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2019-06-08 22:12:01)

水头二中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规范)

项目名称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项目负责人

谢希钱、易际焕

活动时间

2019.4.19

活动地点

门楼二楼

活动主题

 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主讲人/主备人主评人/开课人

开课:王大洲、陈文捷

 

参加对象

全体数学组老师

申请学时

 

活动内容

及 进 程

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 复习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三角形分类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外角和定理及三边关系

3、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与判定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问1:它是一个什么三角形?三角形可以怎么分类?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若AE=3,BE=5,则AB长在哪个范围内?依据?

 

 

 

问2:作出它AE边上的高BC,并说出它一共有几条高,作高有什么注意事项

 

问3:若∠A=30°,∠BEC=60°,那么你能得到这个图形关于角的哪些结论?边呢?

 

问4:从以上图中还可以发现三角形的一条特殊线,是哪个?它具有怎样的性质?

在(3)的条件下,若CE=2,能求出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ABC的面积吗?

5在(3)的条件下,EFAB,能有哪些结论?所作的点F恰好是AB的中点,关于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中点你会有怎样的联想呢?

 

 

 

 

本题复习了三角形的分类,三边关系,三角关系,外角与内角关系,钝角三角形高的作法,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及其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中位线定理

 

二、例题解析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例1:如图,若∠A=45°,CA=6,∠ACB=90°,D为边AB的中点,点P在边AC上运动,连结PD,作QDPD,交CB于点Q

(1)求证:DP=DQ

(2)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求PQ的长

 

 

 

(1)问1:证明两边相等的常见方法是什么?

问2:记得证明全等有几种方法吗?

问3:对于图形你发现了哪些特殊条件?这些条件一般是如何进行利用的?

问4: K型图构造中发现全等条件不容易得到,那就需要依据别的条件进行构造,还有哪个特殊条件?可以作怎样的尝试

(2)学生完成,学生讲解,教师板演解题过程,注重方法的渗透:转化思想

例题复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利用中点及K型图进行全等三角形构造的方法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例2:如图,AD//BCAB=AD+BC,AE平分∠DAB,BE平分∠CBA,若AE=15,BE=14,

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问:题中哪些条件比较容易利用?   AEB=90°

哪个条件不易利用? AB=AD+BC

从所学定理中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定理是关于一边等于两边和的,

那么我们经过怎样的技术处理能达到一边等于一边的目的呢?

------将AB分成两段或者将AD与BC转移到同一条直线上。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方法一:在AB上截取AF=AD,则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则四边形ABCD面积是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面积的两倍

方法二:延长AD,作DG=BC,连结EG,则AB=AG

∠BAE=GAE,AB=AG,AE=AE,则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即全等再全等

方法三:与方法2类似,延长BC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总结:截长补短

变式: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是CD的中点,连结AE,BE,BEAE,求证:AB=BC+AD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生板演.

 

中点应用补充---中线倍长,梯形中位线定理

总结:

 

课题: 分式

l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分式的概念; 

   2.了解分式有意义,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3.会用分式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类比的学习过程,感知分式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丰富的现实情境,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l 重点:

分式的概念以及分式有意义、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l 难点

例2的问题情境较为复杂是本节的难点.

l 教学流程:

一、 课前回顾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不是整式?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2、观察下列代数式:

pb÷a,(vv0)÷t,(2x-3)÷(x+2),

你能用两个整式的比值的形式表示它们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整式入手,引导学生从旧知中发现新知,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更相吻合,有利于探索活动的展开

二、 活动探究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它们与整式是否相同?

不相同在哪里?

它们与整式有没有什么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分式的特征,为引出分式的概念做好铺垫

三、讲授新知

     这些代数式都表示两个整式相除,并且除式中要含有字母.像这样的代数式就叫做分式.

    (1)分式也是代数式;

(2)分式是两个整式的商;

(3)除式中含有字母

练习: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设计意图】理解分式的概念,认识分式与整式的区别

   四、探究理解

     1.分式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分母中的字母能取任何实数吗?为什么?

    不能,分母不能为0.如果a=0,分式就没有意义,所以a≠0.

