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楹联基础知识

(2022-10-09 15:00:05)
标签:

对联

基础知识

讲座

陈杰

 

楹联基础知识

陈杰

各位领导,各位联友:

为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市”,实施楹联文化宣传教育工程,普及楹联文化知识,市诗词楹联学会委托我,讲授楹联基础知识。由于本人仅是以前在教学中对楹联有所涉猎,并没有专门研究,因此讲授中错误难免,敬请各位指正。

一、楹联的定义、特征与源流

楹联,又称对联,门对、春贴、春联、对子等,是写在纸、布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2005年,国务院将楹联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楹联的最基本特征。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说法甚多。一般认为源于古代诗歌、骈文、辞赋中的对偶,成型于五代,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明清。后蜀孟昶在广政27年(公元964年)春节前夕题写“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的一副春联。楹联,从古代诗词、骈文、辞赋、散文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逐渐演化、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强烈的时代性、严密的格律性、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实用性。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久盛不衰。

二、楹联的基本规则

楹联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摸索总结出许多的规则和格式。为了适应当代楹联事业发展的需要,使当代楹联创作有一个统一的规则,中国楹联学会集中专家对历代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制订了《联律通则》(修订稿)。《联律通则》是当前指导各类联事活动的准绳,是关于楹联文体的形式规范。我们进行楹联创作,首先必须弄懂《联律通则》,掌握联律构成的基本要素。一副楹联,作为对立统一的、和谐完美的、构成特定而完整意义的有机整体,上下联之间必须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也就是说,同时具备以上六项基本要素的,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楹联。

    (一)“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就是一副对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在多分句的情况下,上下联各自包含的分句数要相等,每个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一副七言单句联,上下联均为7字。 

    2. 近郭古招提,毗连浒墅名区,渔水秋深涵月影

傍山新结构,依旧枫江野渡,客船夜半听钟声

    这是民国陆润庠题苏州寒山寺联,是一副三句联。上下联各18个字,分别由五言、六言、七言的三句构成,总字数亦相等。

(二)“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性应该相同,或符合传统对仗种类。“对品”,包含两种情况,只要符合其中一种就行。一是按现代汉语语法对词性的分类,即名、动、形、代、数、量、副、介、连、助、叹、拟声等,上下联对应的词或词组,词性要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二是按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分析,“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或者按传统的对偶辞格而成对。古人把字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与现代汉语词性的分类对照,所谓的“实字”都是名词;“半实”是抽象名词;“虚字(活)”是动词;“虚字(死)”是形容词;“助字”包括现在所说的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半虚”,除方位词外,还包括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

1.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中“竹、兰”、“水、风”、“情、气”都是名词相对;“临、当”是动词相对;“畅、和”是形容词相对;“因、以;斯、亦”是虚词相对。

2.世界半疮痍,城郭人民环眼底

英雄一盼睐,山川门户在胸中

这是民国刘心源题湖南长沙岳麓山望湖亭联。“世界”与“英雄”“城郭”与“山川”“人民”与“门户”“ 眼”与“胸”为名词相对;“半”与“一”,数词相对;“环”与“在”,动词相对;“底”与“中”,方位词相对。而“疮痍”与“盼睐”,前者意为创伤,亦比喻百姓之疾苦,当属名词;后者意为顾盼,当属动词。但两者按同义连用字这一传统的对偶辞格成对,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注意】《联律通则》强调“词性对品”,但是也有特殊情况。第十一条就规定了“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第十二条规定“巧对、趣对、借对、摘句对、集句对等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是不及物动词);因为古人将动词与形容词都当作虚字,属于一个大类。只不过是一“活”(动词)一“死”(形容词)。例如:

自冰层开处,登岛先知春水

于芦苇碧时,望空长见绮霞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例如:

绿杨溪畔,红杏枝头,诗意争随春意闹;

生态园中,文明院里,村容更比市容娇。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1.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南朝·梁  刘孝绰自题联)“闭门”是动宾结构,作“罢”的状语;“高卧”是偏正结构,作“谢”的状语,“高”又是“卧”的状语。“闭门”与“高卧”结构、词性不同,可以对。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此联谓语是“下、来”,“萧萧、滚滚”是状语,“萧萧”拟声词,“滚滚”形容词,可以成对。

