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14-03-09 23:07:11)
标签:
情感 |
分类: 课题研究 |
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低年级学生要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要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对单一的、显性的问题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往往呈现出套用题型的现象。对于在现实情景中呈现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却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就更无从谈起了。
数学《课标》中对“解决问题”也作了具体的阐述:要求学生要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针对学生的数学现实与《课标》要求,我们提出了此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提出的目的及意义
我们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布鲁纳语),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⒈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⒊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⒋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并不断探索下去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式:活动研究法(主要活动有:上研究课、课后的答辩式评课和教学论坛、经验总结法,对生活化数学教学的模式、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步骤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2013年9月1日—2012年9月30日)制定课题方案,撰写解决问题策略研究的报告。
第二阶段:(2013年10月1日—2013年10月31日)按计划操作,为学校、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模式和教学范式及实施案例或课例、课件,注意保存资料。
第三阶段:(2013年11月1日—2013年11月30日)撰写教学成果、实施案例教学随笔、研究日志公开发表在学校网站和个人博客建立本课题研究专题网页。
第四阶段:(2013年12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做好课题资料的整理,撰写《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的初探》的经验、论文,完成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体会和思考
从2013年9月起,本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方案中的操作计划开展了研究活动,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反思,提高认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每一名数学教师都需要了解的必要知识,面对一张张稚嫩的渴求知识的小脸,他们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也随时会遇到从未遇到过的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画图方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把画图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有一些困惑,实施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这样可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我认为,画图应该是学生掌握的一种最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画图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例如:小明有4个苹果,小丽的苹果比小明的多2个,他们俩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道题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难,但如果采用画图的方法就容易多了,(图略)
当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低年级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两个部分可以合并成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在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就剩下另一部分。求整体(总数),就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算。求部分数,从整体中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算。用结构图呈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题意,更能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
(1)树上一共有10只鸟,飞走了4只,还剩几只?
求部分数,总数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
(2)树上一共有10只鸟,飞走了一些后还剩6只,飞走了几只?
求部分数,总数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
(3)树上飞走了4只小鸟后,还剩6只,树上原来有多少只小鸟?
求总数,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
这种直观的结构图实际上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
(二)、动手操作,亲身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语言交流的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操作或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量关系。
比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摆出10个红花片,再摆出8个蓝花片。有的学生将红花片和蓝花片随意摆放,有的学生则有意识地一一对齐摆放,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操作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摆法能一眼看出“哪种花片多,多多少个”。直观的操作将问题的数量关系清晰地呈现了出来,有助于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还有,为了让孩子更准确地掌握10的分解,我在课堂上设计了动手分彩笔的环节。这样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分一分,数一数,记一记,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也是课堂效果达到了高效,学生们也就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符号化,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问题。
一年级学生侧重于直观性学习,对于抽象的文字与题型缺乏兴趣与注意力。从理解图画意思开始,让学生逐步学会用符号表示,并用几个关键字词注释,引导学生对题意的深层理解。
比如在“比一比”教学中,从主题图到对应图示,再配合多少的文字注释,帮助学生从图画到文字的转换,帮助学生进一步审清题意,并在连一连、圈一圈、比一比中渗透了数学符号化思想,成为学生理解题意的有效拐棍。众多的问题陈述与解决策略,既避开了过于依赖文字理解的弊端,又符号学生的认知特点,渗透了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尽快地将一年级学生领入数学的殿堂。
(四)、用故事性的语言或儿歌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当教师带着微笑、说着亲切的话语站在讲台上时,学生的紧张心理就消除了,使得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愿学、乐学,因而就会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也可以用一些打比方的句子,拟人的句子等。比如在教单数双数时,就可以把2、4、6、8、10……这些数字称作“双数宝宝”,1、3、5、7、9……这些数字称为单数宝宝。这样生动活泼、具有故事性的语言学生乐意接受,课堂气氛活跃,兴趣盎然。
在教学《认识钟表》这节课,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我就编了一首小儿歌,学生们读起来朗朗上口。
小小一块表,12个数字已占好;长长细细是分针,粗粗短短是时针,到底是几时,一定要看好。
儿歌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多编一些小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有了兴趣,就能学习好了!
又例如,为了让孩子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就给许多枯燥的题,起了好听的名字,例如:
数字宝宝坐火车。
|
19 |
|
|
|
|
14 |
|
|
|
还有: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经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常有数错数,看差题的现象发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我编了一首儿歌,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效果很好。
解决问题不用怕,我们分步来解答:
第一步:找信息,圈(写)数字;
第二步:读问题,圈题眼;
第三步:列式计算并解答;
第四步:多种方法来解答。
我引导孩子们根据四步来解决问题,我发现孩子马虎的少了,正确率大大提高了!
(五)、利用游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游戏有很大的兴趣。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注意力只能保持15分钟左右。在教学中,如果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固定在学习的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而且课堂气氛妙趣横生,师生感情融为一体。
如: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我设计了“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转,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多得。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始终精神集中、情绪高涨。这种简单易行的游戏,深受学生喜爱,既让学生们学到数学知识,还提高了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正是提高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时期。我们现在多花点精力放在孩子的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以后不管孩子上几年级,需要我们操心的地方会越来越少。由此可见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当然,以上介绍的这些解决问题的小策略,非常简单,但是却体现着我们的智慧,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不动脑筋的老师是上不出高效的课堂的,要想课堂高效,我们就得不断研究,思考,不断创新,这就是我们现代教师的要求。
正是有了这样的探索和研究,我们的课堂才高效了,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提高了,学生们的脸上才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七、课题研究成果
1、优秀教学设计汇编
2、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
3、优秀教学论文
4、教师上公开课、获奖统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