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再读《李白与杜甫》
(2022-03-29 19:39:34)79、再读《李白与杜甫》
退休的生活真好,有大把的时间可供自己随意安排,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最近看了寒生《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一文,再现七十年代初期同学之间的书信往来。其中提及邮寄《李白与杜甫》一书给同学的旧事,这勾起我在书柜里找到尘封的《李白与杜甫》一书、再次阅读的兴趣。温故而知新。
郭沫若撰写的《李白与杜甫》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出版。1972年4月沈阳市革命印刷厂第1次印刷。定价0、56元。
紫色的封面,黄色的书名,没有任何图案,给人以庄重感。扉页上没有前言,也没有人作序,只有3段毛主席语录。时代特征十分显著。
1972年能出书、况且能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这本身就足以说明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此书的政治倾向。
1972年我还是西丰县凉泉公社勤廉大队朴厚屯的知青,能看到的书是少之又少。拥有著名大文豪新出版发行、并且是介绍心目中仰慕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生平的专著,还是很开心的。
本书分为三部分:关于李白;关于杜甫;李白杜甫年表。实际是在讲述俩人一生的坎坷经历。
第一部分论述李白的出生地——中亚碎叶和家室索引。抨击已于1969年被造反派折磨致死的陈寅恪在此问题上“疏忽和武断,真是惊人。”(p7)(“文革”后,世人为陈寅恪盖棺定论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认定李客(李白之父)“把李白养成了一个漫游成瘾,挥霍任性,游手好闲,重义好施的人”(p13)。然后记述李白两次政治活动失败的经过、并剖析失败的原因。最后介绍李白在长流夜郎的悲惨生活、晚年迷信道教及觉醒的过程和与杜甫在诗歌上交往趣事。
第二部分基本上通篇都是批判杜甫。指责“新旧研究家们的眼睛里面有了白内障”(p203)。剖析杜甫的阶级意识、门阀观念、功名欲望、地主生活、宗教信仰和嗜酒终身的恶习,讲明了杜甫与严武、岑参、苏涣等人的关系。
第三部分李白杜甫年表。这部分是郭老研究李杜的考据功底和扎实基本功的具体体现。从李白、杜甫各自一岁开始,逐年分别简介他俩的重大活动事项和相应的史事札记。我想这个工程是琐碎的、浩瀚的,但也是必须的、根本的,否则就决不会有这本书的问世。
从封面已破旧、内页已泛黄,但还保留蓝色圆珠笔水波浪形着重线痕迹的诗句来看,当时看此书的目的,是想要学习和欣赏李白和杜甫的诗词。如:“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p103),“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p118)。“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p199)杜甫的“三吏”、“三别”及郭老的译文等等(p126)。书中还有其他名人的佳作,如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泸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p174)等。在那知识匮乏的环境下,闲暇时间翻翻看看,心情还是不错的,也会在思想上产生一定影响。
时隔四十年后再次阅读这本书,虽然书的内容不会有丝毫的变化,但感受却大不一样。时代在变化,个人的阅历在增长,对事物也有了独立的、不同于以前的看法。此时,真真切切感到时间是对历史事件最好的裁定。对李杜的评价,虽说绝非我辈之人所能评定,但也不是某些人所能“钦定”。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飘逸豪放,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那是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的定论。也决不会因某些原因而有所改变。
对郭老撰写的《李白与杜甫》这本书的评价从出书以来就争议不断。有人说“他只是想翻‘抑李扬杜’的旧案,恢复‘李杜并称’的平衡局面。” 有人说:“无论是在哪一个部分,虽然都有所偏激乃至较大之失误,但事实证明,其创获既多,卓见亦众,故其仍不失为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著作。” 也有人说:“饱含着对自我一生的反思与总结,也是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及对文革肆意残害知识分子罪行的隐晦曲折的批判与思考。”更有人说因某高层领导扬李抑杜的倾向,便有了“溜须拍马”的此书问世。这些争议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讲没有任何意义,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去探讨、争论。我们只是学习李杜的赋诗技巧、欣赏李杜的名诗佳句,熏陶情操,修身养性,享受平和的生活。
郭老以八十岁之高龄,在连遭丧子惨祸之后,在收集、整理、分析、归纳李白现存的1050首、杜甫1400多首的诗、词、文之后,以诗词文为据论证“诗仙”和“诗圣”的人生轨迹,并能把一部历史著作写得如此文情并茂、妙趣横生、充满活力,不愧为名家大手笔,还是值得我们尊重。
201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