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格律绝句的四种格式(教案)

(2022-07-09 14:26:52)
标签:

讲座

诗词

教案

原创

第二课  诗词格律绝句的四种格式(教案)

课前谈话:上节课陈老师跟大家讲了格律诗词中字数、句数、押韵与平仄,这些都是学好格律诗词最基本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复习一下。

1、格律诗不同于散文,散文的字数有多有少,格律诗是的字数是有严格规定的,那么,格律诗的字数主要有那两种?(指名回答)五言和七言,也就是说有五字的,也有七字的。

2五言四句的叫什么?(大家回答)五绝。五言八句的叫什么?(指名回答)五律;七言四句的叫?七绝,七言八句的叫?七律。

3、什么叫押韵?(翻到《格律诗词写作入门》第14页第二节“格律诗的押韵”,请一个同学读12自然段,)押韵的作用是什么?(指名回答)。

4、格律诗押韵要注意那些问题?(分明指名读1234567)。

5、指名4个同学上黑板标明平仄。1、白日依山尽2、人间重晚晴。3、鸡声茅店月4、恨别鸟惊心。

评议。

 

新授课:

一、     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自己大声朗读19页自“综合运用以上”直到“但也可以用平声字”。读后用那些体会?讨论后回答。

以杜甫《旅夜书怀》为例:

细草微风岸, 仄仄平平仄   第一句讲了一句之间平仄交替

危樯独夜舟。 平平仄仄平   第二句讲了首联(一、二两句)之间平仄相对

星垂平野阔, 平平平仄仄   第三句讲了二句平仄相粘

月涌大江流。 中仄仄平平   颔联(三四两句)之间平仄相对

名岂文章著, 仄仄平平仄   四五句之间平仄相粘

官应老病休。 平平仄仄平   颈联(五六两句)之间平仄相对

飘飘何所似, 平平平仄仄   六、七句之间平仄相粘

天地一沙鸥。 中仄仄平平   尾联(七八两句)之间平仄相对

小结:这里的例子是五言律诗,其中后四句的平仄与前四句的平仄完全相同,如果写成五绝句,如果写成五绝句,你可以五言律诗的前两联,或者后两联的平仄或者中间两联的平仄。

二、          格律诗的四种格式

1、五言绝句。请翻开教材第20页。

第一种格式:仄起平收,首句入韵。指名朗读。朗读后小组讨论,然后师

生共同到黑板前标明平仄。

塞下曲  卢纶

中仄仄平平   月黑雁飞高,

平平仄仄平   单于夜遁逃。

中平平仄仄   欲将轻骑逐,

中仄仄平平   大雪满弓刀。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仄起平收,首句入韵的?指名回答。就是第一句的尾

字是平声字。这个“高”字在平水韵下平声的二萧、三肴、四豪,韵都是ao,再翻到110页,四豪部第二行第11字。那么,下面的“逃”和“刀”也属于下平声四豪部。找一找,照后用铅笔做个记号。这三个韵部我们小朋友感到很麻烦,是不是?我们如果全部用中华通韵,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用古声韵。

 

第二种格式: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讨论,老师小

结。

柳林夜眺  陆游

中仄平平仄   小浦闻鱼跃,

平平仄仄平   横林待鹤归。

中平平仄仄   闲云不成雨,

中仄仄平平   故傍碧山飞。

 

第三种格式: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学生可以把四句诗抄在作业本上,然

后独立标明平仄。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白鹭  李嘉佑

平平仄仄平   江南绿水多,

中仄仄平平   顾影逗轻波。

中仄平平仄   落日秦云里,

平平仄仄平   山高奈我何。

 

第四种格式: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学生独立完成,先将四句诗抄在作

业本上,然后独立表明平仄。师巡视。)

夜宿山寺   李白

中平平仄仄   危楼高百尺,

中仄仄平平   手可摘星辰。

中仄平平仄   不敢高声语。

平平仄仄平   恐惊天上人。

小结:第四句有点儿特殊,没有按照平平仄仄平来写。第一句恐第三声,

本来应该为平声,现在是仄声,这叫拗,出现了拗,就要就,怎么就,用第三个字来就,就是把本来应该仄声的,改为平声字。

 

2、七言绝句。请翻开教材第21页。

七言绝句也有四种格式,只是在五言绝句的每句前面加上与后面平仄相反的两个字。

第一种格式: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师板书。板书后集体讨论。)

