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54、赏析李煜的《浪淘沙》

(2022-03-31 11:48:28)

254、赏析李煜的《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浪淘沙》是李煜的代表作之一。

李煜,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君主。 961年继位时,南唐已对宋称臣,处于附属国地位。他是南唐最后一位君主,史称李后主。在位十五年不修政事,终日在宫中享乐。975年宋朝的兵马踏破南唐京都金陵后,投降宋朝,被解押到宋朝的京都汴京(现今河南开封)囚养。但文学才华使他不甘寂寞,填写了著名的《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太宗看到这首词后,认为李煜有复辟之嫌而被毒死。

李煜不懂政治,因而不会治国,以至于国破家亡。但他是位文人,精通书法,擅长绘画,通晓音律,是一位具有非凡艺术才华的历史名人。尤其在词坛上留下不朽篇章而被称为“千古词帝”。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流传于今,主要是以文人的身份而非君主。

《浪淘沙》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后创作的,是一首典型的亡国之悲模式的作品。由于李煜的个人经历被历史无情划分为对比极其强烈的两段:前段是富贵风流、奢靡逸乐的君主生活,后段是凄惨寂寞、亡国之君的囚徒生活。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反差,深刻的亡国体验和天才词人的禀赋,使得李煜亡国之悲的情感深度成为历史之最。这也是他后期所写的词能打动人的根本原因所在。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些名人之所以能写出流芳千古的好诗篇,就是因为他们有过大起大落坎坷生活的历练。

《浪淘沙》这首词主要写了三种意象:

1“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雨的意象。下雨会使人感到一种湿润感、贴近感和朦胧感。“帘外雨”就更加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看不清楚。对于下雨这种极其平常的自然景观,炎热夏天的雨,使人凉爽、舒适;但初春的雨(罗裘不耐五更寒),便会有凄凉、凄楚、凋零之感(阑珊)。通过雨的意象表现出作者一种迷茫心态。

2“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梦的意象。这里含有两层含义:一是梦中的事情是清晰的,真实的(一晌贪欢),作者也认为是真的、现实的(不知身是客);但美梦醒后却明白了是在做梦,梦是虚构的、梦幻的、朦胧的(梦里)。清晰和朦胧,实与虚的交替出现、互换,有了人生如梦的迷茫感觉。二是梦中的饮酒作乐是以前君主生活记忆残留在脑海里的再现(一晌贪欢);梦醒后却是现实的凄凉、孤独与寂寞(——表明作者当时的社会地位)。欢乐与凄凉的对比,欢乐已经过去,凄凉确是当下。于是有了人生非梦的沉痛。

3“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凭栏远眺的意象。登高这种行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有积极乐观和消极悲观两种心态的不同反应。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如此。凭栏远眺,一片迷茫,作者在这里明显是消极悲观心态的表现:难以见到故国的江山。即使见到,也早已江山易主,改朝换代,不属于李氏家族的大好河山。虽然屡屡凭栏,却又屡屡告诫自己不要再去凭栏(莫凭栏)。但即使身体不去凭栏,可难以驾驭的思想、心情、心绪,却还是顽固地去想要凭栏,(别时容易见时难)。

这首词一共四句。通过由雨而梦,梦醒登高,凭栏远眺这三种意象的不断深化、铺垫,第四句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感叹和感悟——不管你是帝王还是囚徒(天上人间),春季一定要归去,时间是留不住的,是不可逆转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流水落花春去也)。这便是结论,也是这首词的中心思想、关键词、“词眼”。 作者在这里长叹“流水落花”,春去人逝,不仅是这首词的收尾,也向世人暗示自己的一生即将结束。
   
这种在湿润、朦胧、梦幻、凭栏的意象中所进行的对时间的拷问,虽然是作者悲情的直接表露,给人的心灵一种沉重的撞击感觉,但个人和封建王朝统统都被历史、被时间所抛弃。人和社会在这里显得无能为力,这就是悲剧感人的力量所在,也是这首词给予人的启迪。

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上片采用倒叙的写法,诉说黎明时分梦后的感悟。强调梦境的重要,引起悬念,曲折有致,避免平铺直叙。

二是多次运用对比写作技巧,形成反差。例如“春意阑珊”,冬季过后,春意应该是很令人向往的,一般都说春意融融,但作者却选用表示衰落、衰残的 “阑珊”这个词。“天上人间”,天上是美好的,但作者却在人间。还有第二句的虚与实、清晰与朦胧、欢乐与凄凉的梦境对比。

三是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设想一千多年前所流行的文字,绝不同于我们今天的白话文。但在这首词中,却看不到一个冷僻、隐晦的字,找不到一处令人费解的典故。文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因而朗朗上口,具有较大的感染力,这可能也是流传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原因。

《浪淘沙》这首词仅有54个字,但在作者的大手笔下,虽文字量少,但能量却很大。倒叙、对比形成跌宕起伏的巨大落差,孕育强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因此,没有一定艺术概括、统领能力,没有高超的文字运用能力,是达不到,也表现不出来的。

通过以上赏析,学到作者在这首词中采用三个写作特点,营造三种意象,集中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赏析《浪淘沙》对诗词写作,无疑是有帮助的。

 

2013-05-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263、北国行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