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纹的审美研究【转】

标签:
审美衣纹雕塑美术教育 |
分类: 讲座 |
很多年以来,发现很少有文章去具体分析衣纹的美感。
什么样的衣纹是美的---这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因为衣纹的美感具备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写生过程中的,传统艺术品中的,以及摄影作品里的衣纹,都各有不同。
当然了,我们不能说所有的艺术作品里的衣纹都是安排的很美很合适的,这篇文章就是对此来做一个分析和研究。
我们先把衣纹分成简单的A\B\C三个区域。
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区域中,衣纹的密度和排列方式都有明显的区别。
A区域利用衣纹体现了身体的手臂和肩部造型,大家可以将所有的关键点(手臂上方的高点和侧面的低点)联系起来看,相当于在交代手臂部分的形体结构。
B区域则是不牵涉躯体部分的放射状衣纹,体现了一个从收紧到放松的悬垂状态。
C区域同样不牵涉躯体部分,但是衣纹密集度非常高,我们称之为“紧”。
先从整体角度来看,A区域的衣纹结构比较松,有大块的无皱褶部分,B区域松紧程度相对适中,C区域的密集程度就很高了。这三个部分有紧有松,无褶皱和特别密集的部分都比较少,相对来说比较平衡。
http://s3/mw690/a31b60afg7c8911382492&690
单从A区域来说,我们也可以将衣纹分成三组,用红线标出了,同样是有紧有松。
由上至下分别为密集--不密集---适中,也就是我们说的紧-松-平。
再深入来看,从最上面密集部分的衣纹中,我们同样可以将其拆分开,分为F\G\H三组,三组衣纹的高低,长短,面积,松紧程度都不相同,且互为穿插,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这个就是节奏感的体现了。
从这个区域的衣纹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想表达的东西------织物的质感和硬度,应该是略厚的羊毛密织物,类似于呢子的质感,有一定的硬度和重量,比较挺括,皱褶转折处有支撑性,皱褶上的表面张力很强。
http://s7/mw690/a31b60afg7c89116c1566&690
再来看看B区域,按照A区域里我所提到过的逻辑和规则来看,紧--松--紧的节奏感处理的很好。
我特别用一些小的三角块来标注了一下D部分,这个是卷曲的织物边缘,同样处理的很完美,没有出现平行线和平均角度的放射线,各三角形的面积也有大小变化和节奏感。
E线是我把衣纹下垂部分的硬转折处高点一一做了标注和连接,大家应该可以看得出节奏的变化吧,那就是美感的来源。
接下来我们看同一批作品,就放在以上这件作品的旁边的,我觉得相当的矬。
http://s14/mw690/a31b60afg7c8913076fdd&690
大家不妨用我刚刚提到过的逻辑来看一看这件作品的衣纹部分------出现各种傻了吧唧的平行线,平均主义的放射线,莫名奇妙的折痕,织物的质感表现得也很糟糕。
也许第一件作品是某雕塑家作品,第二件作品是其他雕塑家的作品?或者干脆是助手代做的外包行活儿?
或者第一件是测试,通过了其他作品就乱来了。。。
这只是我的猜想而已,不过估计距离实际情况不太远,应该是这样的吧。
http://s8/mw690/a31b60afgdd5abf7fb3c7&690
这张图,我们把衣纹分成了A\B\C三个部分。
这个作品的衣纹表现非常棒,尤其体现在A区域,上身的衣纹皱褶清晰地体现了织物的质感,类似于纱质,绸缎或者雪纺类的面料,符合古希腊时期的织物特征,轻薄悬垂的质感表现得非常的到位。
http://s3/mw690/a31b60afgdd5ac12e6ec2&690
a-1部分是肩部到肘部,由上而下的松紧关系体现得非常自然和真实,a-2和a-3部分就是典型的松-紧处理,显示出轻薄织物在乳房上方的堆积情况。a-4部分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从乳房下面开始,织物被重力拉扯成一条条纵向的衣褶,请注意看一下,衣纹几乎完全没有平行线,立体层面的高低差,衣纹之间的相互交叠也都控制的很好。
a-5部分是横向向纵向衣纹变化的一个过渡部分,a-6部分的袖子上有一些纽扣,这个部分的衣纹处理的尤其精彩。a-7部分和a-4部分表现出被腰带勒紧的两个不同方向的衣纹部分,上紧下松泾渭分明。
B区域是下半身裹的织物,应该是较厚的绸缎或者雪纺。从图片上看质感较硬,厚度有所增加,与上半身的织物有着较明显的区分。
http://s12/mw690/a31b60afgdd5ac69cd21b&690
b-2和b-4部分的衣纹低点,配合b-1和b-3部分的高点一起构成了大腿的体积,以b-2部分的衣纹为例,衣纹线条挺拔而充满张力,出发点和结束点都经过精心设计,每条线的构成方式绝不雷同,腿部织物的质感表现,主要是靠这一部分体现而来。b-4部分的衣纹尤其精彩,我特别做了一条衣纹转折部分的高点线连接,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节奏感变化,美极了。
b-5\6\7\8部分,形成一个
C区域相对A/B区域来说比较简单。是一块披在头上的头巾。请注意虽然被躯体所挡住很大一部分,但是三个部分的衔接感还是很好的。
http://s3/mw690/a31b60afgdd5ac7f1fbe2&690
这个部分我就不多说了,大家自己理解一下吧。
接下来照例来个批判。同样是全身性的衣纹,差别为啥就那么大呢。。。
http://s4/mw690/a31b60afgdd5ac9c6ad43&690
这质感表现和处理假得要命,简直就是屎啊。
好的东西看过了,看差的就有点入不了眼了吧?
http://s12/mw690/a31b60afgdd5ad23d063b&690
这件作品,其实我是拿出来批判的。
虽说整体看来貌似还不错,但是从一些细节和局部的表现来说,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衣纹----我们本来就是来这里讲衣纹审美的。。
衣纹处理得很僵硬,主从关系不明确,乍一眼看上去乱哄哄的一大片,分不清楚脉络关系。
衣纹好不好,首先看是否交代的脉络清晰,也就是说衣纹褶皱穿插是否能把走向交代清楚。
衣纹折痕所导致的零碎面积的大小相差不大,缺少明显的对比,也缺少明确的节奏感处理。
这些折痕看上去像是套了一张报纸或者厚塑料布叠成的披风,而不是某种织物,也许是处理转折时候不够用心。
估摸着是甲方催的太紧,来不及了。
当然了,也可以说成是某种时期的某种特定艺术风格,这种类似的解释其实挺多的,不过我都不是很认同。
其次,马的解剖结构什么的,惨不忍睹。
尤其是后腿,各种粉碎性骨折。
不过在当时,这件东西应该也就是个行活儿,所以大家不必当真。
http://s10/mw690/a31b60afgdd5ad4fafe89&690
这两张照片上的作品虽说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但是作品高下还是有所不同的。
前一张作品比较出名些,很多人都看过,在卢浮宫。
后一张作品看到的人略少些。
但是我坚定不移的认为,后一张上的作品更好些。
为什么?
无非就是几样东西的表达:
节奏感,韵律和质感体现。
大家自己做一个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