平地起楼台,恰双塔雄标,三山秀拱;

披襟坐霄汉,看中天霞起,大海澜回。

(梁章钜题福建长乐白一峰阁联)

平地——偏正结构;披襟——动宾结构,可对。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连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同义连用字(如空阔,英雄,廉洁,清正,楼阁……)与反义连用字(如黑白,香臭,高低,上下,阴晴……),属于组合关系。我们把它理解为一种对类,不必拘执词性相同。同义连用对同义连用。如“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鼎鼐”“楼台”同义连用,可对。再如“喜茫茫空阔无边”对“叹滚滚英雄谁在”,“空阔”形容词同义连用,“英雄”是名词同义连用,这往往和互成对重合。如:“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伯仲”指兄弟,名词同义连用,“指挥”动词同义连用,名词对动词。反义连用对反义连用,如:“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有无”对“浓淡”,“有无”是动词,“浓淡”是形容词。还有一种同义连用字对反义连用字的情况,如“寒磬虚空里,孤云起灭间。”“虚空”同义连用,“起灭”反义连用,“虚空”为形容词,“起灭”为动词。康有为题袁崇焕祠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稳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存亡”系反义连用,“将帅”类义连用,“存亡”动词,“将帅”名词,词性不合,但合乎传统对类。

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等,虽然它们的词性不相同,但按传统对格可以成对。

1.还有十万八千里征程,红梅正灿时,先生竟定格;

    直教东西南北人垂泪,大作留香处,来者永萦怀。(数目对方位)

2.柯如青铜根如石;

    花为四壁船为家。    (颜色对数目)

3.理事若作真书,绵密无间;

爱民如保赤子,体会入微。(绵密,联绵词;体会,同义连用,联绵词与同义连用词相对)

4.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趣联,多音字,不受格律限制)

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1234567…)、天干(甲乙丙丁…)地支(子丑寅卯…)系列、五行(金木水火土)、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符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序列和系列:有顺序可排的,称为序列;成组成套的,称为系列。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上联皆数词,下联各字可作名词也可作形容词。一些临时组配的也可当成系列,“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是临时结构的系列,成对。例如:“人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经存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临时组合构成的系列,能够相对。

以上说的是在强调“词性对品”的同时,适当放宽的几种情况。虽然在特定情况下,上下联对应位置“词性相同”要求可以放宽,但我们在创作时不能以此为由,不严格遵守楹联格律,自我放松。

   (三)“结构对应”,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及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也就是说,相应的词组结构要尽可能一致(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但古人在诗联对仗中,只考虑上下联中对应的字相对,不会考虑词、词组和句子结构,古代也没有词组、句子结构的概念。句式结构对应的上下联一定可以对仗,但构成对仗的上下联不一定句式结构都相同。诗词中的对仗往往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例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三分国”是“盖”的直接宾语,而“八阵图”却不是“成”的直接宾语。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鸣翠柳”是动补结构,“上青天”是动宾结构。可见对仗不能过分拘泥于句式结构相同的。因此,对“结构对应”的把握,主要应侧重于上下联词语结构的对应,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关注词义配合、词序排列和修辞运用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有助于对“对仗”的理性把握。至于把握的尺度,则是“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并非强求一致。

芙蓉江上占林泉,解组归来,胜境重开摩诘画

桃李园中宴花月,飞觞歌咏,良游愧乏惠连诗

    这是民国金武祥题江阴环川草堂联。上下联起句均为状谓宾结构,结句均为主谓宾结构;“林泉”与“花月”,为并列结构;“解组”与“飞觞”,为动宾结构。“胜景”与“良游”,为偏正结构。“摩诘”,唐代诗画家王维之字,“惠连”,南朝宋文学家、诗人谢惠连。“摩诘画”与“惠连诗”,也同为偏正结构。从结构上分析,彼此对应,四平八稳。

2.万里长江呼日出

    千年绿岛应潮生

这是张家春先生为扬中撰写的名联。“万里长江”与“千年绿岛”都是偏正结构。而“呼日出”与“应潮生”,从词性上说是“对品”的,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但要从词组结构上分析,却是不同的。“呼日出”是兼语结构,“应潮生”是偏正结构。虽然词组结构不同,但符合传统对格,所以不影响其成为名联。

