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考现代文阅读——《阳关古道苍凉美》阅读评析

(2012-06-04 17:08:47)
标签:

阳关古道

苍凉美

教育

分类: 教学案例

《阳关古道苍凉美》阅读评析

    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岌岌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流沙掩埋,当年筑城用过的石头也已经风化为红尘,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板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进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赏析】 这是一篇散文,文章从阳关的是否还苍凉令人感伤起笔,写了阳关的地址由来,去阳关路上的满眼绿色,又写了在阳关古城遗址中的感想,古诗文中的阳关形象,最后得出结论:阳关不是过去感伤的形象,在现在已经林茂粮丰,富有美感。

1.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4 分)
答案:(1)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2)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3)王维《渭城曲》中对古阳关的感叹,(4)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解析:本题为归纳内容要点。阳关闻名起始于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又闻名于《边塞曲》, “阳关道”更成了光明大道的代名词。答本题时注意文中说“不起始于”并不意味着不是闻名遐迩的原因。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 分)
(l)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答案:(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2)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3)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先抓住句子的修饰语理解;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起句,则在句子所涉及的范围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在上文寻找,是过渡句则在上下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第四,分析句子所反映的情感。(1)要理解“绿色的海洋”的借喻意;(2)要理解“凄冷”“暖意”的具体内涵以及对比的作用。(3)要明确“哲学家与诗人”这一词语在文中的临时语境意。

3.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 分)

答案:(1)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2)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3)古人对生离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解析: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苍凉美”,在文中分层寻找。答案要包含这样几层:路途所见,阳关古城所见,哲学家与诗人的感慨。寻找关键词“荒凉”“凄冷”“清冷”“凄凉悲惋”即可。

4.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 分)

答案:(1)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日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2)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解析:考查引用这一修辞的作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何必”“什么”这样的语气词明显表现了作者的自豪,这一自豪来源于阳关今天的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考察作用的题目,要从材料本身的作用,与上文(包括开头)、下文(包括结尾)的作用,对表达主题和思想感情的作用几个角度考虑。




整体把握,感受苍凉美。
1、先从文章的标题开始,文章标题是重要信息,不要视而不见。《阳关古道苍凉美》,告诉我们文章写作对象是“阳关古道”,“苍凉美”表明作者将会以审美的眼光分析阳关古道的特色。
2、“苍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或感觉?  其实文中也有一些这样的词语,请把它找出来。
通过组词解释“苍凉”:苍老、苍茫;凄凉、荒凉、悲凉等。
文中的词语:荒凉、感伤、凄冷、清冷、凄凉悲惋等。
三、品读语言,把握阳关古道苍凉美的具体内容。
(一)让我们以一种苍凉的感觉来感受阳关的苍凉美吧 。请同学们看课文,古阳关的苍凉美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段,阳关古道作为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由于历史变迁,如今已经不见,摆在眼前的是平沙千里的荒凉景象,阳关道上,黄沙漫漫。
抓住几个重要的词语进行品读: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显示地广人稀;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天蓝地黄,浑然一体,苍凉广漠。沙生植物零星的点缀,显示这个地方的荒凉和生命的稀少,只听见车轮飞转沙沙的声音,更显示这个地方的寂寞。
第四段,描述的古道上的阳关城,这个初建时期林草丰美的地方,如今则是沙丘纵横,砾石遍地;课文中的语言: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古阳关被流沙掩埋,被时间风化了。漫天的黄沙,雄伟的阳关古城的遗址,让人流泪,感伤,充满悲壮之情。
第五段由实写转入虚写。也即由客观大自然的苍凉美转入人所感受到的苍凉美。
自西汉以来,各个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又有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戌守征战。第五段中通过古人在哲言和诗句中所表达的古阳关人的生活,如今都已不见踪迹,只能成为今人怀想思考的对象了。
(二)几个重要句子的理解。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再。更尽一怀酒,再干了这杯酒。故人,老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向西出了阳关,就见不到老朋友了。分别在即,离愁满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话,不仅蕴含着诗人殷重的忧虑,也蕴含对“故人”的诚挚期盼与良好祝愿:前路珍重!
2、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生死关)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有一类很重要的诗,是表现戍边的将士的。介绍边塞诗,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
四、品读语言,感受今阳关的美丽。
(一)文章除了写古阳关的苍凉美,还写了什么?
1、一条绿色的林带,就好像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2、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的阳关砚,使凄冷的阳光古城有几分暖意了。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这历史文化气息。
3、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阳关道被赋予哲思,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阳关道曾经的繁华热闹。现在的意思就是你我井水不犯河水,不要干涉我的事,指互不妨碍,各行其事。后来又引申指没有合作精神,自己干自己的。
3、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以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小结:在主体部分,除了写古阳关的苍凉美,还写了阳关的不苍凉的表现。
(二)文章标题中有“苍凉美”三个字,而文章内容却还写到了阳关的现在美丽,这两方面是否矛盾?为什么?
   将古阳关的“苍凉”和现今阳关的美丽富饶形成对照,这也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所在,在主体部分形成横向结构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阳关的赞美之情。现在游人来到阳关古道,目睹阳关遗址,自然会产生一种苍凉之感,而当看到阳关附近的“柳绿花红,林茂粮丰“之景时,也自然会产生一种赞叹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