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和锦屏古银洞 古道森森知几许

(2012-04-20 11:28:05)
标签:

叶明寿

锦屏村

森森

政和

茶马古道

杂谈

分类: 茶历史
来源:海峡都市报  2010年02月23日17:52

 

     数百年前留下的银洞,恍如迷宫
古廊桥、稻田,构成一幅写实的田园风景画
稻浪翻滚,层层梯田,锦屏村,给人世外桃源般的惬意

 

N本报记者 章微/文 黄孔瑜/图

  对于爱玩的驴友,“海西之美”怎么能少得了洞穴。但要寻得值得推荐的无名洞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洞穴幽深刺激,但没故事;有故事的地方,洞穴不险、不美。

  南平政和县锦屏村有一片古银洞,是宋、元、明三朝官银的开采地。其历经359年的挖掘,山腹里巷道纵横交错,宛如迷宫,可谓奇观。

  其洞大的可容纳数百人,小的须匍匐方能进入。洞中有洞,洞上有洞,洞洞相通。锦屏银矿的开采曾造就了“八万打银工”的繁荣景象。

  美丽关键词

  洞穴探险、茶马古道、茶树王、古廊桥

  八万打银工留下的繁华

  一到政和岭腰乡锦屏村,我们便径直杀到古银洞。带队的村主任叶明寿在山下借了矿灯,才敢带我们进洞探险。

  要进入古银洞,先要爬一段很陡的台阶。登阶时,叶明寿介绍说,锦屏银矿是宋、元、明三朝官银的开采地,前后陆续开采了359年。随着银矿开采规模的扩大,矿工人数不断增多,至明朝时期出现了“八万打银工”的热闹场面。有专为矿徒服务的作坊、商号等20余家,一度成为政和最繁荣的一隅。按现在的说法,当年的锦屏就是政和的“小香港”。

  迷宫般的矿洞

  故事还没讲完,我们就到达最大的古银洞洞口。走进洞里,仿佛走进一个几百平方米的“大厅”,只是“大厅”的墙壁有无数小洞。村主任举着矿灯,带领大家往大厅左边一小洞钻去。脚下的路越走越窄,只容得下一人或蹲下、或侧身方可进出。

  洞穴岩壁上有不少被熏黑的痕迹。村主任说,古话说“金丝银线结银瓜”,也就是顺着岩壁上的银线走,一定能找到银矿。这时矿工会拿柴火、木炭熏烧岩壁,再用水泼。热胀冷缩,富含银矿的矿石便会崩裂、剥落。

  经过一小段往上的爬行,便来到了一个略为宽敞的洞窟,忽闻耳边“呼呼”直响,矿灯一照,只见岩壁上倒吊着好些蝙蝠。它们听见响声,便飞入更深的洞穴。

  我们继续穿过了几个矿洞,村主任便不愿意带我们再穿行。他说,里面大洞套小洞,如迷宫一般。

  细品锦屏红茶

  离开古银洞,我们踏上村山头的茶马古道,这是古代一条从闽北通往闽东的必经之路。曾经,销往外地的政和功夫红茶、送往京城的银子、闽东进来的食盐都进出于这条穿山越岭的古道。

  历史上的锦屏除了产银,还产茶。“三千买卖客”说的正是锦屏茶商云集的繁荣场景。

  漫步锦屏村的古街,依稀能看见当年繁华的印记。古街两旁,还竖立着齐胸高的柜台,这就是古时的茶行。

  清同治年间,锦屏名为遂应场。当时政和功夫红茶以遂应场为中心,所产红茶品质特佳,运到福州茶行备受青睐,售价高。因此,福州茶行每年要等遂应红茶上市后才开市、定价。

  日寇侵华之后,因外销受阻,茶价低贱,这个昔日繁荣一时的小村,从此没落了。

  驴行路线

  从政和县城出发,往城东行,沿省道204线往浙江省庆元县方向走,至岭腰乡政府所在地,下省道往景区公路再行20公里即到锦屏村。古银矿就位于锦屏村上游1.5公里处的一座山包上。锦屏村距县城40多公里,行车50分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