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头二中语文组教研活动公开课(叶佳佳、蔡丽娟)

(2018-10-15 17:41:49)
分类: 8、校级公开课

水头二中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规范)

教研组:  语文组       _

项目名称

校级公开课

项目负责人

 

 

活动时间

2018-10-10

活动地点

九年(2)班  八年(1)班

 

活动主题

《现代诗的鉴赏与写作

》《背影

主讲人/主备人主评人/开课人

蔡丽娟 叶佳佳

 

参加对象

全体语文组成员

申请学时

1学时

 

活动内容

及 进程

面朝诗歌   春暖花开

         ——现代诗歌的鉴赏与写作

教学目标

1、从方法上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体会诗歌美

2、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热爱

3、尝试自己写诗

                        

一、 导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少年情怀总是诗”,有诗的人生才有意义,有诗的人生才精彩,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就一起面对诗歌,春暖花开。

二、感受诗歌的形式美

▲请一位同学读下面一段话,并说说这段文字给你的印象。

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下面我将这段话变一变,请同学再来读一读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梅子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

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从诗中读到清新、幽默、愉悦的生活情调。这段话本来就是一首,诗的题目是《便条》,美国乡土派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所写。

▲“言语一分行,读的人知道是诗,就会立刻引起一种场效应,这种场效应甚至能使平常的语言产生诗的效果。

分行,可以使诗呈现出诗歌的形式美,呈现出诗歌的特征。

▲读下面台湾诗人《非马》的诗,请你也给他分分行

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

但经过诗人精心分行之后变为:

打开

鸟笼的



让鸟飞



把自由

还给





这是台湾诗人非马的诗歌《鸟笼》。

“鸟”与“笼”并列,说明小鸟与鸟笼同时得到了自由,诗歌的意义发人深省。鸟笼本来是关鸟的,它是限制别人自由的。但当它剥夺了鸟的自由的同时,也就给自己设置了笼牢,也就把自己放在不自由的地位。所以诗人说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也把自由还给鸟笼。

▲所以,诗人在诗歌的分行上是很有讲究的,因为分行的不同,诗歌的意义也就变得不同。诗歌一定要分行,分行也是诗歌最直观的给我们的一种美感,我们称这种美为诗歌的形式美。

▲那么分行的都是诗吗?对比《放羊娃》和《三代》两段话,他们都是诗吗?

你为什么放羊?

羊长大了换钱,娶婆姨。

娶婆姨干嘛?

生娃。

生娃干嘛?

放羊。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埋葬

明确:两首诗都在写代代相传的故事,第一首不是诗,是对话,是故事,因为过于直白。第二首是诗,因为诗歌要高度地概括生活,有丰富的想象力,读起来要更有韵律美。所以我们要注意的是,诗歌一定要分行,但分行的不一定就是诗。

三、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一首好的诗歌不单单要有美丽的形式,更要有美丽的意象与意境。

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比读下面三首诗歌,说说你认为哪首最好?

天才与勤奋作伴

成功与刻苦相连

不要期待幸运

不要坐等明天

听天由命,是懒惰者的信条

把握人生,是勤奋者的箴言

 

平滑的镜面

反射着物体的图像

映出了少女的笑脸

照出了老人的目光

镜子

 历史的镜子

     公平

如果你害怕他

 将它一摔

碎了——

它将变成千万双眼睛

明确:第一首有意无象

      第二首有象无意

      第三首意象融合。象——镜子,意——将历史比作镜子,要成为今天的借鉴。

▲如果让你以“生活”为题,用一个字来写一首诗,你会写什么?

