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庐州大鼓(修改稿)

(2022-10-02 23:01:51)
标签:

安徽

庐州大鼓

修改稿

乡愁

庐州大鼓(修改稿)

/桂子(张桂生)

庐州大鼓是一种流行于淮北、长江两岸和江淮之间广大乡村和城镇的民间曲艺种类。起源于安徽泗县一带,原名泗州大鼓,是安徽大鼓的一部分,流派源于华山派张、柴二门之柴门。

我还是十几岁时候听的,算起来将近六十年未听过了。当时最有名的要数八斗二刘(刘正文、刘正武兄弟),富旺程、李、赵等人。八斗二刘主要在八斗、响导、花张、赵集一带,后来被招到肥东县曲艺团,成了职业艺人。二刘的书我没有听过,只知其名,未见其人。比较熟悉的要数富旺的程、李、赵了。程是程曾武。程曾武六十多岁,清瘦而矍铄,声音洪亮,悦耳动听,口齿清楚,叙事流畅,很受欢迎,用现在时髦的字眼叫粉丝众多。每当程曾武来说书,听众最多。程曾武最拿手的要数《杨家将》,其中《金沙滩赴会》《穆桂英挂帅》等章节最动人,往往眼含热泪,声音哽咽,听着无不感动,甚至落泪。其次有小李户李生民,李高个子,留着分头,一表人才,书说的也不错。善说《隋唐传》、《七侠五义》等。他在东岗说的不多,只在小李、田埠、三门何、薛计等村演出。赵恩升,赵祠人,四十多岁,大眼、浓发、嗓门大,善说新书,像《烈火金刚》、《平原游击队》、《平原枪声》新书,因这些书很多年轻人都读过,情节难以编造,所以难度很大。赵育新属于后起之秀,是赵恩升长子,算是子承父业。他因在当地难有市场,只能到含山县一带去演出。东岗赵育文(他只能讲不会说书)。

每到秋闲时节,便由村中有名望之人出头请他们来说书。一部书往往要说一个多月。记得当时多在恩香家里。恩香只有一个人,家里有三间房子,除一间做卧室,还有两间堂屋,比较宽敞。说书者坐上首,支上鼓架,大桌子上放一块镇堂木,就像过去县太爷审案时的惊堂木。二寸长,一寸宽,一寸多高,上小下大,成梯形,一般以紫檀木做成。因为紫檀木木质紧密,声音清脆响亮。因紫檀木金贵,一般人难以得到它,边改用枣木或其他材质坚硬的杂木代替。镇堂木不常用,一般开始说书时,把镇堂木在桌子上一拍“拍”的一声脆响,以示演出即将开始开始,让大家不要讲话了。于是全场立刻寂静无声,说书开始了。

说书人在开始前,往往以打鼓为号,咚一一咚咚一一咚咚咚咚——咚,如同马戏前的锣鼓,意思是演出即将开始,请大家抓紧时间前住。等到人来得差不多了,于是陈曾武拿出镇堂木往桌上一拍,侍人群静下来后,然后出口吟诗一首。诗曰:

    繁华消歇似轻云,不朽还须建大勋。

    壮略欲扶天日坠,雄心岂入弩骀群。

    时危俊杰姑埋迹,运启英雄早致君。

    怪是史书收不尽,故将彩笔谱奇文。

陈曾武吟过诗后,又敲了一通鼓。这种敲鼓与现在表演的山西大鼓不同,山西大鼓是多人表演,气势磅礴;而庐州大鼓只有一人一鼓一槌一响板而已。陈曾武敲鼓很有特色,随着鼓点节奏的起落,他的身子也跟着一前一后地运动,而且动作幅度很大。打鼓一是为了推延时间,二是吊人的胃口,就像马戏团里敲锣打鼓一样,外面人不知里面究竟有多么热闹,实际上是为了招揽生意的一种手段。敲好后,便开始说正书。话说性急不能吃热粥,跑马不能听书,请君坐下耐着性子,听我慢慢道来。说来也使人心快,听来也使人耳快,看来也使人眼快;只是一场冷落败坏根基,都藏在里边,不做千古骂名,定是一番笑话。说不尽唐,道不尽宋,要数唐宋的故事最多,也最感人。请大家不要性急,下面听我一一道来。今天给大家说的是《隋唐演义》。

那时候,由于信息闭塞,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对历史是一张白纸。自从听了这些曲折的故事情节,了解了什么是忠臣,什么是奸臣,什么是昏君,什么是明君,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小人。忠君爱国、正直无私、风土人情,人心向背,满满都是正能量。第二天放学路上,便有人亟不可待地学说头一天晚上说书的内容。一个人主讲,其他人做听众,不是会有知情者补充或纠正主讲者的遗漏和错误。有时候,大有夺席谈经的味道。

除了在村里听,有时候还到周边临近的村子去听,我只去过一两次后来就不去了。因为说书者一般在屋内,本来就比较拥挤,加在上外人进去,显得更加拥挤,人家表面上不好意思说,但是从脸部表情来看,人家是不欢迎的,自如此,就不能厚着脸皮去蹭书,等人家说出来,脸上就挂不住了,所以要有自知之明。

平时也可以在集上听。每到富旺逢集的日子,在西街后一户人家的院子里,总有说书艺人在那里说书。主人摆了十几张大长凳,让听客坐下,仔细听。不过坐板凳要收费的,一段书说到紧要处,就在听者急着要继续弄清后面的事情时,说书人便停下来,说了一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然后向大家拱手道:“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说书人从来吃的是张口饭,请大家赏光,一角不嫌少,二毛不厌多。”于是助手便向听客收费。一般为一角丶二角也可。如一次缴二角,便可以一直听到结束。说书人每次都能有个三五元的收入。现在看来,这三五元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按当时的物价,可以买猪肉6——10斤,如果折成买大米,可以买3050斤大米,应该是不错的收入。

说书艺人属于江湖上混的,对于同为江湖艺人,往往很仗义。有一次,一位外地人到富旺街上说书,因为当地人对这一艺术不了解,大家都不愿意听,要纷纷走人。人一走,就难以再召回。在这紧急关头,程曾武对他耳语了两句。那人马上离座,让位于程。大家见程曾武来说书,纷纷回头。程曾武说了一段,把收到的钱全部给了那位陌生人。那人双手作揖,然后满意而去。

随着电视、手机的普及,加之很多农村成了空壳村,一些传统的曲艺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是,仍有为数不多的艺人仍然顽强地坚持着,极力挽救着。最近,我从微信上看到八斗街上的江宜阔说的一段《战疫情》。江宜阔跟我是校友,那是我读初二,他读初三,因为他是比较出名的人物,所以我能有幸从几百名同学中认识他。据说他现在是庐州大鼓的传承人之一。这次收看了他的演唱,把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到六十年前的场景中了。

但愿庐州大鼓这门古色古香的艺术能够传承、发扬、广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