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浅谈审美能力
(2022-03-30 10:13:12)146、浅谈审美能力
众所周知,美学是社会科学中哲学的一个分支。按照教科书的传统说法:“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以及规律的科学。”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只知道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还没有学习到它的重要分支——美学。因此对美学的系统理论,以及一些术语、概念都较为生疏。好在几十年的现实生活中,美学又无时无处不伴随在身边,只是认知多少、感悟多少、上升到理论层面理解深浅的问题,想摆脱掉那是不可能的。
在美学众多系统理论中,审美能力(美感)与文学创作和欣赏的关系最为紧密,也是重要条件。为什么在同样条件下,人们对同样的审美客体有着不同的直观感悟?如对一年四季的看法,宋代无门禅师在一首《颂》的诗中认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日日都是好时节。”可贪玩不爱学习的顽童却说:“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又凄凉冬又寒,收拾书包好过年。”还有,为什么对同一篇文章却有不同理解的跟帖?这虽然凸显出一个人审美能力的强弱,从中又折射出个人生活阅历、文化教养、个性特点、年龄性别等等的差异性。
审美能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一种精神愉悦。如看一部电影,听一场音乐会,观赏一幅字画,品味一座雕塑,阅读一本小说,吟诵经典诗词,欣赏收藏古玩,翻阅集邮年册,以致登山观海,周游世界等等,都给人们带来美的精神享受。每一个人的审美能力都是在接触自然、了解社会、观赏艺术的种种审美实践中储存了许许多多的美感经验,逐渐积累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在审美客体的面前,审美能力强的人能迅速、及时、准确、深刻地把握住时过境迁或者稍纵即逝的时机,产生充实、强烈而独特的审美感受。例如摄影爱好者面对天空飞行的大雁、运动员的高超动作,若不及时按下快门就消失了;诗词习作者想到一个好的词或者一个准确的字在脑海闪现,若不及时记录下也就忘掉了。为什么有的诗词能流芳千古,百读不厌,经久不衰,每次欣赏起来仍给人以绘画美和意象美;而有的诗词看起来犹如方块字码砖,直白堆砌、干瘪无味,宛如一杯白水,连一点点的想象空间都不留给你。这都充分体现作者审美能力的强弱。
审美能力不仅是感性的直观认识,还包含理性内在本质的认知。审美能力凝聚审美主体深邃的洞察力、珍贵的人生阅历、深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文学功底、丰富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综合要素。只有感性直观认识而没有理性思维下的想象认知,对审美客体是悟不出来什么“境界”的,也不能较好品味作者给予深刻启迪的人生哲理。综合素质越高,想象力也就越强。若运用在写作上,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就生动感人;若运用在欣赏上,所得到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也就强烈。这样的现象都会遇到:同是看一场文艺节目,有的人被感动的泪流满面,有的人却满脸茫然、不知所云。其实质反映的就是个体综合素质和学识教养上的差距。欣赏古典诗词也是同样,对诗词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用典出处都不甚了解的话,只能做一般泛泛地字面理解。那么,诗词中的情感与意境也就领会不深、品味不出,作者精心留下极为宽阔的想象空间也就白白浪费。再有,为什么一些人在一起沟通很便捷,只需三言两语就明白了彼此心意,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因为这些人的综合素质与学识教养基本处于同一个层面上。“爱着你的爱,恨着你的恨”,从而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否则也不会走到一起来。社会上毕竟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审美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与其它要素相辅相成、同进同退。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会涉及到人的综合素质的同步培养和提高,这是要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才能达到的一个自己认为较为满意的水准。只要有信心、有恒心,完全可以做到。
要想拥有一对音乐感较强的耳朵和一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以期获取美的享受,促使审美观念、审美趣味的长足发展,没有捷径可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从自身点滴做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看多读多听后,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真正理解“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前提,美是真善的形象体现”的道理。才能知道审美客体的真伪、高低、上下。才能使自己的审美能力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