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记叙文答题思路讲解
(2012-05-04 12:11:39)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语文学习 |
记叙文答题思路讲解
记叙文类阅读的总体原则
1、读懂文章内涵,切忌仓促作答
4、答题由表及里,切忌毫无章法
一、结构类题目
1、题目类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关于“标题”的考题在记叙文阅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此类题目的常见题型有四个: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②标题的作用是什么;③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④为什么以此为标题。
解题技巧:
思路:审题明确问的是含义还是作用——根据常见作用进行分析。
题目类答题基本思路
含义:《1》题目本身义。指文中的某样物品(题目为名词时多见);文章中的某个情节(题目为句子时多见)《2》题目深层义。《3》与中心的关系。
作用:《1》本身义+深层义+中心《2》基本作用类(时间、地点、事件、事情的原因结果)《3》形式作用类(线索、悬念和兴趣、中心和情感)《4》有修辞的分析其修辞效果。《父亲是一条鱼》《每朵花本应芬芳》。
如何拟题参考作文拟题。
2、概括类
常见考点一: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
答题技巧: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注意表达的准确和简洁。
常见考点二:概括层意(段意)
答题技巧:1、摘句法: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记叙了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抒发了什么感情)。
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三个以上的主要内容,把要表达的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总的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常见考点三:概括文章主旨
答题技巧:1、掌握概括方法: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1)抓标题 (2)从分析开头入手(3)从分析篇末入手(4)抓议论、抒情语句
2、注重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怎么样(抒发了什么感情)。
常见考点四: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答题技巧:1、熟练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可以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根据已有的故事情节的提示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
概括类题目答题思路
整体事件概括:人(陈述主体)+事(中心事件,多个事件多个陈述)+中心(情感、性格、品质)
或者
情节推进类概括:表格概括审对题;情节推进:抓住线索,围绕线索,审对分值,梳理情节。
部分概括:理顺情节,把握原则,语言简洁。
3、顺序类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突出中心;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待了……,使叙述更加充分,内容更充实; 为下文的……做铺垫。
A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的作用。
B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以起到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C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
D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为下文做铺垫。
4、详略类
那么,详略安排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
1、依据文题定详略。题目确定了写作的重点,重点即是要详写的地方。比如“课余生活的乐趣”这个文题,重点是课余生活,课堂上的事情就不能详写,否则会偏离题目的要求。
2、依据文体定详略。写人的文章,人物的思想品质、成就是写作的重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性格、思想品质等也要详写。主要人物要详写,次要人物要略写。如《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这就是详写。叙事的文章,事情的经过是重点,叙事时,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有感情地进行描述;细节部分要细致描写;感人的部分要写具体。事情的发展、变化,要详写。写景的文章,景物的特点是重点,要用恰当的语言,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景物的特点。如朱自清的《春》中关于春花、春雨、春草等景物的描写。为了把记叙文写得更好,常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但是,必须“叙”详而“议”略,处理得当,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依据结构定详略。文章的正文部分要详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部分要略写。
4、依据内容定详略。详写的内容与中心紧密相关,是从“点”上突破的内容;略写重在用“面”上的内容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到“绿叶衬红花”的作用。如《社戏》一文,详写行船、看戏与归航等情节,略写乡间生活及看戏的原因,这样不仅鲜明地突出了乡村少年淳朴善良、天真可爱的形象特点,也巧妙地交代了广阔的社会背景。
5、依据表达定详略。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故事的情节应该详写,抒情与议论的内容则要略写;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的事迹与言行应当详写,而夹在其中的景物描写就不能喧宾夺主,应当略写。反之,写景状物的文章,对景物应当用墨如泼,抒情的文字则可简笔勾勒。
6、运用详略时,注意四忌。一忌平均用墨,没有详略。二忌写人时,主要人物不详,次要人物不略;记事时,主要情节不详,次要情节不略;写景、状物时,主要方面的主要内容不详,次要方面的次要内容不略。三忌该突出中心的地方不详,与中心关系不密切的地方不略。四忌采用点面结合方法的“点”上的材料不详写,“面”上的材料不略写。
所以为什么详写略写的题目一般回答:与文题的关系、结构的关系、中心的关系回答。
☆解题技巧:关注研究材料对于文章中心作用。
材料处理或安排特点:详略得当
作用:本文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利于突出什么中心。
材料选择特点:围绕中心选材
作用:本文围绕中心选择了哪几个材料或事件,这样写有利于突出什么中心。
☆思路:认真审题答出特点(不可张冠李戴)——分析作用(围绕中心)。
4、开头结尾类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5、过度照应类
解题技巧:结构上过渡;如果过渡段采用设问或反问的方式,那么其作用在内容上还有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突出强调了某个内容。
思路:判定——根据过渡段的内容和形式分析其作用。
6、线索类
记叙的线索:(1)时间(2)行踪(3)人物(4)物件(5)事件(6)情感变化(7)见闻和感受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出现的关键语句。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7、人称类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给人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与读者交流。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8、词语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一》