《生活》网

这就是北岛著名的一字诗,北岛把生活看作一张“网”,一张我们无法逃脱的网。我们活着就必定受到生活这张网的约束,意味着串连、交汇、错综、纠结,甚至是缠绕和混乱。 是一首有争议的诗,因为它的题目比诗还长。对于我们的同学来说,生活还可以是梦、是路、是数学中的“x”。

    好的诗歌就是这样,能够的在简单的象之外,向我们传达深远深刻的含意。

▲下面我请同学也来试试将意象写入诗歌,仿照下面《井水》的小诗,如果是井水是象的话,那么它的意就是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请你也来选取下面题目,来写一段小诗。

井水
   所以能保持纯净,
   是不愿与身外之水同流合污。
        
   不经过烈火的锻烧,
   成不了风雨中的强者。

算盘
   一生计较得失,
   结果一无所有。
       
   肚子里没有货,
   成不了栋梁材。
       热水瓶
   无论在谁的身旁,
   都有一副滚热的心肠。

夹子
   在钳制他人的同时,
   把自己的自由也搭了进去。
         
   感谢他人的践踏,
   否则没有我今天的存在。
        鞭炮
   瞬间的冲动
   葬送一生。、

明确:一首好的诗,需要诗歌中的意象融合。

小结

今天的课,或许教了你欣赏诗歌,或许教了你创作诗歌,或许触动了你某根神经,或许让你感受了诗歌的趣味,让你享受了一番,或者你一无所获,但是我希望你们记住了什么是“诗”,在未来如诗的青春岁月里,让我们面朝诗歌,春暖花开。

 

教学反思:

     法国诗人马莱伯说:散文是走路,诗歌是舞蹈。我国著名诗人王加新教授也说:诗歌本身就是一首无谱的音乐。中国是诗歌古国,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精粹。但诗歌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因为他们对诗歌的接触只局限在课本内,加之另外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就是中考,诗歌的分量轻,考试比重小,并且中考的作文又明确要求不允许写诗歌,这就让诗歌教学陷入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本着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才有我这次对诗歌教学的尝试,走出课堂,我感慨颇深。

这次设计我从2方面入手,即诗歌的形式美、意象美,融诗歌的鉴赏与写作为一体。从学生来看,学生精神状态不错,气氛活跃,表现出对诗歌的新奇与热爱。但从教学设计而言,我发现这样的设计对一节课来说容量太大,流程虽然清晰,但一堂课下来显得比较粗糙,不够精细,而且时间还不够,这是我没有分析学生情况、认识水平导致的结果。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诗歌的教学应该循序渐进,有目的性有计划性,而不是走马观花。尤其要考虑到学生的现状和接受的能力,否则一堂课是完成了,但留给学生的还是一片空白。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而且我感受到诗歌教学其实并不我想像的那么难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诗歌这笔财富,它的矿藏永无止境,让我们这些在语文教学上挥洒汗水的同仁们再去靠近些,掘的再深些,定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品味文中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品味文中独具特色的语言。

一、导入语

   投影显示诗歌

儿子眼中的父亲

7:“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一、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名篇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二、 讲解字词(多媒体显示)

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惨淡   赋闲  踌躇   蹒跚   琐屑  情郁之中                                                                            大去之期      情不能自己

1、 学生齐读,抽查学生解释词语

2、 引导学生说说朗读后的感受

      师说:是的,老师读了之后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苍凉,也许还真的没有一篇课文的重要词语集中在一起会给人这样的感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我们看屏幕,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多媒体屏显:写作缘由。

    朱自清: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师说:是因为父亲的一封来信,作者所引的信中的那句话,在文中的哪里?请画出来,大家一起朗读。

屏显: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师说:身体平安,又何来膀子疼痛?只是“举箸提笔”之不便,又何来“大去之期不远”呢?父亲到底想和儿子说什么呢?

预设:对儿子很挂念,想儿子看他。

    师说:很有道理,作者读了这里以后,也是泪如泉涌,文中作者怎么写的,一起读读看。

学生齐读: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三、读父之“背影”

听朗读音频,思考文中共出现了几次背影,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哪一次是详细描绘的?

明确:四次。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刻画背影)  详细描绘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再现背影)

    读出父爱

1、学生齐读这段文字,思考:这段文字,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伟大无私的爱。

深入挖掘文本:作者从那些角度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细致的刻画?