3.纵目登阁鸢飞鱼跃千帆竞

    览胜抒怀水木清华万类荣

这副对联中就存在相应的词组结构不同的问题。“纵目登阁”不合情理,应该是“登阁纵目”,这样才能与“览胜抒怀”结构相同:“鸢飞鱼跃”是两个主谓结构“鸢飞”“鱼跃”组成的并列结构,而下联中相应位置的“水木清华”是一个主谓结构,应该改成“水清木华”,才能与“鸢飞鱼跃”相对应。

    (四)“节律对拍”,是指上下联的语句节奏保持一致。节律,也称节奏、音步。语句节奏的确定,律句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一节,节奏点在句中第246810等偶数字上,出现单音节字占一个节奏;散句可以按“语意节奏”,即根据语意来确定节奏点。不管是按声律节奏还是语意节奏,上下联必须一致。按语意节奏确定节奏点时,遇到不宜拆分的三字、四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中间不再细分节奏点。

1.万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

2.博物馆/珠玑/溢彩;

    文昌宫/翰墨/流晖。

3./两浙/近廿年,以二品/归田,仍在/白苏/旧治;

     /重阳/刚半月,为六旬/介寿,恰当/黄菊/新花。

     (此为俞樾题高滋园六十寿联,生日是九月廿四日)

(五)“平仄对立”,做到“声律协调”,是楹联的最基本特征。平仄指的是汉字的声调。就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说,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按《平水韵》说,平声就指平声,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对于一副楹联中的平仄,可以按普通话的声调来确定,也可以按《平水韵》来确定。但在一副对联中不能混用。楹联中的“平仄对立”,包含三层意思:

一句中按节奏点必须平仄交替。(马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1:四面荷花三面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城山色半城湖   

仄平仄仄仄平平    (题济南大明湖联)

2 墨臣如沫,若逢浩浩罡风,声名俱裂

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廉者似莲,自有盈盈清气,天地同春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  平仄平平

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特别强调】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  【注意】仄收句不能三仄尾;平收句不能三平尾。

3  琴瑟和谐尽乐事

        亲朋团聚齐欢心

这里上联是仄收句,“尽乐事”是三仄尾;下联是平收句,“齐欢心”是三平尾。要将上联的“尽”改为“皆”,下联的“齐”改为“众”,就能避免三仄尾、三平尾。

单边两句及多句联,各句脚的平仄要形成音步递换。如“马蹄格”:上联,两句,平仄;三句,平平仄;四句,仄平平仄;五句,仄仄平平仄。下联相反。也可按朱氏规则,上联各句之句脚,除尾句收于仄声外,其余都是平声;下联相反。不管是马蹄格、朱氏规则,或其它变格形式,必须坚持“句脚之平仄形成音步递换”的基本要求。

4 望远特登楼,分明几座村庄,红杏丛中沽酒旆

感怀凭倚槛,遥忆先生杖履,白云深处读书台

    这是民国严寅亮题四川江油匡山书院联。联语以“登楼”、“倚槛”作喻,感怀寄意,勉励学子求知须更上一层,切教育之宗旨。上下联分别由五言、六言、七言三个分句构成,平仄安排符合正格。

上联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下联分句句脚平仄分别为“平、平、仄”、“仄、仄、平”。

(六)“形对意联”,是指上下联之间形式上相对仗、意义上相关联。对联作为一种文体,是表达某个主题的工具和载体。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上下联的“对举”,但是在语意上,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包括景色、形象、思想、意境等,必须相关联,围绕着同一主题展开,为表现同一主题服务。“形对意联”极为重要,必不可少,缺少了“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这个要求,那就只是原始的、普通的对偶,不是文体意义的对联。凡对联必用对偶,但对偶的词语、句子并不全是对联。举个例子,陈寅恪先生曾出过对对子的试题“孙行者”,有学生对“胡适之”。但无论对语如何工整,也不能称其为对联。“无情对”(张之洞;陶然亭)也不能称为对联,因为它的上下联之间没有关联,不是表达同一主题。《声律启蒙》中的“天对地”、“雨对风”等也不能称其为对联。