词语基本意+词语语境意
《二》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1)解释含义一定要抓住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不要只解释词语的本义。(2)分析词语作用也要按照先解释词语——分析直接作用——分析对中心的作用的步骤作答。(3)分析句子含义就是要结合文章内容解释句子的深层含义。(4)句子作用要结合中心回答。
词语作用思路:词性和词义——直接作用(生动形象的写出谁或什么事物的特点)——对中心的作用。(具体答出中心)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常见题型
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3.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4.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或直接要求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或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6.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7.对“××”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8.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词语含义作用类
含义类:《1》词语本义+语境义《2》指代义或者修辞义《3》与人物关系(品质、心理、性格、情感、中心)
作用类:内容上《1》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力丰富的词语(名词、副词、叠词))+规范化(生动、具体、形象、细致、准确、细腻)+具体化(写了什么内容)+情感或者中心(人物:品质、心理、性格、情感。其他:中心、哲理、观点。)
形式上:可能有总结上文、领起下文的作用但是不明显。
词语的调换
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三》
常见题型有以下几种:①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②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③文中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④请指出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⑤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⑥从文中摘取一个你认为有格言警句作用的精美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
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句子含义作用类
含义类:《1》无手法:含义点+解释含义点+连缀成句《2》有手法:手法+解释手法+规范化+具体化+情感
作用类:内容上《1》无手法:含义点+解释含义点+连缀成句《2》有手法: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规范化(生动、具体、形象、细致、准确、细腻)+具体化(写了什么内容)+情感或者中心(人物:品质、心理、性格、情感。其他:中心、哲理、观点。)
形式上:1)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
3)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
含义类:《1》含义点(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修辞手法、含义点)含义+语境义(写了什么)+情感或者中心(人物:品质、心理、性格、情感。其他:中心、哲理、观点。)
先是分析点,最后整合整个句子。
作用类:内容上《1》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力丰富的词语(名词、副词、叠词)+句式)+规范化(生动、具体、形象、细致、准确、细腻、突出、强调)+具体化(写了什么内容)+情感或者中心(人物:品质、心理、性格、情感。其他:中心、哲理、观点。)
形式上:在结构上
: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结尾: 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四》
①开头语段作用:
结构作用:开篇点题;首尾呼应;引出下文或总领全文。
内容作用:交代某个内容;为下文的某个情节做辅垫;开篇点明文章的中心。
(如有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某种心情;渲染某种气氛;奠定全文的某种感情基调。
②结尾语段作用:
结构作用:篇末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内容作用:点明深化文章的中心。(一定要具体答出中心是什么)
(如有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某种心情;渲染某种气氛;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和想象的空间。
③中间段落的作用:
结构作用:过渡;与上文的某个情节或语句相照应;为下文的某个情节或语句内容做伏笔。
内容作用:推动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强调了下文要交代的内容;揭示中心,抒发作者某种强烈的情感。
(如有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某种心情:渲染某种气氛。
答题技巧:(1)分析段落的位置,根据位置确定作用。(2)分析语段内容和中心的关系,所有的语段内容最终都是为中心服务。(3)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辅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等。
二、手法类题目
《一》表达方式类
(1)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了……的气氛
社会环境
①交待了……的社会(历史)背景。 ②交待了人物活动场所。③交待了……的风土人情。④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人物描写:
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手法+规范化+具体化+情感(人物:品质、心理、性格、情感。其他:中心、哲理、观点。);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文章主题。
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烘托了人物……
正侧结合作用:使形象更加丰满,更加鲜明突出。表现了……
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了……
各类描写答题技巧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抒情: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作用:抒发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表现手法类(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虚实相生:以虚写实,却能留给人更多的想象余地,收到言语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上。没有刻意的“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三》修辞手法类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生动形象
