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水头二中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规范)
项目名称 |
主题教研活动公开课 |
项目负责人 |
谢希钱、易际焕 |
活动时间 |
2019.4.19 |
活动地点 |
门楼二楼 |
活动主题 |
|
主讲人/主备人主评人/开课人 |
开课:王大洲、陈文捷 |
参加对象 |
全体数学组老师 |
申请学时 |
|
活动内容 及 进 程 |
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 复习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三角形分类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外角和定理及三边关系 3、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与判定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问1:它是一个什么三角形?三角形可以怎么分类?
问2:作出它AE边上的高BC,并说出它一共有几条高,作高有什么注意事项
问3:若∠A=30°,∠BEC=60°,那么你能得到这个图形关于角的哪些结论?边呢?
问4:从以上图中还可以发现三角形的一条特殊线,是哪个?它具有怎样的性质?
在(3)的条件下,若CE=2,能求出 问5:在(3)的条件下,作EF⊥AB,能有哪些结论?所作的点F恰好是AB的中点,关于
本题复习了三角形的分类,三边关系,三角关系,外角与内角关系,钝角三角形高的作法,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及其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中位线定理
二、例题解析
(1)求证:DP=DQ
(2)当
(1)问1:证明两边相等的常见方法是什么? 问2:记得证明全等有几种方法吗? 问3:对于图形你发现了哪些特殊条件?这些条件一般是如何进行利用的?
问4: (2)学生完成,学生讲解,教师板演解题过程,注重方法的渗透:转化思想 例题复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利用中点及K型图进行全等三角形构造的方法
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问:题中哪些条件比较容易利用?
哪个条件不易利用? 从所学定理中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定理是关于一边等于两边和的, 那么我们经过怎样的技术处理能达到一边等于一边的目的呢? ------将AB分成两段或者将AD与BC转移到同一条直线上。
,则四边形ABCD面积是 方法二:延长AD,作DG=BC,连结EG,则AB=AG,
∠BAE=∠GAE,AB=AG,AE=AE,则 方法三:与方法2类似,延长BC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总结:截长补短 变式: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是CD的中点,连结AE,BE,BE⊥AE,求证:AB=BC+AD
生板演.
中点应用补充---中线倍长,梯形中位线定理 总结:
课题:
l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3.会用分式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l 分式的概念以及分式有意义、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l 例2的问题情境较为复杂是本节的难点.
l
一、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不是整式?
2、观察下列代数式: 7÷p,b÷a,(v-v0)÷t,(2x-3)÷(x+2), 你能用两个整式的比值的形式表示它们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整式入手,引导学生从旧知中发现新知,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更相吻合,有利于探索活动的展开.
二、
它们与整式是否相同? 不相同在哪里? 它们与整式有没有什么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分式的特征,为引出分式的概念做好铺垫. 三、讲授新知
(2)分式是两个整式的商; (3)除式中含有字母. 练习: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设计意图】理解分式的概念,认识分式与整式的区别.
3.要使分式有意义,分式中字母的取值有什么条件限制? 分式的意义: 分式中字母的取值不能使分母为零. 当分母的值为零时,分式就没有意义.
对一般的表达式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五、实例讲解
例1. 已知分式 (1)当x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 (2)当x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3)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零? (4)当x=1时,分式的值是多少?
解:(1)当分母等于零时,分式无意义. 即3x-5=0,∴x
(2)当分母不等于零时,分式有意义.即
(3)当分子等于零而分母不等于零时,分式的值为零.则 2x
(4)当x=1时,
针对练习:求当x为何值时,分式
(1)有意义?(2)无意义?(3)值为0? 例2、甲﹑乙两人从一条公路的某处出发,同向而行.已知甲每时行a千米,乙每时行b千米,a>b.如果乙提前1时出发,那么甲追上乙需要多少时间?当a=6,b=5时,求甲追上乙所需要的时间?
解:根据题意,乙先行1时的路程是1×b(千米),甲比乙每小时多行(a-b)千米,所以甲追上乙所需的时间是b÷(a-b)=
当a=6,b=5时,甲追上乙所需的时间是:
质疑:当a=5,b=5时,分式 针对练习:甲、乙两地间的公路全长100千米,某人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走m千米,列代数式表示: (1)此人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走多长时间? (2)如果每小时多走5千米,此人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走多长时间? (3)当此人原来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走20千米/时,速度变化后,此人从甲地到乙地少用多长时间?
解:(1)100÷m=
答:此人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走
(2)100÷(m+5)=
答:此人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走
(3)
答:此人从甲地到乙地少用
五、达标测评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2.填空:
(1)当______时,分式
(2)当______时,分式
(3)当______时,分式
3.已知分式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六、拓展提升 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的速度为v1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v2千米/小时,A、B两地相距20千米.若甲先出发1小时,问乙出发后多少时间与甲相遇?
解:设乙出发后x小时与甲相遇,相遇时,甲运动了(x+1)小时,甲的速度为v1千米/时,乙的速度为v2千米/时,由题意得,v1•(x+1)+v2x=20,解得
x= 2.建兰中学初一年级召开座谈会,需要若干什锦糖,其中甲种糖果单价为8元/千克,乙种糖果单价为10元/千克,现有m千克甲种糖和n千克乙种糖混合成什锦糖,则混合后的什锦糖单价应定为多少元?当m=20,n=30时,求混合后单价.
解:混合后的什锦糖单价为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分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七、体验收获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1)分式
(2)分式
(3)分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七、布置作业
教材116页习题第3题, 117页习题第6、7题.
|
||
活动反思 与 意 见 |
教师参与度较高,主备老师认真负责,其他老师讨论积极,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
||
过程确认 |
|
说明:1、活动后一周内,项目负责人及时上传记录表到博客的相应版块中。
2、每次活动负责人根据工作行事历安排内容准时开展并及时上传4样东西:(1)、活动记录表;(2)、照片(插在活动内容及进程后面);(3)、考勤表(必须拍照并放在此表最下方);(4)、主备、主评、主讲、开课者相关材料。
水头二中教科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