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智发展课堂”实施方案(草案)
(2014-05-22 10:18:13)
标签:
运用知识空间总体挑战性程中要 |
分类: 教科研园地 |
大庆市第二十五中学“情智发展课堂”实施方案(草案)
编写人:李清波
一.指导思想
二.改革目标
(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转变师生角色和教学方式,构建以“情智发展—510教学模式”为主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重点发展学生的父母情(父子情)、同学情、朋友情、师生情、国家情、社会情、学科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长大建设家乡,实现“中国梦”。
(三).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和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教师论坛”等活动,打造一批勤奋务实、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
(四).深化学校管理思路和构建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创建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努力实现“创平安和谐校园
三.“情感发展课堂”-----“510教学模式”解读
(一).大庆25中学“510教学模式”详细说明
教学步骤 |
步骤名称 |
环节 |
设计意图 |
第一步 |
导 |
新课导入 |
通过温故知新、设置疑问、创设情境等方法导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
出示目标 |
在新课导入后,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做到心中有数,以实现有效学习。 |
||
第二步 |
学 |
自主学习 |
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收集、分析和整合,分出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等几类。 |
合作学习 |
小组合作学习,让所有的学生有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获知识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
||
第三步 |
疑 |
学生展示 |
学生展示交流成果, |
教师点拨 |
对学生不能解决的、新发现的疑难问题,教师要进行重点讲解、点拨、归纳和提升,促进学生观点明确、知识内化。 |
||
第四步 |
用 |
课堂检测 |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评题,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当堂达标和矫正,提升学生的能力。 |
教师点拨 |
针对学生易错点和难点进行讲评点拨。培养学生答题能力。 |
||
第五步 |
情 |
总结知识 |
对共同纠正补充的问题进行再认识、再巩固掌握,使知识得到升华。根据存在的问题,科学布置作业。 |
提升情感 |
在发展思维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和感情的延伸,逐步从情绪到情感,最后再上升到情操和意志。 |
(二).“情智发展课堂”内涵诠释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情智教学既是学生更好的认知手段,又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感和明确发展方向的途径。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情、思、问、启、用、绝、读。
1.情
情包括情感和兴趣,
●情感:是主体对客体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时所持的态度体验。情感包括情绪、审美、道德、认知、自我情感等等。情感的发展,是个性的情感机能和情感品质在有利于个人成长发展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变化的过程。“情感发展课堂”中的“情”是指
(1)父子情(父母情):家庭是社会基本单位,也是人类亲密关系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是否和谐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在课堂上侧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增强对父母和长辈的爱,有利于维护家庭的和谐,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师生情: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为此,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谊,可以实现:“师友共同成长”。
(3)同学情:同学之间建立起来友谊。在学习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思想、互相倾述。良好的同学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增进班集体凝聚力。
(4)社会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学生对社会的热爱,有助于将来投身社会建设和为社会服务。
(5)国家情: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不仅是一个普通的道德准则,也是公民的生活规范。爱国主义,也是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6)学科情: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所教学科和知识的热爱。
2.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学会思考可以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教师为学生创设思考情境:思考是学生动脑筋的主要表现方式,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形式。教师创设思考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2)教师为学生创设思考时间:思考需要时间,我们教师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不能急于给出答案。
(3)教会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引导,还要善于启发学生去思考,给予适当提示。
3.问: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问在学生的学习中非常重要。
●学生的问: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②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①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意识,是学生想问②营造民主氛围,培养自信心,使学生敢问③积极评价,体验成就感,是学生乐问。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必须明确问题的性质,也就是弄清有哪些矛盾、哪些矛盾方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以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结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其间的关系和已具有哪些条件,从而找出重要矛盾、关键矛盾之所在。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①牢固地掌握知识②建立知识框架③外化思路,显性教学③反复训练,形成能力
●教师的问: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进行精心设计
(1)问题要难度适度
(2)问题要有方向性
(3)问题要有针对性
(4)问题要有启发性
(5)问题要有开放性
4.启:启是指“启发”
★教师对学生的启发: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传统教学中灌输知识相反,新课程提倡“启发式教学法”
(1)教师要把握好启发的最佳时机
(2)教师要把握好启发的力度
(3)教师要锤炼启发性语言
★★学生对教师的启发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等学习提出的问题,对于教师也是一种启发
★★★学生对学生的启发:
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互相启发解答问题。
★★★★教师之间互相启发:
教师在集体备课和教研室时,通过研究问题互相启发。
5.用:
用是指知识的应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应用是指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狭义的知识应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依据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又称知识的具体化。知识的应用它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是今后学生终身学习的必备素养。用的培养主要通过基础知识的训练获得,因此