【1、比喻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
2、拟人作用: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
3、夸张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答题方法: 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对偶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
5、排比:作用:增加语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6、设问作用: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作用: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使印象更深刻。答题方法: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8、借代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手法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三、语言类题目
词语句子参考前面
从语言特色方面赏析词句
答题模式: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语言赏析词库:朴实无化、朴素自然、言简意赅、文字洗练、意境深邃、文辞凝练、刻画传神、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有绘画的色彩美、有诗的韵味美、清丽隽永、稳健深沉、感人肺腑、说理深刻、富有诗意、行文起伏跌宕……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平易俭省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5)、 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四、中心情感类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五、开放式试题的解答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大胆想象,同时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6)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7)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基本思路:句子本义+我的理解+结合实际
答题套路: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雪地里的红棉袄
三十年前,我八岁。
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梁上,讨吃求穿,日月十分凄惶。
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个女人,日子少光彩。
于是,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夏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驮回了我的嫂子。她年长我十五岁,嫁来时,驴屁股上曾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的。
大约是那年的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舔净了留在嘴角的米粒。嫂子却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饭,留给我的,里面掩着两个鸡蛋。
我没喝,也没吃。
我跑到河里,破冰给侄女洗尿布。
“阿九,你太小,洗不净。”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那两个鸡蛋,“还热,吃吧。”
那天,风大,雪大。嫂子穿着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
二十年前,我十八岁。
嫂子给我剃个新头,然后背着行李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
“阿九,咱家你最有出息,外出读书要学会自己疼自己。”她说。
那天,风大,雪大。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
现在,我三十八岁,号称作家。
父亲和大哥已相继随我母亲去了。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说给大嫂的: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
到写这篇文字,我与嫂子最末的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
那天,风很大,雪很大。透过玻璃窗,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
“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得时间太长?”她说,“都这岁数了,还不会自己疼自己。”
我没说话。我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眼睛已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但那一刻,我跟三十年前一样想: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后来,我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
“我们”,自然也含着我的侄女,她现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问题及答案】
一、题目含义作用
《1》红棉袄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嫂子的红棉袄”展开叙事。
《2》把棉袄比喻成火焰,以火焰象征嫂子的心灵,以及带给我的温暖,棉袄本身也带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让我感受到了嫂子对我们的关爱。
2.文中写到嫂子的红棉袄,蓝棉袄和黑棉袄,以"棉袄"贯穿全文,实在是作者巧妙构思!你能说说妙在哪里吗?
⑴棉袄一词在文章的不同处分别出现,使全文贯穿于一线,紧凑而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而严密。
⑵由棉袄自然而然比喻成火焰,以火焰象征嫂子的心灵,以及带给我的温暖,棉袄本身也带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如嫂子的心灵。
⑶每个棉袄的出现,都是一种场景,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三种不同的颜色,三种不同的场景,由棉袄的颜色逐渐变深,而始终在作者心里是火焰的颜色,代表作者对嫂子的感情越来越深。
二、概括文章内容
1.文章通过哪几件事情写出了嫂子对我的关心?
①嫂子给“我”留米粥和鸡蛋;②嫂子暖和了“我”强肿的小手;③卖掉了所有的鸡和鸡蛋送“我”上学;④嫂子在临开车的时候塞给“我”六个鸡蛋;⑤嫂子抱柴草给“我”烧炕。(答出三点即给满分)
三、线索理解
1.文中开头已经交代“30年前,我8岁”,为什么还要在后文写“20年前我18岁”、“现在我38岁”?
按时间顺序结构全文,使文章层次分明;说明嫂子一直在给我关爱亲情,她的爱伴随着我生命的历程。
2. 作者采用了一线串珠的写作手法,请你结合原文,具体赏析。
一线串珠:标题“雪地里的红棉袄”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它串联起了我8 岁、18岁、38岁等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嫂子的深刻记忆;“鸡蛋”是另一条串联情节的线索,通过“留鸡蛋”、“塞鸡蛋”、“买蛋糕”等情节,写出了嫂子对我的关爱和我对嫂子的敬爱之情(2分)。一线串珠的使用使得文章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让整个文章有浑然一体的感觉(2分)
三、景物描写作用
文中划线的句子为什么要反复写“那天,风大,雪大”?