无题  鲁迅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万家墨面没蒿莱,

中仄平平仄仄平   敢有歌吟动地哀。

中仄中平平仄仄   心事浩茫连广宇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于无声处听惊雷。

小结:第三句“心事浩茫连广宇”中“心事”的“心”字本来应该是仄声,

这里写成平声,怎么回事?第三字“浩茫”的“浩”字本来应该是平声,这里写成仄声,又是怎么回事?请回答。这叫做一三五不论。

提示:第四句“听惊雷”的“听”字在古声中读仄声。读第四声。

 

第二种格式: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指名板演,小组讨论,提出疑问,

然后解答。)

登飞来峰  王安石

中平中仄平平仄   飞来峰上千寻塔,

中仄平平仄仄平   闻说鸡鸣见日升。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中平中仄仄平平   只缘身在最高层。

小结。自己找出一三五不论的依据来。第一句的第三字,第二句的第一字,第三句的第五字,第四句的第一字、第三字。

 

第三种格式: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学生现将四句诗抄在草稿上本上,然

后独立在草稿本上标明平仄,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赤壁  杜牧

中仄平平仄仄平   折戟沉沙铁未销,

中平中仄仄平平   只将磨洗认前朝。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东风不与周郎便,

中仄平平仄仄平   铜雀春深锁二乔。

 

第四种格式: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学生齐读后将四句诗抄在草稿上本

上,独立在草稿本上标明平仄,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绝句  杜甫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中平仄仄仄平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中平中仄平平仄   窗含西岭千秋雪,

中仄平平仄仄平   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绝句的四种格式,下面我们来学习律诗

的格式。请翻到22页。

 

3、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也是四种格式。

第一种格式:仄起平收,首句入韵。(指名朗读诗词22页,只读诗词部分,读后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月夜忆舍弟  杜甫

中仄仄平平   戍鼓断人行,

平平仄仄平   边秋一雁声。

中平平仄仄   露从今夜白,

中仄仄平平   月是故乡明。

中仄平平仄   有弟皆分散,

平平仄仄平   无家问死生。

中平平仄仄   寄书长不达,

中仄仄平平   况乃未休兵。

小结: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首句入韵,现在知道什么叫首句入韵了吗?

 

第二种格式: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指名朗读22页《春望》,朗读后指名板演。)

春望  杜甫

中仄平平仄   国破山河在,

平平仄仄平   城春草木生。

中平平仄仄   感时花溅泪,

中仄仄平平   恨别鸟惊心。

中仄平平仄   烽火连三月,

平平仄仄平   家书抵万金。

中平平仄仄   白头搔更短,

中仄仄平平   浑欲不胜簪。

提示:第八句“浑欲不胜簪”中的“胜”读仄声。板演后讨论订正。

 

第三种格式:平起平收,首句入韵。(指名朗读,朗读后在自己草稿本上填写平仄格式。)

晚晴  李商隐

平平仄仄平   深居俯夹城,

中仄仄平平   春去夏犹清。

中仄平平仄   天意怜幽草,

平平仄仄平   人间重晚晴。

中平平仄仄   并添高阁迥,

仄仄仄平平   微注小窗明。

中仄平平仄   越鸟巢干后,

平平仄仄平   归飞体更轻。

小结。师巡视,发现问题,即时讲解。

 

第四种格式,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学生各自抄写这首诗,酝酿,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最后总结,表扬学习认真,完成好的同学。)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中平平仄仄   十年离乱后,

中仄仄平平   长大一相逢。

中仄平平仄   问姓惊初见,

平平仄仄平   称名忆旧容。

中平平仄仄   别来沧海事,

中仄仄平平   语罢暮天钟。

中平平仄仄   明日巴陵道,

平平仄仄平   秋山又几重。

小结:刚才讲五言律诗的四种格式,大家完成非常好。下面讲七言律诗。对于七言律诗,老师相信大家能够独立完成。能不能?好。

 

4、七言律诗。(翻到教材24页,学生自己试填。师指名四人分别将四首诗抄在黑板上,同时板演,然后分别评讲。下面分成四组,各完成一首。也可成四首)

七言律诗的平庆格式也是四种。

第一种格式:平起平收、首句入韵。

断城道中 苏轼

中平人仄庆平平    东风知我欲山行,

中仄平平天庆平    吹断相间积雨声。

中仄中平平仄仄    岭上晴云披素帽,

中平中仄仄平平    树头初目挂铜证。

中平中仄平平仄    野桃含笑竹篱短,

中仄平平仄仄平    溪柳自摇沙水清。

中仄中平平仄仄    西崦人家应最乐,

平平中仄仄平平    煮葵烧笋饷春耕。

 

