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教学反思

(2015-12-28 10:52:21)
分类: 教师成长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教学反思

焦圣

        本节课的知识点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不同锋面类型的不同特征,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课前,我把编写好的导学案发给学生,以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好奇心并主动翻阅相关资料来寻求解答。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教学上的引导者;在课堂上,我通过播放flash视频的方式演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天气变化(尤其是冷暖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锋面系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并以古诗词为索引,做深入讲解。让学生感觉到地理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联。再以读图、列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们对这三种不同的天气状况做出总结并做好笔记,从而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我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能力的培养者,因此在本节知识的讲解中,我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识图、读图、分析各种图表的能力上,通过对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锋面系统的认识,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的效果。例如:在对冷暖锋过境的现象进行讲解时,我附上两幅冷暖锋的形成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和视频资料,并组织学生相互讨论,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判别锋的类型,掌握冷暖锋过境时的天气特点。然后我再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做出总结和补充。努力做到讲练结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本节课教学的总结和反思,使我认识到以下方面不足。

 第一:师生之间互动范围虽广但不深入。在课堂上,虽然学生回答问题次数较多,但是集体回答的次数仍占有很高比例。学生集体回答问题氛围虽好,但是一些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易被大多数学生的回答给覆盖,有可能一些在做题过程中易错的知识点没有及时被提出,导致后期练习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另外,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增加自由提问环节,师生互动环节,在教学中也要多采用:“你觉得呢?”“你的想法是什么?”“还有没有不同的思路?”等鼓励性的话,引导学生多提问、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疑惑。在课堂上要调动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

第二:本节课知识点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够密切。我应该在放映flash视频的同时,将今年重要天气变化现象的视频融进课堂,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地理无处不在。另外,在引用经典名句时,应将解说古诗改为先让学生讨论之后再做解答,如,“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是什么锋过境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什么天气系统过境呢?这样不仅增加趣味性,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三,时间分配上考虑不够充分。由于前面与学生互动和知识的讲解花费了太多时间,当堂练习的环节时间很紧迫,没有达到及时巩固优化知识的目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合理安排时间,将讲练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接收新知识点。

 

这次的地理交流活动,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年轻地理教师,我知道自己在教学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正因为有这些不足,促使我要更加努力,正视自己的不足,虚心向教学前辈们学习,改进自己教学中的欠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钻研教材。每一节课都要认真备课,每一节课的知识都要反复斟酌,针对重点难点标红,并做重点讲解,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料。

第二:坚持学习。利用空余时间学习地理专业知识,并请教教学前辈,去听前辈们的公开课,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第三:练好教学基本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后加强与学生沟通,融洽师生关系。课上用清晰明快、富有激情的语言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很快理解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在学习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五:因材施教。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适当调整教学进度,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听懂。课下主动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及时做出调整。

第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地理源于生活,拉近地理课堂教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发觉地理无处不在,不局限于课本,激发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只有学生愿意主动去学,整个教学过程才会更有效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