(1)
(2)
6.读:
★学生的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生完成阅读起点和基本功,朗读是最重要的。为了学生能带着问题自学与合作探究,学生大声朗读学习目标,使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目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
★教师的朗读:
朗读,教师必修的基本功,朗读,再现世界的一种方式,朗读,读的是感情,更是感受。教师朗读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敬佩的感情,有助于实现教师的表率作用。
7.绝:
绝是指教师要有特色。教师在授课中在某一方面具有超出普通教师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手段。
(1)
(2)
(1)发展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制定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基本模式、操作流程。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师与生、教与学的双方动态发展,来体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使我校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2)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为了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我们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更要研究学生的学,并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探索学生学习的规律,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同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体验,进而学会学习并乐意学习。
(3)差异性原则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因而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差异性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最大发展,要把差异作为教学的一种资源。
(4)可操作性原则:“千法万法,容易操作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升级版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总结五年课堂改革经验提出来的,可操作性是我们的追求原则。
(四).课堂教学四项基本评价标准
(1)总体标准——三个提升:知识达成,能力提升;情感融入,自信提升;方法恰当,效率提升。
(2)外在标准——教学基本功
★语言标准:①是普通话标准,语言清晰,语速适当;②是课堂指令明确:教师的指令不宜过多,不可轻易地发指令,需要发的指令一定要简明扼要,减少废话,避免过多的课堂指令,减少随意插话式的课堂指令。指令发出后要亲自检查落实,并给予个别或全班性的评价。③是形象生动,风趣幽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标准:板书工整,设计合理、清楚醒目,简明实用,能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并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脉络把握和牢固记忆。
★教态标准:亲切自然,精神饱满,激情洋溢。
★技术标准:能够结合学科特点,有效地运用电子白板等现代技术手段熟练演示和操作,提高教学效率,增大课堂容量,达成教学目标。
★生成标准:合理控制课堂节奏,科学分配教学时间,课堂应变和调控能力强,科学使用“导学案”,不固守预设学案,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
(3)内在标准——教学内容处理
①优化整合教材:落实新课改精神,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拘泥教材,能围绕新课标对教材进行优化和必要的整合。
②内容化繁为简:一节课内重点解决一到两个主要问题,一节课要紧紧围绕一条主线。一节好课、一节高效的课,一定是一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课。
(4)核心标准——教学方法运用
①面向全体:降低教学起点,面向全体,而不是面向少数精英学生。
②融入情感: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知识线、情感线、能力线,促进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全面提高。
③民主和谐:教师教学民主,课堂氛围和谐融洽;教师赏识学生,能及时给学生肯定与鼓励,能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以学定教,能根据学生反映及时调整教学。
④创设情景:能够广泛地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感。
⑤问题导学:教师讲课不“满堂灌”,能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讨论的积极性,并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
⑥学生主体:最生动的课堂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互助。高效的课堂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全员参与。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可以自由完成的内容教师绝不越俎代庖。
⑦当堂巩固: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仅注重学生的口头反映,更注重学生的笔头落实,及时进行巩固训练,及时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五).操作要点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场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有从教师那里得到真诚的关爱和期望,才能从内心升腾起对教师的信任和爱戴,才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学生只有从学科教学中得到情感的共鸣,才能对学科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把情感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主体转变。
教师要为学生创立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参与讲解等多种途径,学生会亲自感受知识形成和运用的过程,激发出学习兴趣。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积极体验,较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积极关注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细腻处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鼓励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同时注意了变式教学,启发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注重自主合作探究,授课模式转变。
4.注重多边互动交流,师生合作方式转变。
5.注重贴近学生实际,教学切入点转变。
教师要尊重教材、尊重学生,关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每节课教师都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经典回眸、学海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百家争鸣、迁移拓展、知识合成等环节的设计会使课堂结构清晰,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内容丰富了,教学过程自然流畅了。授课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充分体现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发展性理念。老师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立足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维,关心每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发展每个学生。教师在充分理解发展性课堂教学内涵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6.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创新思维能力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