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备学生”是备好课的关键

(2012-06-17 17:24:55)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感悟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教师上课,当然“备”字先行。虽然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想要上好课,却必须备好课。有效备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好,教师的职业是研究人。因而,“备学生”就是有效备课的关键,要求教师备课尽可能地从学生的起点能力、生活经验、知识盲点、认知误区、年龄特点、心理需求以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等方面入手。

    一、备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新内容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储备,包括基础知识储备、技能储备和数学经验储备。比如学习锐角和钝角的认识,角和直角的认识以及用三角板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就可以看作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通过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知道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学生的学习起点又可以分为两类: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举例来说,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这个学习内容的起点是整数。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整数入手,把两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几个?把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位同学,每人几个?“半个饼”没法用整数表示,于是来学习分数,这就是逻辑起点。学生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一步一步地学习新知。事实上,很多学生都知道用1/2表示半个饼。这说明在没有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前,学生已经通过不同的途径接触过分数了,只不过接触的程度不同罢了。这样,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就高于逻辑起点。如果教师设计教学的时候还是从教材的逻辑起点出发,学生一定会感到很无味;相反,如果教师能够从现实起点出发问: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分数?关于分数的知识你都知道那些?这样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会争先恐后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汇报给大家听,会觉得学习很快乐。而且站在这个高度上教师设计的情境与活动也会与原来有所不同。当然,有时候由于知识的遗忘,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又略低于逻辑起点。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必要的复习,唤醒学生对旧知的记忆,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正因于此,新课改主张: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从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出发。

    二、备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

    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当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调用、摄取已有的生活原型,激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来积极主动地构建对数学的理解是《标准》倡导的理念。因此,我们要认真备好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中发掘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亲和力的题材和形式,让学生学好数学、喜爱数学。(1)亲切的卡通形象,如聪聪和明明、萝卜和白菜、淘气和笑笑等等。这些形象在孩子眼里都是极具亲和力的“小天使”和“好伙伴”。把它们带到课堂,学生们会像见到好朋友一样高兴,对它们带来的问题也会倍感兴趣。(2)熟悉的生活世界。当教师把数学知识寓于儿童丰富且“自我”的现实生活中,学生会学得非常主动,也非常易于接受。我在备二年级《统计》一课时就想:让学生统计一件什么事好呢?教科书中是统计全班喜爱动物的情况,我觉得不太适合我班学生。我认真分析学生在家、在校的生活学习情况,最终想到学校每月一次评选“班级文明星”活动。我决定让学生进行现场投票选举统计。结果这节课学生学得非常投入,不仅经历了统计的过程,掌握了统计的知识,还受到“讲文明,讲礼貌”的教育。(3)有趣的童话世界。孩子的世界是童话的世界,了解孩子的童话世界,再把它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会让数学学习增添不少乐趣。(4)游戏。游戏中有许多数学知识,许多数学知识也能在游戏中运用。了解并掌握学生爱玩的游戏,巧妙运用,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三、备学生的知识盲点和认知误区

    学生的知识盲点和认知误区,往往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的重难点要突破,学生的知识盲点和认知误区就必须认真分析,巧妙应对。例如,二年级《三角形与四边形》一课中,学生已初步感知三角形有三条线段、三个角;四边形有四条线段、四个角这些知识,但对正确的定义“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中的“围成”和“线段围成”,就是学生的盲点。他们不理解什么叫“围成”,什么是“线段围成”。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1、故事引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你们讲一个发生在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唐僧师徒取经的路上,他们遇到重重的困难。有一天,他们没有粮食也没有水,唐僧饿得撑不住了。徒弟们要去找食物,可师傅怎么办呢?到处都是妖怪啊。聪明的悟空想啊想,想到了个好办法。他在师傅身边画了个圈,这个圈可厉害了,把师傅牢牢地围在里面,妖怪们怎么闯都闯不进去。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圈呢?(封闭的圈)(评析:通过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初步、形象地理解围成)

    2、自主探索

    出示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同桌合作,按一定标准分类。

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基础上,重点指出以开口和封闭为标准分类方法,接着让学生将封闭的图形再次分类,重点指出以曲线围成还是线段围成为标准的分类方法。经过多次分类让学生真正理解“线段围成”的含义。又如,在方格图中数图形平移多少格时,学生们会存在这样一个误区:他们认为中间的空格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就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这些盲点和误区,精心设计教案。

    四、备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小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学方法须因课而异,努力寻求适宜的新颖方法。备课时尽力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别”,常教常新。比如:在新课的导入时,有时故布疑阵,以新奇吸引学生;有时绘声绘色,以形象生动的故事或谜语感染学生;有时展示图物,以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在二年级教学《线段》时,设计了“一根根,一条条,编织衣服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它”请学生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具有刺激性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因此我在备课时,经常设计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五、备课堂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备课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拟定出相应的对策。在有利于把握课堂、驾驭课堂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习惯。比如在低年级的动手操作摆小棒、剪一剪等活动中,课堂容易出现闹哄哄、学生注意力不能及时转移等问题。这时,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引导学生轻轻做,小声收,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学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什么是有效性提问呢?从教育学角度解释,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提问。

     在过去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问题目的性不明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动辄“是不是”、“好不好”,行同口头禅,发问不少,但没有教育价值,所提的问题不能激发幼儿进行思考、探索的兴趣;问题难度太大,忽视幼儿心理年龄特点,超过了幼儿的理解水平和知识基础等等。那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如何设计有效的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呢?本人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经验。