  例1:沐春桃李绽华夏

带梦鲲鹏击海天

联语运用比喻,表达的是当代大学生胸怀强国梦,为祖国而努力学习、奋勇拼搏的豪情壮志。

2:孤屿春回,许与梅花为伍

寒潭秋静,邀来月影成三

  这是民国时期徐琪题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联。联语即景抒怀,上联以“梅花”喻高洁情操;下联化用唐李白《月下独酌》诗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句,暗含一个“印”字,遂以秋月喻淡泊旨趣。“孤屿”与“寒潭”,切地切景,“春回”与“秋静”,穿越时空,而“梅花”与“月影”,一实一虚,营造出颇为惬意的清雅爽心之意境情调,耐人咏诵,共同完成了塑造三潭印月艺术形象这一主题。

     3:水上公园寻菡萏;村中老媪嗜评书。

     4:图书馆里查资料;动物园中看虎狼。

以上两例,虽然词性、平仄都相对,但上下联意思并不关联,不能表达同一主题,所以不能看作是对联。

【注意】不能合掌。

楹联强调“形对意联”,上下联的内容要统一于主题。但是,上下联表达的意义又不能相似或相同。如果上下联意义相似或相同,叫合掌。合掌,这是楹联的大忌。一些人错把“合掌”当工对,如“千忧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日月如梭逝,光阴似箭飞”。都用同义词相对,上下联意思相同,属于合掌。一副楹联是不是“合掌”,主要看上下联意思是不是重复、雷同,不能只看一词一语是不是同义或近义。例如,悼烈士联“烈士丰功垂万代;英雄伟绩著千秋。”联中“万代”与“千秋”是两个近义词相对,均是泛指时间久远,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因而“合掌”。但是,在题三苏祠联“诸葛相祠垂万代;三苏文苑溯千秋”中,同样的词语就不算“合掌”。为什么?上联“万代”,泛指长久、永久,颂扬武侯祠的盛名伴随着诸葛亮的高风亮节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而下联的“千秋”,则是实指,词义与“万代”有实质区别,指北宋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的生平、著述让我们追溯到一千年前的宋代。联文中一“垂”一“溯”,为反向推演,“万代”与“千秋”一虚一实,不仅不“合掌”,反而贴切中肯,对仗工稳。所以,在楹联创作、赏析、评审中一定要把握好判断“合掌”的尺度。

  以上六项基本规则,是楹联创作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也是根本要求。我们必须弄懂、掌握。初学者只要遵循这六条基本规则,注意避免需要避忌的地方,就可以创作出中规中矩的楹联来。只要遵循了这六条基本规则的楹联,肯定是合格的作品,甚至有可能是上乘之作。

   

三、传统对格简介

《联律通则》中所说的传统对格,是指历代诗文中运用对偶修辞,逐步形成并不断优化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并明确规定“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也就是认可传统属对格式在楹联格律学中的地位。《联律通则》中所列举的传统属对格式,主要是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传统对格更为高级、繁杂。但在楹联创作中使用较多。在掌握基本规则之后,进一步弄懂传统对格,楹联创作赏析就可渐入妙境。我们举例对传统对格作简单介绍。

 1.叠语对。“叠语”,是指同一词语在上下联以及多句联分句之间重复使用、两两对举的修辞法。  

1: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

奇才绝代,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

    这是喻长霖题杭州岳飞庙墓联。联语以议论之笔,评赞有加,充分表达了对岳飞一生精忠报国之“清风”、“毅魄”的缅怀与仰慕,典切雅致。上联两个“有”字,下联两个“奇”字,称首叠;只叠一个字,称一叠。上联“一人”两字、下联“绝代”两字重复,称尾叠;叠了两个字,称二叠。

    2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注意】叠语是同一词语有规则的重复,而不规则重字是不允许的。不规则重字,是指一副对联中不规则地出现两个或多个相同的字。例如“且咏清风寻皓月;不教清风问浮云”“业流不住勿贪境;命运相同不恨人”。在联文中运用重字修辞技巧时,必须做到上下联中有规则地重字。规则重字不仅确保了上下联之间完美的对称性,而且增加了联语的难度和趣味性。但是,不规则重字却破坏了上下联之间的对称法则,属于对联文体中严重的形式缺陷。

