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苦干实干——新坝红联村两长乡村治理纪实
(2022-04-28 21:54:53)
稳中求进
——新坝红联村两长乡村治理纪实
文/张桂生
序
红联村位于扬中市新坝镇东北面,村域总面积4.4平方公里,共有43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4584人,居民户口2414人。全村共有党员199人,分设5个支部(其中非公经济党支部3个),有各类企业30家。近年来,红联村获得多个奖项,是江苏省绿化示范村、江苏省4A级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江苏省残疾人之家示范村、镇江市绿化达标村、扬中市安全生产示范村。
村庄美不美,主要看党委。党委抓什么,两长是关键。两长是指党小组长和村民小组长。红联村共有11个党小组,43个村民小组。党小组长和村民小组长是党员和群众的领头人,他们的形象就是党在群众中形象,他们的行为也直接影响着群众。他们利用自己年龄、经历、影响力等因素,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和和作用。让我们随着镜头,去领略他们的风采吧。
镜头之一:小故事化解大矛盾
党小组长和村民小组长人熟、地熟、情况熟。谁家夫妻吵架,谁家父子不和,谁家和谁家为界址争吵,他们都清清楚楚,因为主持持公道,群众也最相信他们,往往都会欢迎他们去调解。
界址纠纷古今有之。
时不久,红联村也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情。一次,后片有两家人为了界址,争得不可开交。高纪珍和周厚勤闻讯后及时赶到。当时场面十分激烈,一个说,你占了我的地方,一个说没有。两家各不相让,几乎大打出手。他们没有就事论事,而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让两家人先坐下来,喝点茶,消消气。高纪珍说,先跟你们讲一个故事。两人不知高纪珍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静下心来听故事。
高纪珍不慌不忙地讲一个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张家人于是写了一封书信寄到京都,向张英诉说此事,想借张英的官位来压压对方。张英阅罢,立即寄回一封信。张家人满以为张英一定会替张姓做主,拆开书信后,看到写了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觉得很有道理,便让出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当故事讲完后,两家人这才恍然大悟,不由得相视一笑。周厚勤借此机会,跟他们讲国家政策,讲村规民约,两家人明白,土地是国家的,只不过临时使用而已,不存在你我之分。两家是邻居,邻居好赛金宝,远亲不如近邻,抬头不见低头见。古人都知道互相体谅,何况我们都是新时代的人,大家都有文化,都懂得道理,只是一是没有想开而已,经过调解,两家终于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欢,重归于好。
镜头之二:老圩埭的华丽转身
东片16村民小组是老圩埭,老旧房屋多,道路弯弯曲曲,河道淤塞严重,河水污染严重,与社会主义美好乡村形象严重不符,亟待整治。
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谁来担纲?“我来!”16村民小组长孙国才的话语铿锵有力,主动挑起治理老圩埭的任务。他虽年过七旬,还患有多种慢性病,但为群众办事的热情未减。治理老圩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说怪话的说,这老圩埭少说也有几百年了,几百年都过来了,难道今天就不行了吗?孙国才耐心做工作,环境美,人的心情也会舒畅,也有利于健康,以前没整治,那是因为穷,没有条件,今天日子好了,生活环境好了人才会更舒服;为了裁弯取直,必定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往往漫天要价,为了集体利益孙国才也拼了,全然不顾,通过多次做思想工作,这户人家不但配合,而且还主动帮忙出主意、拿方案。就这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经过8个多月的苦战,老圩埭面貌焕然一新:原先的竹园整修一新,修竹茂盛,新叶婆娑;原先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坑坑洼洼的小路不见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条平坦的水泥路,下雨天穿拖鞋也可以行走;原先河水污浊,阵阵恶臭让人掩鼻,通过清淤,驳岸,植柳,现在是河水清波荡漾,河道畅通,柳树丝绦如带,随风摇曳;原先的菜田也进行整治,一墒墒葱绿的蔬菜,水灵灵,亮光光,绿色环保。还利用隙地安装了运动器材,黄昏时分,老爷爷,老奶奶,小朋友开始进行健身锻炼,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笑容。老圩埭的华丽转身,使这里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镜头之三:风风雨雨送餐路
自2016年至今,是红联村助餐点成立的第七个年头。七年来,助餐点从人们不理解、不支持到欢迎和夸赞,经历了一段不寻常的过程。党小组长印洪海成为扬中创立老人助餐点第一人。
2016年,退伍回乡的印洪海遇到的一件事,让他十分纠结。他看到一位老人中午吃的是早上剩下的粥,晚上也是如此。他想,长期以往,老人的身体肯定会出现问题。经过调查,有的老人因为儿女不再身边,无法上街买菜;有的老人因为本身不会做饭,只能胡乱吃点东西;有的老人因为生病卧床不起,无法做饭。如此等等。印洪海萌发了送餐的想法,与村两委进行沟通,得到村两委的大力支持。
说干就干,一下子来了20多人。可是不久后,人员一下子减少到只有七八个人,还有几个人也要退出。眼看人员就要走光了。怎么了?为了助餐点,印洪海走东家跑西家拉赞助,腿跑酸了,嘴说破了,好容易拉来赞助数十万元。印洪海用这笔钱买炊具,买送餐车,付给送餐人每月的工资,还为每个参加者每顿予以补助,这些钱不要就餐老人掏一分钱,而且每顿饭都到家里吃,热饭热菜,这样的大好事为什么有这个结局呢?