第二种格式: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中平中仄平平仄   巴山楚水凄凉地,

中仄中平仄仄平   二十三年弃置身。

中仄中平平仄仄   怀旧空吟闻笛赋,

        中平中仄仄平平   到乡翻似烂柯人。

平平中仄平平仄   沉舟侧畔千帆过,

        中仄仄平仄仄平   病树前头万木春。

中仄中平平仄仄   今日听君歌一曲,

平平中仄仄平平    暂凭杯酒长精神。

 

第三种格式:仄起平收、首旬入韵。

安定城楼 李商隐

中仄平平仄仄平   巡递高城百尺楼,

中平中仄仄平平   绿杨枝外尽汀洲。

中平中仄平平仄   贾生年少虚垂涕,

 中仄平平仄仄平   王粲春来更远游。

 仄仄平平平仄仄   永忆江潮归白发,

 中平中仄仄平平   欲回天地入扁舟。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不知腐鼠成滋味,

 中仄平平仄仄平   猜意鹤雏竟未休。

 

第四种格式:仄起仄收,首句不人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中仄中平平仄仄   剑外忽传收蓟北,

中平中仄仄平平    初闻涕泪满衣裳。

中平中仄平平仄    却看妻子愁何在,

中仄平平仄仄平    漫卷诗书喜欲狂。

中仄平平平仄仄   白日放歌须纵酒,

中平中仄仄平平    青春作伴好还乡。

平平民仄平平仄   即从巴峡穿巫峡,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以上各种格式,其实就是由四种基本律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根据对、粘的规则推导出来的。列出这些格式,主要是让大家阅读、了解。在创作格律诗歌的时候,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律句以及平仄相对、相粘的规则,就可以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选用任一律句作为首句,推导出以下各句的平仄,无须死记硬背这此格式。

 

()掌握平仄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讲格律诗的格律,上面举的例子都是标准的。但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往往发现也有不符合格律的地方。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照格律要求,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但是仄声,是平声。用了””以后,就变成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了。这是不是错了呢?其实没有错。因为格律诗中,有的地方仄不能随意改变,而有的地方是可平可仄的。这就要说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七言格律诗的第一第 三、第五个字(五言格律诗则是第一、第三个字)的平仄有时可以不论即可平可仄;(在上面的示例中,加圈的就是可以不论的)而第二第四、第六字(五言格律诗则是第二、第四字)平仄必须分明,即必须严格按照律句的要求,该用平声字就用平声字,该用仄声字就用仄声字。

1.“一三五不论这个说法一般情况下是对的。但在特殊情况下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即七言中的、三、五字(五言中的一、三字)的平仄不能完全不论。

特殊情况之一,避免出现“三平尾”。

在“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仄仄仄平平”)这种律句中,第五个字(五言中第三字)必须用仄声,不能改为平声。如果将第五个字改为平声,那么这句中第五、六、七字就全是平声,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叫做三平调或三平尾”,这是格律诗的大忌,绝不允许出现。

2特殊情况之二,避免出现孤平

在“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平平仄仄平”)这种律句中,第三字(五言第一字)必须用平声,不能改为仄声。如果改为仄声,那么这句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五言仄平仄仄平”)。全句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做孤平。这是格律诗中不允许出现的毛病如果因为一定要用这个词(仄平),造成孤平,就要采取补救的办法在本句中补教的办法是,将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由仄声改为平声。即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五言仄平平仄平”)

特殊情况之三,避免出现“三仄尾”

在“仄仄平平平仄仄”(五言平平平仄仄”)这种律句中,第五字(五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果将第五字(五言第三字)改为仄声,那么句末就连续出现三个仄声,这叫做三仄尾。也是格律诗中不允许出现的毛病

2.“二四六分明要严格遵守,但有一种律句唐代诗人用得很多。很普遍,可以看作是准律句,符合格律。这种律句是将仄仄平平平仄仄”(五言平平平仄仄”)中的第五字与第六字(五言中的第三字与第四字)平仄对调,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五言平平仄平仄”)。但这种句式一般只用在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七句。例如:“谁道梅花早,残年岂是春?何如艳风日,独自占芳辰。”(欧阳修《和梅圣俞杏花》)第三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但诗中是平平仄平仄。再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其中第七句“无为在歧路”,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但诗中是平平仄平仄这一种形式叫别格,在唐诗中经常可以看到。如果是五言绝句或者七言绝句,就在第三句出现。

总结:这一课主要讲了格律诗词的四种格式,就是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和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四种。

作业:回家后完成作业。给《春夜喜雨》标上平仄。明天检查。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本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