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二中这四年
(2022-03-29 13:51:54)8、二中这四年--1
人老的时候还有些难忘的回忆,这一生将无怨无悔。
1964年9月1日从沈阳42中考入沈阳二中。当时42中初三年级8个班考入二中的只有8人,平均一班一人。在二中,这8人都被安排在673班——1967年毕业的第三班。二中每个年级都是八个班,每个班都是45人。本应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因1966年 “XX”搅乱了一切而延迟离开学校。四年里两年学习,两年“闹革命”。
一、两年学习
中考的前一天,来到二中看考场。一走进二中的大门,就被二中庄重大气、宁静优美的学习环境所震撼: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校园、灰白色的四层教学楼、郁郁葱葱的树木、独立的理化实验室、枣红色的两层学生宿舍、已结果实的葡萄园、标准的篮球场和足球场。教学楼内宽阔的走廊、走廊两端摆放墨绿色的乒乓球案子、楼内两端居然还有水冲厕所。教室内棕红色地板、明亮的双层玻璃窗、深蓝色的窗帘、苏式连体座椅。这么好的学校,我能考进来吗?真后悔以前的贪玩。
开学的头一个月,学习压力很大。“同学都是来自各学校的尖子,初中时不是班长就是学习委员,在这里,免不了要重新排队”。教俄语的班主任周文斌老师总是这样告诫大家要刻苦学习。走读一个月后,决定申请住校,这样学习时间就多些:晚自习写作业,早自习预习当天的课程。果然,随着学习环境的改善,学习时间的充沛,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也逐渐变得轻松起来。心中永远都保存那难忘而又甜蜜的记忆: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晚自习后从教学楼走回宿舍的愉悦情景。两楼相距虽不足百米,但似乎永远也走不完,学习生活多么美好。
在二中,对语文课的学习最没有把握。有的字总分不清卷舌与平舌,单独朗诵课文是个沉重负担,要背诵的范文总担心忘记下一段,写作文心中无事、脑里无词、忐忑不安、如履薄冰、难以下笔。好在语文老师吴旗、吴宗明的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旁征博引的教学风格,使我对语文课有点兴趣,语文成绩有点提高。相比之下,始终对“数理化”情有独钟。因为有量化标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决不能模棱两可,来不得半点模糊。这也使我形成爱恨分明、严谨认真、倔犟死性的个性,也许潜移默化影响我的一生。爱屋及乌,对数理化老师的印象极佳、记忆深刻:化学老师马云泉矫健的身影,飞驰在学生宿舍西墙外的滑冰场上,他对“动平衡”的讲解,通俗易懂。数学老师张运均身穿深蓝色呢子大衣,带领也是身穿深蓝色呢子大衣的儿子走在校园里,他讲授的“相似性”,形象生动。物理老师吕天晨刚从吉林师范大学毕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耐心细致教育我们。恩师难忘,难忘恩师!是恩师授予知识,孕育志向,鋳就精神,该怎样报答你们?又怎能回报得了!
在二中学习的午休时间,时常去教学楼中间部位的阅览室看《航空知识》杂志,源于对飞机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那时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努力学习,考上北京航空学院,为我国的航空事业贡献力量。为此定下
“学习、奋斗”(毛主席为《思想战线》杂志的题词)的座右铭,借以激励学习热情和时刻不要忘记人生目标。这四个字的座右铭一直激励至今。当时学校正搞教学改革:高一下学期的数学期末考试,在我们班46名同学中(上个年级的病休生转入我们班),有12名同学答A卷,其余的同学答B卷。高二上学期的数学期末考试,我们班有5人不参加考试,而是自己找题目写论文,我写的论文题目是《论极大与极小》。教学改革的善意安排,却无意为“闹革命”时的派性形成,埋下伏笔。
二中学习时期美好珍贵的回忆,值得一辈子珍藏品味:每当耳边响起《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歌曲的旋律,有时就会联想在苏家屯红砖一场劳动,班级文艺委员谢淑敏教我们唱歌的场面。看到现在大学生、中学生穿着绿军装参加军训时,有时就会联想在本溪歪头山军营军训的日日夜夜和有趣的故事。看着电视转播中超赛、世界杯赛,有时就会联想当年利用午睡的休息时间,头顶烈日、满头大汗在学生宿舍北边大操场上踢足球,或放学后与675班到82中学操场打比赛,一争高低的情形。
也不会忘记:为了看一场《女跳水队员》的电影,全班同学从学校沿着环路无轨电车路线列队走到市文化宫,累得筋疲力尽、几乎晚点。为了参加“十·一国庆节” 游行,下午体活时间在大操场上八人一行练习正步走,弄得尘土飞扬、灰头土面。为了参观“雷锋纪念馆”,全班同学骑自行车去抚顺望花区,路上险象环生、狼狈不堪。为了练刺杀,星期天在家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削制一把木步枪,结果满手是泡、无法握笔。还有那顿顿吃大饼子、白菜汤,住在老农家的学农劳动。轻歌曼舞、醉人心扉的元旦联欢晚会。彩旗飘飘、锣鼓阵阵的全校运动会。回忆的闸门一经打开,往事历历在目,感动的热浪在胸中涌动……
回首60年曲折的人生路,无忧无虑、英姿勃发的二中学习生活,是一生中最幸福、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