通过调查了解,原因出在子女身上。有的子女有顾虑:有儿有女,连中饭都别人要送,担心人家说不孝顺。印洪海告诉他们,你们工作忙,顾不上老人,老人中午吃早上剩下的你们知道么;送餐解决了你们的后顾之忧,让你们安心工作,能让老人吃上热饭热菜,不就是最大的孝顺吗?要行孝顺,周六、周日和老人一起吃个饭,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不是照样可以敬孝吗?一席话让儿女们后悔不已,纷纷表示理解村两委的良苦用心,坚决支持你们的工作。就餐人员一下猛增加到七十多个,连周边村组的老人也过要求参加。
为了让老人们能吃好,送餐人员借送餐机会征求老人的意见,有的老人喜欢吃素,有的老人喜欢吃荤,有的老人喜欢吃淡,有的老人喜欢吃咸,送餐组一一记录在册,在送餐时因人而异,进行调配,尽最大可能保证每一位就餐者满意。一位老人感慨地说:“我活了九十多岁,经历两年几个朝代,没有那个朝代有共产党好。感谢共产党,我要好好享受今天的好日子。”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总有恶劣天气。在送餐组面前,再大的困难也不能耽误老人吃上热饭热菜。有一个冬天大雪纷飞,路被积雪覆盖,车子无法前行,送餐员杨晓萍只得下车步行,准时将饭菜送给陆尚才手上。老人激动得掉下眼泪,说:“外面的雪这么大,我以为你不回来了,你却准时将饭菜送来了,我该怎么感谢你才好。”
现在,几乎每个村都有专为老年人送午餐的助餐点,但是红联村是第一家。
镜头之四:砂轮磨具的裂变
砂轮是工业的牙齿,有工业就有砂轮存在。砂轮的作用是磨去不平,磨来光和亮。
1967年开办,红联村办起砂轮厂,当时没有厂名,先称红联大队副业组,又叫红联大队厂年产值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企业规模很小。1983年才第一次有了正式名称,叫扬中县特种磨具厂。扬中才开始做砂轮,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做”,而是把大的砂轮通过切割、制坯、打磨,改成小的砂轮。
1983年,苏洪康担任厂长,他对砂轮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要师出有名,就得先为工厂命名,经过再三考虑,将红联大队砂轮厂命名为扬中县特种磨具厂。久战商海的苏洪康深知,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靠来料加工家庭作坊式的小打小敲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了,于是开始了制作砂轮的历史。
当时开发石材行业异军突起,对石材加工磨具需求量很大,工厂便开始生产石材砂轮。砂轮制作是在磨料中加入结合剂,经压坯、干燥和焙烧而制成的多孔体。由于磨料、结合剂及制造工艺不同,砂轮的特性差别很大,因此对磨削的加工质量、生产率和经济性有着重要影响。如何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苏洪康他们组建了攻关小组,一次不行,二次,三次,四次,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受到了厂家的好评。第一年,产值由原来的40万元猛增到1000万元。初战告捷。
改革未有穷期,开发的品种也越来越多。1985年,热蜡浇具高速砂轮开发出来了,转速由原来的每秒钟35米增加到60米。1990年,开发出轴承专用系列磨具,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的空白,被江苏省科委列为星火计划立项科研成果,1992年,开发的通过江苏省星火计划验收,同时获得全国星火成果博览会银奖。随后开发的TD大理石抛光磨石、BL精密验光油石再次填补国家同类产品空白,其中4个产品在江苏省科技产品中获奖。企业中有了立足之地,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1000万元产值,2000万元产值,3000万元产值,企业也一步一个台阶稳步前进。
企业发展了,反哺农业、反哺社会责任感也增加了。村农业机耕费、排灌费、村集体日常开支等,从每年的几万元增加到70余万元。不仅如此,还安排就业人员100余人。
现在公司固定资产达到950万元,从当初的手工作坊,到今天的现代化工厂,公司化蛹成蝶,完成了美丽的裂变。现在的公司已经有了多家子公司。苏洪康光荣入了党,还当上企业支部党小组组长。
当然,扬中市特种磨具有限公司仅仅是红联村的一角,至今年2022年,红联村有各类公司100余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30余家,年总产值达到10亿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