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直播进行时系列名师展风采之部编六年级语文《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2020-08-23 19:57:51)
分类: 教学资源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黑山北关实验学校  齐昭侠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一天里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那么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

2. 出示课件。

听说过史铁生吗?史铁生是中国作家。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三次透析维持生命。他曾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代表作有《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 》等。

3. 今天我们学习的《那个星期天》就选自史铁生的《务虚笔记》,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呢?作者为什么对这一天印象如此之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内容,走进那个星期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划出这一课的生字、新词,结合预习,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出示课件。

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一定有所发现了吧?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这几名同学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吧。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的生字、生词,那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吧。出示课件。

同学们,生字表里的有些字,在我们看来并不陌生,有些同学早就认识,在这篇课文里又一次见到了他们,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掌握他们的写法,能组词,会运用。

同学们看第1个字:明媚的媚。媚有美好、可爱的意思,可以组词为妩媚,娇媚等等。在书写时我们要注意,右下方是目字。惶,有恐慌、害怕的意思,与心情有关系,所以我们记住他的偏旁是竖心旁。文中出现的词语是惊惶,意思是惶恐,慌乱。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是慌张,慌乱等等。最后一个字依偎的偎,大家注意它的读音是第一声,右下方是竖提、撇、捺,千万不要多写一个撇,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但不要写得过长。

词语中,沉郁一词可以说是一个新词,是我们以往没有用过,甚至没有见过的。它一般指心情,情绪低沉、郁闷的,文中用来形容周围的光线暗下去,凉下去,沉郁下去,如自己的心一样充满着烦闷的情绪,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

现在我们把这些生字、生词带回到课文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进一步理解它们的意思,了解它们的用法。

2.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我们把文章划分一下段落,应该怎样划分呢?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朗读课文。

出示课件。

3. 同学们已经想好答案了吧?

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等候妈妈带他出去玩的经历。文章分成三部分来写的。

4. 文章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还有什么?

同学们已经想到了还有那个小男孩的心情。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男孩的心情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一读文章第一自然段,了解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出示课件。

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如果我们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

同学们在对比读一读这两句话,你就会发现:“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罗列了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2. 文章中的“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漫长的等待,时间在变化,我的心情随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文章是怎样表现“我”的不同心情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

1. 同学们下课之后把课后的生字组词,词语表中的词语抄写一遍。

2. 另外请同学们熟读课文,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