同位、异位一个字的重复是禁忌,但两个字或两个词的“异位互重”作为一种修辞技巧而被联律所允许,又称“换位格”。例如:“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室有奇书穷亦富;胸无点墨富也穷。”“一人千古;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

 2.嵌字对。“嵌字”,是指将人名、地名、干支、事物等,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某些位置上去,进而构成一个新词,使之产生新的语义或情趣。嵌字,能把作者要表达的真情实感或特别需要突出的字、词,巧妙地、天衣无缝地嵌入联语中,从而引起读者的格外注意,增强楹联的艺术感染力。嵌字格式繁多。通常而言,按在联语中所嵌的位置不同,主要有鹤顶格(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一个字)、雁足格(分别嵌于上下联的末一个字)、魁斗格(分别嵌于上联的第一个字和下联的末一个字)、蝉联格(分别嵌于上联末一个字和下联第一个字)、碎锦格(任意嵌于上下联内)等。运用嵌字修辞法,若所嵌字的词性不同,只要组合句意切题,则视为成对,不必逐字凿然在律。

  例1:王闿运题杭州曲园联。

曲径通幽处

园林无俗情

  此联为集句联。联语以鹤顶格嵌入“曲园”二字,可谓妙化天成。虽然“曲”与“园”二字词性不同,且“曲径”为偏正结构、“园林”为并列结构,但作整体名词视之,能对。

2:南京地铁竹山站联

竹写新诗,诗外两行通福地;

    山衔翠画,画中一路到春天。

    3:贺军旅书法家杨嘉伟、欧海娟新婚联

    嘉禾生鲁,玉树连云,万里春风腾墨海;

    伟业铺笺,柔情着笔,一帘幽梦诉婵娟。

 3.衔字对。“衔字”,是指联语中一个字衔接着一个相同的字,以增强语意的节奏感及其情趣。

1: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湖  

2:民国叶征题浙江杭州四照阁联: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3: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4.借音对。“借音”,是指借用某个字的音与本来不能相对的字成对。这在辞格上称为“借对”。例如,唐李商隐《锦瑟》诗中的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上联“沧”字与颜色词“苍”同音,借以与下联“蓝”字相对。

  5.谐音对。“谐音”,是指利用汉字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含蓄委婉,幽默诙谐,耐人寻味。

  例1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明  陈洽)

    联语表面之意,似乎是眼前景色的描绘:两舟并行,摇橹的船速不如帆船快;八音齐奏,笛声之清脆难比箫音之婉转平和。但联语采用谐音修辞法表达了更深层次的涵义:以“橹速”谐音喻指东吴鲁肃,以“帆快”谐音喻指西汉樊哙;以“笛清”谐音喻指北宋大将狄青,以“箫和”谐音指西汉相国萧何,借以评论历史人物。上联谓三国的鲁肃不如汉初的樊哙,文不如武;下联则谓北宋的狄青难比汉代的萧何,武难比文,起到了寓情于景的特殊效果。

   6.联绵对。汉语中有一种词叫联绵词。组成联绵词的两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示一个概念,如“葡萄”,不能拆开来解释;二是组成联绵词的两字只有表音作用,字形与词义并无必然联系,因而在古书中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写法,如“犹豫”也写作“忧豫”;三是组成联绵词的两字,多数有双声或者叠韵的关系,称“双声联绵”(即两字声母相同,如“鸳鸯”、“玲珑”)、“叠韵联绵”(即两字韵母相同,如“烂漫”、“缥缈”)、也有“非双声叠韵”(如“葡萄”、“玻璃”)。在对联创作中,联绵词必须与联绵词相对,其词性相同尤佳,但也允许词性不同。

例如:“宛转通幽处;玲珑得旷观。”动词性联绵词“宛转”对形容词性联绵词“玲珑”。再如“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闪烁”对“玲珑”,同样是动词对形容词。证明联绵词相对,词性相同更好,允许词性不相同。