父亲的衣着: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方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父亲爬月台: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路可蹬,把怎样爬写的更细致;“倾”,爬上月台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明确:种种表现,让我们看到一位爱孩子爱得很努力,很无微不至的父亲。

2、看到这样的背影,是否让作者有所触动呢?表现在哪里?

明确:有,作者落泪了。

3、作者从父母为自己买橘中感受到了父爱,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父爱?

再三嘱咐茶房,亲自送我,拣好座位

4、除了为我买橘,父亲还为了儿子做了许多细致入微的事情,比如再三嘱咐茶房,亲自送我,拣好座位,为什么这些事情都没让儿子落泪,反而是看到父亲为“我”买橘,“我”落泪了呢?

明确:父亲衰老得太早太快,上下月台都不容易,朱自清感到太意外,感到太不忍心。所以,伤感流泪。这是流泪的最具体、最根本的原因。朱自清心里分明觉得,去年或前年,父亲还是一个壮年,一个中年,怎么今天,匆匆间,突然就变成老年呢?上下月台,都那么艰难了。朱自清不能接受,不能忍受,不敢深想。于是,泪泉奔涌。

五、精心赏析,品读父亲的语言

(过渡语)师说: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事情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呢?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明确: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问:但是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呢?

明确: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四、 读懂父爱

1、作者为什么一开始要交代家中光景?朱自清是什么时候读懂父爱的?

链接背景:父亲获罪卸任,祖母抱憾离世,惨淡的家境,狼藉的心境,亲子的隔膜,是父爱多了一分沉重。1917年,朱自清在北大读书,他是家中的长子,下面还有几个弟弟妹妹,全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

2、现在父亲失业了,心情是怎样的?

3、当年的朱自清能理解父亲的心情吗?那些地方表明他对父亲的不满?

明确: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4、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理来回忆曾经的不懂事的?

明确: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后悔、自责、懊恼)

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发生了这样的转变,理解、愧疚着曾经的不理解?

明确: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请看一则本文作者写于1925年,与《背影》同时期的日记。

链接朱自清日记:“晚与茶房借来四升……又向荣轩借六元……三弟来信催款,词甚锋利,甚怒,骨肉之情,不过尔尔……向吴微露借款之意,他说没有……当衣四件,得二元五角。”连日身体颓唐,精神也惶惶不适,甚以为虑……”

这时的“我”已不是八年前的“我”了,此时的朱自清已是思想成熟并且有四个孩子的父亲。朱氏大小家庭的重负使得朱自清身心疲惫,一场大病后,他收到了倔强老父亲的来信。

 七:小结

    泪眼婆娑中,一切都变得模糊,唯有那幅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凝固在眼前,“背影”成了父亲最好的诠释,于是《背影》也成为了最动人的篇章。

http://s8/mw690/002ZeIWHzy7qfmbw007b7&690

http://s12/mw690/002ZeIWHzy7qfmbZYLx3b&690

http://s11/mw690/002ZeIWHzy7qfmbZMT0da&690

http://s9/mw690/002ZeIWHzy7qfmc9v3qc8&690

http://s5/mw690/002ZeIWHzy7qfmcgDJ2c4&690

http://s5/mw690/002ZeIWHzy7qfmcmtbS64&690

http://s14/mw690/002ZeIWHzy7qfmcsR652d&690

活动反思与 意见

《背影》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散文。本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所以我将教学的重点自然放在了通过品读“背影”来感悟文章蕴含情感上。文章的标题即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文章的主线。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找文中父亲的背影,再通过品味详写的一处背影来让学生感知父亲那沉重的、蹒跚的却有充满爱的背影。紧接着通过品读父亲的语言来感知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随后再抛出一个问题:作为儿子的作者是否读懂了父亲的爱呢?用这个问题来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然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因为自己的教学陷入一种老模式的状态,导致我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在预习检测和朗读上,使得每个教学环节的内容没有让学生深入去品读,每次都是点到为止,学生对于父亲形象的理解也浮于表面。不得不说,这堂课上得很失败,但是我在这堂课中也吸取了教训,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入思考,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一定不能包办代替,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才会提升。

 

 

 

过程确认

              教务处或教科室负责人签字: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