环境烘托:文章中有三处地方写到了“风大,雪大”,突出了天气的恶劣,借此反衬出嫂子的关爱给“我”带来的温暖(2分)。这一句不断呼应标题。环境描写的烘托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更加突出,更加真切(2分)。
四、人物描写
1.嫂子穿着红棉袄,我将其看做雪地里的一团火焰,而嫂子后来穿的蓝、黑棉袄也看作火焰,为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⑴因为嫂子的心像火焰,情像火焰,温暖着我的心。
⑵嫂子在我心里的形象是像火焰一样温暖我的,给我力量的。
⑶嫂子已经成了一种象征,用象征手法表现了嫂子在我心里的形象。情景相融。给读者一种温暖的感觉。
2. “我”8岁那年,为什么没吃嫂子留给“我”的米饭和鸡蛋,反而跑到河边破冰给侄女洗尿布?品味这句话,试揣摩“我”当时的心理,写一段文字。
因自己和哥哥误解了嫂子而歉疚,因嫂子对自己特别疼爱而感动。
3.有人说,全文主要写“我”和嫂子,文章最后一节又突然写“我”的侄女,这是画蛇添足,你是否也这样看?说说你的理由。
结尾不是画蛇添足,而是很巧妙。简洁的语言交代“我”的侄女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也是为了突出嫂子对家人的爱、对家庭的贡献。
4.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本文能以情动人,源自作者生动的描写,请针对本文所运用的某种描写手法,结合文中的材料,写一段简短的评论。
细节描写: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嫂子“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怀里暖和”、“摸出两个鸡蛋,硬塞到我的手里”,一个“拉”和一个“塞”表现出了嫂子对我的关爱之情(2分)。这些细致而传神的细节描写,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地细腻,更加地感人(2分)。
5.文中作者说,嫂子其实是最美的。为什么做着会这样认为呢?你觉得在你的身边什么人最美呢?为什么?
“我”发现嫂子“眼睛已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岁月的风刀摧老了嫂子的年龄,摧暗了嫂子的服色,摧毁了嫂子的容颜,但却摧不垮嫂子的满腔慈爱,摧不垮“我”对嫂子的满腔尊敬和赞美:美丽的心灵让她成了最美丽的人,“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母亲往往是最美的,因为她的爱。
6. 请概括“嫂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2分)
善良(富有爱心)、勤劳、无私(有奉献精神)(答出两点即给2分,意思相同即可。)
五、字词句段的含义作用
1 .第一部分第二段“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梁上”表达非常形象,说说它的具体意思。
孩子们多而贫苦,家里靠父亲的操劳支撑着、父亲是家里的脊梁。
2.第一部分加点的两个字“舔”和“赶”用得非常好,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
舔和赶,动作描写,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家里的贫困,在那时一点米粒或者米汤都非常珍贵。
3.文中画线的句子“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包含了哪些含义?(4分)
比喻(1分)。①嫂子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对亲人的慈母情怀,培育出了作家、博士,蛤她却为此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卸货分)。②盛赞嫂子的养育之恩(1分)。
4.父亲和大哥“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说给大嫂的: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这句话包含了什么样丰富的内涵?
一方面写出了嫂子为这个家整日操劳,没有片刻休息;另一方面写出了父亲和大哥对嫂子的无限感激,对嫂子的付出无法回报的歉疚以及未能给嫂子带来幸福生活的自责,感情复杂而动人,极富感染力。
六、文章情感
1.这篇文章表现了哪几种情感?在表现这些情感时,作者采用了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请你结合原文,选择其中的一种作具体赏析。(6分)
(1)嫂子对“我”、哥哥和父亲的关爱之情;(2)“我”“哥哥和父亲”对嫂子的感激之情。(2分,每点1分)
寄情于物:本文主要表现了嫂子对“我”的关爱,而这份关爱之情,是作者巧借“鸡蛋”来展现的。如文中第5段中嫂子给“我”留鸡蛋,第12段中嫂子给“我”塞鸡蛋,即是通过鸡蛋来表现嫂子对“我”的关注和爱护(2分)。文章还表现了“我”对嫂子的感激之情,而这份感悟的表达,作者主要是通过“红棉袄”留在“我”心中深刻印象来表现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