 7.互成对。将同类单字连用,然后上下联对应相对,称其为互成对。这与前面讲过的同义连用有相同之处。如“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中,上联“日月”对下联“山河”,均为同类单字连用,这种格式即为互成对。又如“五载我重来,桑海高吟诗世界;一层谁更上,乾坤沉醉酒春秋。”但“世界”对“春秋”怎么能称得上是互成呢?“世界”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广宇悠宙,出自释家经典,宇为空间,宙为时间,并列关系。二是指寰球,是偏正结构,联语用的是时空义。“闲地却逢忙世界,冷官偏有热心肠。”“世界”与“心肠”则为同类单字连用,构成互成对。再如:“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长护定军山。”“日月”与“风云”相对。再如:“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鸥盟。”动词“登临”与名词“日夜”成对。

    8.交股对。“交股”,是指上下联中的两对词语在不同的语法位置上交错互对。如黄鹤楼联:“曾是当年觞月地,而今又作上台人。”“曾是”与“而今”如何相对呢?原来此联是以“曾是”对“又作”,以“当年”对“而今”,这样交错相对。交股修辞法,刻意避开整齐、均衡、雷同的词语形式,使上下联词语别异,形式参差,错落有致,产生活泼多变的优美辞面。

9.转品对。“转品”,即转类,是指凭借上下联语的条件,临时转换词性而用。又叫“词类活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即为转品的成功范例。“绿”原本是形容词,句中转作动词使用。

1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这是集句联。其中每句第一个“衣、食、风、雨”都是名词,第二个“衣、食、风、雨”,都是词类活用,即转品,成为动词。

2:康有为挽刘光第联:

   死得其所,光第真光第也

生沦异域,有为安有为哉

刘光第乃“戊戌六君子”之一,变法失败后英勇就义,康有为撰此联挽之。作者将自己的名“有为”和逝者的名“光第”巧嵌联中,进而采用转品修辞手法,构思颇为奇特。上联第一个“光第”指刘光第,第二个“光第”是“光耀门第”,是对志士仁人的崇高评价。下联第一个“有为”指作者自己,第二个“有为”是“有所作为”。“安有为哉”,几多醒世的反思。词性的转变,令联语形式别开生面,感情真挚深沉,给人以回环跌宕之感。

  10.当句对。“当句”,是指在上下联各自的联文中,一些字词或句子与另一些字词或句子各自成对。当句对,是古今联家乐于运用的一种格式。当句修辞法一般可以分成三种,一是联中自对式,即在多分句联中,两个分句以上自对,亦可称语句自对;二是句中自对式,即在一个分句中,两个词语(包括词和词组)以上自对,亦可称词语自对;三是词中自对式,即在一个词语中两个字以上自对,亦可称字词自对。

  例1:民国袁金铠题辽宁辽阳魁星阁联:        

时势慨风云,问意态如何,俯槛眼开,应想象一塔凌云,千山拔地;

奎光焕星斗,赖文章不朽,登楼心赏,莫忘怀瑶峰墨宝,衍水诗篇。

    联语雄浑绮丽,情景交融,上联描绘壮丽的景色,画意浓郁,下联展现绚丽的文彩,诗情淡荡。此联结尾两个分句采用当句自对修辞手法,上联之“一塔凌云”与“千山拔地”成对;下联之“瑶峰墨宝”与“衍水诗篇”成对。但,上联之“一塔凌云”与“千山拔地”为主谓宾结构;而下联之“瑶峰墨宝”与“衍水诗篇”为偏正结构,完全不相对。所以,这是宽松相对式的联中自对。

2柳侯祠联: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

春秋报事,福我寿民。

“黄蕉、丹荔”,两个偏正结构相对,“福我、寿民”,两个动宾结构相对,是当句对。上联写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开凿水井使得乡民有水可用,山水浇黄了香蕉,灌红了荔枝。下联写柳宗元兴办学堂造福百姓的事情,春秋,这里代指学堂。

3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骛,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方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落霞孤鹜”与“秋水长天”、“江上才人”与“阁中帝子”形成句中自对。