     一、针对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师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幼儿。在设计问题时要把内容和幼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幼儿年龄特点是什么?幼儿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幼儿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幼儿的哪些经验?教师针对这些问题,正确估计幼儿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班级中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们经常让他们回答有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如我在诗歌《我家小池塘》的问题设计中像“我家门前小池塘,白天和晚上发生的事情一样吗?”“白天是什么样的?”“晚上是什么样的?”这类问题我让中等能力的幼儿回答。像为什么说“小鸟和白云,都爱来照相?”(理解“照相”即为“倒影”)为什么说“小鱼和星星,悄悄捉迷藏”(理解小鱼游来游去是水面发生晃动,星星的倒影就好像和小鱼捉迷藏。)这类问题我让能力较强的幼儿来回答。像“诗歌里谁看见了非常高兴?”“谁发出了沙沙沙的笑声?”这类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我请能力较弱的幼儿回答。

    二、分析挖掘教材,抓住疑难点预设提问。

    幼儿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内容,因此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重点内容的提问。如《龟兔赛跑》这一音乐欣赏活动的重难点在于让幼儿感受表现乌龟和兔子的两个不同性质的乐段,并在对比中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快慢、高低、欢快与低沉,从而表现乌龟和兔子的不同形象。课题组老师在课前预设提问点时,在两节课中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思路。

     案例片段(一):《龟兔赛跑》

     师:这段音乐像是什么小动物啊?

     幼儿:乌龟在爬

     师:那第二段音乐呢?

     幼儿:小兔在跑

     师:小乌龟一边爬,累了就怎么样啊?

     幼儿:擦擦汗。

     师:小兔在山坡上干什么啊?

     幼儿:摘花,追蝴蝶。

     课后,我们课题组成员进行研讨和反思,调整了设计方案,预设在引导幼儿熟悉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音乐元素上分析作品。

     案例片段(二):《龟兔赛跑》

     师:这段音乐像是小白兔在山坡上干什么啊?为什么?

     幼儿:在飞跑,因为音乐速度很快。(预设)

     师:(教师轻唱音乐旋律,并在钢琴上演奏旋律)哪句像是小兔上山坡,哪句像是小兔下山坡?

     幼儿:第一句是小兔上山坡,因为音越来越高,后面一句是下山坡,音越来越低。(预设)

     师:这种声响像是小兔怎么了?为什么?

     幼儿:睡觉了,动画片中动物睡觉了就用这种音乐。(预设)

     师:听到这个声音小朋友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现?(惊醒)小兔醒来以后怎么了?为什么?

     幼儿:小兔惊醒后赶快去追乌龟,因为音乐越来越快。(预设)

     师:小朋友听到这些想到了什么啊?(欢呼)

     幼儿:比赛结束了大家在祝贺乌龟,我听到了欢呼声。(预设)

     从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从案例一中教师预设的问题引导幼儿的想象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象联想上,为什么他们觉得是“小兔在追蝴蝶”“乌龟累了”他们心中的形象和音乐的表现要素并没有联系起来。而案例二中,教师在活动前抓住教学的重难点,紧紧围绕着教材重点做文章,预设提问点。在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物质外壳的形象的同时,让幼儿了解音乐的表现手段,理解音乐的表现内容,体验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这样的提问让幼儿在掌握了重难点的同时,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了快乐。

    三、提问的语言要有吸引力,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她的语言应是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的,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又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提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用抑扬顿挫、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一次公开学习活动中,一位教师想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昆虫有六条腿的特征,于是就有下面的提问:“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瓢虫和蜘蛛有什么不同?”我们发现很多幼儿的注意力不会马上集中过来,有的仅仅是迫于教师的指令去看和想,特别是班级里面一些活跃的孩子。于是在集体备课中我们进行反思,重新设计了提问方案:“现在有许多瓢虫宝宝和蜘蛛宝宝躲在叶子里,谁能帮我找出来吗?你是怎么区分两位宝宝的?”童趣的语言再配上老师略带神秘的体态语,果然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区分两位“宝宝”不同的愿望也就产生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可见,教师提问时的语言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幼儿对问题的回应效果。

    四、尽可能多地设计开放性提问,促进幼儿积极思维、充分想象。

    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现成答案,不受语言和情节的限制,既可以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以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如“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会怎么办?”“你最喜欢这本本书的哪一页?”等等。如学习故事《七色花》后,老师问“假如你是小珍妮,你还想把花瓣寄给谁?让花瓣帮他做什么?”幼儿发言踊跃,有的说把花瓣寄给灾区的人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有的说把花瓣寄给白血病患者,使他们有健康的血液。还有的说把花瓣寄给老人们,使他们健康长寿等等。孩子们都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去体会七色花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美好。

    五、设计提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幼儿系统地掌握知识。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不仅要设计好单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序列。问题序列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递进式问题系列,即初问浅显,幼儿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从一般化问题逐步走向抽象化问题最终达到预计的提问目的,这是幼儿园目前经常采用的问题形式;另一种是渐退式问句系列,即开始提出一个较抽象、较一般的问题,以引起悬念,当幼儿不能正确回答时,再逐步具体化,直到幼儿做出正确回答。如散文《化妆师》的问题设计中,教师先后设计了:“太阳公公先给谁化妆?白云变成什么样?它的心里怎么样?太阳公公又给谁化妆了?结果怎么样?最后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等问题,引导幼儿由易到难不断深入思考。

     总之,提问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一种交流形式,是最常见|、最直接的一种教育方式。因此,在备课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让幼儿带着问题积极思考,充分表达,是我们贯彻《纲要》精神,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的提问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掌握了一些设问的技巧,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更加生动而精彩。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如何设计有效提问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总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