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头二中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公开课

分类: 8、校级公开课 |
项目名称 |
教研活动公开课 |
项目负责人 |
白玲玲 |
活动时间 |
2021/4/14 |
活动地点 |
门楼二楼 |
活动主题 |
《壶口瀑布》 |
主讲人/主备人/主评人/开课人 |
白露露 |
参加对象 |
全体语文组成员 |
申请学时 |
1课时 |
过 程 确 认 |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2.仔细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想。 3.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仔细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想。 教学难点: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朗读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 一、用1-2个词说说你初读《壶口瀑布》的感受。 预设: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过渡:正如同学们所说的壶口瀑布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值得游览一番。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壶口瀑布的游客十分稀少。 二、为全面提升壶口瀑布旅游知名度,打造区域旅游新形象,携程旅行社计划对壶口瀑布进行旅游宣传片的拍摄。 小组合作,根据提示完成以下内容。 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讨论后,一个同学负责汇报,另一个同学负责朗读。 顺势引导学生对文章语言进行评析。 第一次比较阅读:理解梁衡为何要将意思相近的动词罗列在一起。 朗读设计:教师读改后文字,学生齐读原文。提示边听、读边思考。 再比:理解梁衡为何要为使用这么多叠词。 朗读设计:教师读改后文字,一生读原文。提示边听、读边思考。 品读结束之后的朗读设计:请同学们自由读,体会感受水的特点。之后再齐读,并指导。 追问:壶口瀑布的水除了“猛”的特点之后,还有什么特点?——还有柔和的一面。 本课对于第三段文字的比较从动词、长短句、叠词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比较。王荣生先生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就是教学内容的相对聚焦”,在《壶口瀑布》中,类似这样的语言表现方式有很多,分布在文章各个角落,为了让学生能够聚焦在一个内容上,在设计时,通过删、改、换的方式集中在这一句上用力,理解梁衡在这篇语言大气磅礴的特点。这样,在内容非常聚焦的情况之下,将语言读通透读深刻。另外,从学情的角度上而言,这一段对河水描写的文字也是文章中非常典型的一段,学生立刻就能找到,但是读不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综上,鉴于学情和“教学内容聚焦”两个层面,我重点品读本文这一处语言,做到以点带面。 三、理解“我”的沉思 过渡语:无论是壶口瀑布水的凶猛还是柔和,都在情感上给予我们震撼,而作家梁衡却陷入了深深的深思中。出示原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情感。 过渡语:诚如同学们所言,黄河水正是在和山石的搏斗中,汇聚了各种各样的情感,也正是也与山石的搏斗中,铸就了伟大的性格,她不宽厚但绝不软弱。我们齐读第6段第一句: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四、阅读推荐: 郁达夫《西溪的晴雨》 徐迟《黄山记》 王允闾《读三峡》 从选材、构思、语言等角度比较这三篇文章的特点。 五、评课内容 1.可让学生拟定相应拍摄时间和地点,需要用到几驾摄影机能够最节约成本,从而引出对视角转换的分析和理解。 2.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没有让全部的小组进行展示,可以两大组交换任务单进行互相评价,可打。 3.品读语言一小句或一段落即可,要进行朗读设计并齐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