 11.鼎足对。“鼎足”,是指三个句子排比对举,鼎足而三。在楹联创作实践中,真正三句成独立一章的极少,而往往是以“鼎”对“鼎”用之,即以三个词组属句缀偶、排比自对的形式出现,如世传名联“花好月圆人寿,时和岁乐年丰。”“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12.流水对。亦称串对、走马对。上下联语意连贯,有先有后,相承相接的,不能随意颠倒。上下联之间可以是承接、递进、转折、选择、条件、因果、假设等关系,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条件关系,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得更远,上下联不能颠倒过来;毛泽东“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是因果关系,上下联也不能颠倒过来。可见,流水对不求形式上的严格工整,而注重联语一气呵成,语意自然连贯,如行云流水,以达到妙韵天成之艺术境界。

1: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2:若问梅消息,须待鹤归来。  杭州孤山放鹤亭

3:问观音为何倒坐,恨众生不肯回头。  山东日照天后祠

【注意】《联律通则》第九条规定:“关于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同时,在词性对品上也放宽要求,衬字只补足音节,与之相对的可以是衬字,也可不是衬字。介词、连词可与动词对。对此我们不作详细讲解,仅举例予以说明。

  例1.民国张一麈题苏州冷香阁联:

   高阁此登临,试领略太湖帆影,古寺钟声,有如蓟子还乡,触手铜仙总凄异;

大吴仍巨丽,最惆怅恨别禽心,感时花泪,安得生公说法,点头顽石亦慈悲。

  上联登临赏景,忧思寓于帆影、钟声之中;下联敞怀寄慨,洒落感时之泪,寄托恨别之情。“试领略”、“最惆怅”,则是三字领。

  例2.题明魏忠贤生祠联:

   至圣至神,中乾坤而立极;

允文允武,并日月以常新。

“允”是衬字,不需解释其义,只用来补足二字而成音步。

 例3.清秦大士题浙江杭州岳飞鄂王墓联: 

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上联“从”是介词,下联以动词“到”与之相对,从宽。

  例4.咏竹联: 

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

  上联“未”、“先”为副词,下联“纵”为连词、“也”为副词,配合用之而成对。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而”连词,与动词“胜”对。

6.湖南衡山南天门酒楼联:

   来吧,来吧,都道是此间乐

轻点,轻点,莫惊了天上人

   上联“来”动词、“吧”语气助词;下联“轻”形容词、“点”动态助词,互为相对。

  例7.浙江杭州岳飞庙铸有秦桧夫妇铁像跪于岳飞墓前,有人摹拟秦桧与其妻王氏互相埋怨的语气,撰一联: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若至此;

啐!妾虽长舌,非老贼不到如今。

  上联摹秦桧,下联摹王氏,一怨一驳,其语调口吻刻画入微,活灵活现,令人捧腹。联语第一字为叹词,可不论平仄。

  例8 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      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涧

“叮叮咚咚”为拟声词,均为平声,可以从宽。

9.清薛时雨题江苏南京清凉寺联:

   四百八十寺,过眼成墟,幸岚影江光,犹有天然好图画

三万六千场,回头是梦,问善男信女,可知此地最清凉

  上联借用唐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的诗句,称多少寺庙已成废墟,惟有山光水色依旧,犹如天然绘就的美妙图画。下联指即使人活百年,天天做佛事,到头来如梦一场,何如寄情于山水,享受美好的风光呢?这是对自然胜景可陶冶情操的赞美和向往。“四百八十寺”与“三万六千场”,数量词相对,其平仄从宽。数量词的相对,能做到平仄相对并按音步交替固然好,但在平水韵中,绝大多数的数词和数位词是仄声,所以,习惯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允许不拘平仄,只计最后一字的平仄就行。

四、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

要创作一副好的楹联,掌握上面讲到的基本规则和修辞格式是重要的,但还不够。因为基本规则和修辞格式更多地是侧重于楹联形式,还有内容方面的要求,我们必须同样予以重视。

 

(一)立意。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楹联创作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平时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修养,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展胸襟,开阔视野。特别是要学会辩证思维,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问题。这样立意才会高远,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反映时代的心声。每一副楹联都要有正确、明确的主题。动笔之前,作者必须要有正确、高远的立意,同时确定是褒、贬、讽、颂;抒情还是言志。例1

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这是徐锡麟烈士纪念楼联,联语气势磅礴,雄浑壮丽,一气呵成。联中字字句句都饱醮真情,用词得体,张驰适度,铿锵有声,读后令人感慨万千。

