易产生嫉妒,或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比较严重时,就可能发生伤害他人或自残行为。
04.压力过大
有的是学习压力,有的是社会压力,有的孩子过早的感受到了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压力增大,有的是来自外界的压力,比如被恶势力强迫呀,校园暴力等……孩子没有有效的办法排解或者转移这些压力,有时候就会发生过激的行为。
青春期是孩子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他们认识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好奇心旺盛,自控力又差,而且模仿意识强,容易受到网络或身边不良现象的影响,容易被蛊惑,从而做出了轻率的决定。还有一种原因,是孩子在一次一次试探父母的底线。就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会把哭闹当成一种武器。当孩子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他哭闹是因为身体不舒服,需要父母的帮助,比如饿了、渴了,需要换尿片了等。但是,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你会发现孩子哭闹就代表着更为复杂的意义。
比如,带孩子去超市,孩子想买棒棒糖,你觉得孩子吃太多糖不好,没有给孩子买,孩子就开始坐在地上大哭。很多家长怕孩子哭,孩子一哭,我们的心情就会非常烦躁,恨不得一秒钟就让孩子止住哭声,所以,不得不妥协,“别哭了,再给你买一次”,反复几次,孩子就会意识到,可以把哭闹当成一种让父母屈服的武器。这样一来,孩子每闹一次就会比前一次厉害,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发现孩子不管不行了,都要上房揭瓦了,却无计可施了,因为孩子会跟你要死要活,轻则离家出走,重则跳楼闹自杀。
心理学中有一个拆屋效应,它是指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再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使人们迫于压力不得不接受较小的、较少的要求。
以孩子玩游戏为例,你不给我手机,我就跳楼自杀,家长害怕孩子跳楼自杀,不得不妥协,答应孩子玩手机的要求。当孩子灵活地运用了一次拆屋效应之后,他就会屡试不爽。俗话说,“小孩要管,小树得坎。”父母早点对孩子说“不”,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底线是什么,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孩子长大了,才不会各种作,这本身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措施。明确地对孩子说“不”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3岁以后就应该逐渐给孩子树立规矩,因为3、4岁是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尽早地给孩子懂得是非观念,意识到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就为今后的教育奠定了基础,以免出现到了青春期无法管教的局面。
江苏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对一辅导 |
1.坚持原则,明确地告诉孩子“不可以”
播发完三集动画片之后,家长会告诉孩子时间到了,必须要关电视了,第一次这样做,孩子肯定会哭闹。这无论对孩子来说,还是对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很难熬的过程,其实这就是一个拉锯战,考验的是双方的耐力。
2.多跟孩子交流
如果是因为一些外界因素导致孩子做出这样的行为,那爸爸妈妈要多跟孩子交流,沟通,家长和学校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的帮助孩子排解心事,走出阴影。家长要还孩子自由的空间,不要过分的对孩子采用包办、干涉、指责的方式。特别是对待孩子的感情问题要采用疏导政策,否则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反抗心理。
如果发现孩子有自残的倾向,要及时的制止,对他们提出批评,必要时还必须进行引导或强制性治疗,不能任其发展。
3.千万不要说“下一次”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哭地实在太厉害了,就心软了,对孩子说:“这次我可以答应你,下次一定不能这样做了”,这句话会让孩子下次哭得更厉害,因为他觉得“还有下一次”。孩子哭完之后,家长要抱抱孩子,安抚一下孩子,在严厉的同时也要让孩子体会到爱,同时我们要再次重申规则,让孩子进一步强化认知。
随着孩子的长大,特别是到了青春期时,我们要学会和孩子沟通,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能一味地我们来定规则,孩子来执行,可以考虑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选择,只要是孩子的做法合理、有道理,我们适当让步也无妨,在双方沟通后,制定合理的规则,但前提是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底线在哪里,父母的爱有底线,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孩子才有一个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