     2.分式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中的字母x呢?

    如果x= - 2,那么x+2=0,分式就没有意义,所以x≠- 2.

3.要使分式有意义,分式中字母的取值有什么条件限制?

分式的意义:

分式中字母的取值不能使分母为零.

当分母的值为零时,分式就没有意义.

对一般的表达式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分母B不能等于零,即B≠0.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五、实例讲解

例1. 已知分式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1)当x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

(2)当x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3)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零?

(4)当x=1时,分式的值是多少?

解:(1)当分母等于零时,分式无意义. 即3x-5=0,x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x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时分式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无意义.

(2)当分母不等于零时,分式有意义.即   3x-5≠0,x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x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时分式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有意义.

(3)当分子等于零而分母不等于零时,分式的值为零.则 2x +1=0, x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此时, 3x-5≠0,x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时分式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的值为零.

(4)当x=1时,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针对练习:求当x为何值时,分式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1)有意义?(2)无意义?(3)值为0?

例2、甲﹑乙两人从一条公路的某处出发,同向而行.已知甲每时行a千米,乙每时行b千米,ab.如果乙提前1时出发,那么甲追上乙需要多少时间?当a=6,b=5时,求甲追上乙所需要的时间?

解:根据题意,乙先行1时的路程是1×b(千米),甲比乙每小时多行(ab)千米,所以甲追上乙所需的时间是b÷(ab)=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时).

a=6,b=5时,甲追上乙所需的时间是: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时).答:甲追上乙需要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时.当a=6,b=5时,甲追上乙需5时.

质疑:当a=5,b=5时,分式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有意义吗?在本例中它表示怎样一种实际情境?甲能追上乙吗?

针对练习:甲、乙两地间的公路全长100千米,某人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走m千米,列代数式表示:

(1)此人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走多长时间?

(2)如果每小时多走5千米,此人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走多长时间?

(3)当此人原来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走20千米/时,速度变化后,此人从甲地到乙地少用多长时间?

解:(1)100÷m=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小时)

答:此人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走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小时.

(2)100÷(m+5)=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小时)

答:此人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走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小时.

(3)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小时)

答:此人从甲地到乙地少用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小时.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分式有无意义和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通过运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进一步熟悉数学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分式可以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                        

五、达标测评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2.填空:

(1)当______时,分式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无意义.

(2)当______时,分式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有意义.

(3)当______时,分式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值是零.

3.已知分式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当x=2时,分式的值为零;当x=-2时,分式没有意义.求a+b的值.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六、拓展提升

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的速度为v1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v2千米/小时,AB两地相距20千米.若甲先出发1小时,问乙出发后多少时间与甲相遇?

解:设乙出发后x小时与甲相遇,相遇时,甲运动了(x+1)小时,甲的速度为v1千米/时,乙的速度为v2千米/时,由题意得,v1•(x+1)+v2x=20,解得 x=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2.建兰中学初一年级召开座谈会,需要若干什锦糖,其中甲种糖果单价为8元/千克,乙种糖果单价为10元/千克,现有m千克甲种糖和n千克乙种糖混合成什锦糖,则混合后的什锦糖单价应定为多少元?当m=20,n=30时,求混合后单价.

解:混合后的什锦糖单价为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元/千克,当m=20,n=30时,混合后单价=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9.28(元/克).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分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七、体验收获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1)分式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的概念.

(2)分式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有意义的条件.

(3)分式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的值为零时的条件: A = 0 且B≠0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七、布置作业

教材116页习题第3题, 117页习题第6、7题.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活动反思

与 意 见

教师参与度较高,主备老师认真负责,其他老师讨论积极,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过程确认

              教务处或教科室负责人签字:吴  

说明:1、活动后一周内,项目负责人及时上传记录表到博客的相应版块中。

2、每次活动负责人根据工作行事历安排内容准时开展并及时上传4样东西:(1)、活动记录表;(2)、照片(插在活动内容及进程后面);(3)、考勤表(必须拍照并放在此表最下方);(4)、主备、主评、主讲、开课者相关材料。

水头二中教科室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