2:润万树繁花,何所求,何所愿?情若山长,襟如水阔;

倾千年大爱,亦为国,亦为家,功存当代,利在千秋。

此联题关心下一代工作者,主题积极向上。

(二)取象。在立意之后,要选取恰当的意象。就是你在构思时直接浮现于头脑中的形象,借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东西。平时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这个景就是我们说的象。取象,一定要做到自然、真实。同时要注意,选取的意象内涵丰富,且最能表现自己感情。

1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这是清代文人张尔荩所作纪念史可法的对联。联中以点点梅花喻泪,以皎皎明月比心,情景交融,催人泪下。梅花、明月,两个具象,用在这里,十分贴切、含蓄。梅花喻高洁之物,寒天之花以饰亡国之泪,个中情景,不言而喻。而二分明月另有出处。是从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所化。这里即指史公祠的地理位置在扬州。此联不但感情丰富,寓意含蓄,而且用词精妙。

2

昆曲为百戏先师,琼花乃一枝独秀,并领群芳,卓尔范成大者;

马鞍咏春风得意,玉石题秋水横波,饱餐绝色,欣然归有光焉。

这是曾小云为昆山市所撰楹联。作者在创作时得知归有光为昆山人,又得知范成大亦为昆山人。思及“归有光”可取归来有光之意,“范成大”其名亦可解为示范成为大家成为大家风范之意,遂以归有光、范成大为基石,撑起全联。其余之昆曲、百戏先师、琼花、一枝独秀、马鞍、春风得意、玉石、秋水横波诸词,或为特色名胜,或为成语,只须联缀与自对即可。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踏花归去马蹄香,也为作者提供了创作意象。联家评云:上下联巧用当地名人范成大归有光之名,令人拍案叫绝。

(三)表现手法。联语可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根据写作对象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1 官两浙近廿年,以二品归田,仍在白苏旧治;

过重阳刚半月,为六旬介寿,恰当黄菊新花。

俞樾题高滋园九月二十四日六十寿联,用叙述手法。时、地、人、事交代清楚。在浙江杭州为官、已经归田、六旬介寿、正是重阳后半月、有菊花盛开。作者发挥联想,变换词语:浙江易为两浙杭州可以白苏旧治更之,菊花亦相应以黄菊新花代之。最工巧且最得意者在白苏黄菊。白苏,即白居易、苏东坡,对以黄菊,已足见颜色对之工巧;待悟及白苏亦为植物名,则不禁拍案叫绝矣。

2:风叠一湖玉

霞裁百里春

用描写手法,写美丽景色,表达赞美之情。

3 :赤帜入青云,挟三千年楚地精神,迎风卷起湘江浪;

苍生挥玉笔,步十九大诗篇韵律,蘸梦皴开岳麓春。

用抒情笔调,写出长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不断追梦筑梦的豪情壮志。

4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这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自题联:用议论手法,阐述一个道理。如能将名利淡如杯中清水一样,那普通的“村茶”也强似浓浓的酒香——它教我们以一种宁静的心绪,一种精神的洒脱面对纷繁的世界。

(四)要有针对性。楹联应用广泛,一定要有针对性。撰联要考虑时间、地点(场合)、人物、事件。联语切合人物身份、地位、情操、业绩。如写喜联、寿联、挽联时,对所写对象的情况及与自己的关系必须清楚准确,否则就会出笑话。即使可“通用”的楹联,其通用范围也是限的,如“皓月描来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这副婚联,它可以“通用”于任何人,但就时间来说,它只能用于冬日结婚,如用于春夏秋就不恰当。能通用的楹联,大多缺乏针对性,所以往往不够生动、准确、鲜明。最好的办法是独立思考,借鉴而不照抄,自己动手,针对具体的对象,创作出好的楹联。

对联是一种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最根本的要求。所以要求作者必须具有正确的“三观”,还要有辩证思维能力、全面的观察能力和高度概括的表达能力,遵守《联律通则》的规定,像写诗那样去写对联,做到感情真挚、构思巧妙、意象清晰、文辞洗练,对仗合理、音律优美,这样就能使对联诗化,创作出佳联、名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