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菠菜
有这么一个地方,它在世界屋脊上,由多座海拔7000多米的山峰撑起,终年白雪皑皑;但它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四季灯丰五谷香”,被称为“高原江南”。它有最高海拔的热带雨林,终年温暖潮湿,是宁静祥和的“佛之净土”;但它却被他国强行画上了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1】”,成为世界少有的军事冲突热点。它在中国偏远的西南边陲,少有公路触及,偏远得几乎被人遗忘,相当冷清;但它却是动物的天堂,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它孕育了浪漫朴素的门巴族人、勇敢粗犷的珞巴族人、热情豪放的藏族人和直爽单纯的僜人【2】,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和民族英雄凯萨的故乡。它就是连接着东亚、南亚、东南亚的中国的藏南。
藏南地区,广义上来说是指喜马拉雅山脉南坡,除了我国西藏部分领土还包括尼泊尔、锡金和不丹三国;现在所称的藏南地区普遍指我国西藏境内喜马拉雅山脉南部,西接冈日嘎布山脉。藏南地区也称藏南三隅(门隅、珞隅、察隅),与不丹、印度和缅甸接壤,包括了西藏自治区的错那、隆子、墨脱、察隅四县的大部分地区及郎县、米林、波密、林芝少许地区,其中大部分被印度非法占领。藏南地区的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卡门河、察隅河、西巴霞曲(苏班西里河)和丹巴曲等。
藏南是蛇类的乐园
藏南地区是我国蛇类物种丰富度极高的地区,目前已发现有约77种蛇,占西藏蛇类种数的95%,其中有毒蛇约24种,占西藏毒蛇种数的83%。蛇在这里的物种数密度之高为世界罕见,居我国同一纬度地区蛇类密度之首。据《中国动物地理》介绍,喜山小头蛇和喜山钝头蛇等为藏南地区特有种,墨脱竹叶青蛇、喜山小头蛇和卡西腹链蛇等也主要分布在这里。
眼镜王蛇是这里最具代表性的蛇,它是东南亚热带地区的大型凶猛蛇类,体长3~4米,剧毒,可捕食其他毒蛇,处于食物链顶端。20世纪末,学术界关于我国西藏地区到底有没有眼镜王蛇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直到1983年藏南科学考察队队员亲手在那里捕获第一条眼镜王蛇的标本,才给这场争论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那是1983年8月1日,一位门巴族老乡赶来告诉考察队,说在森林里看到一条大蛇。生物组的李胜全和杨大伟立即跟随老乡前去查看,发现那是一条正在护卵的眼镜王蛇。李胜全想用一根树杈按住蛇头,以求速胜;但机敏的蛇已经扬起头,摆出决斗之势。一场惊险的人蛇大战拉开了序幕。面对眼镜王蛇的凶猛攻势,杨大伟果断开枪射击。然而,中枪受伤的蛇并未毙命,反而继续进攻。李胜全手疾眼快,用树杈按住了蛇身,大蛇则拼命扭摆身体,挣脱树杈,蛇头直扑李胜全!紧急关头,李胜全果敢出手,准确地卡住了蛇颈,使蛇顿时丧失了反抗能力。就这样,他们顺利捕获了第一条来自墨脱地区的眼镜王蛇。
http://s11/mw690/a31494b5tddd3900a7e5a&690
第一条藏南眼镜王蛇标本
眼镜王蛇的发现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已知的眼镜王蛇的分布范围向北推移了近4个纬度,同时也为亚热带动物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水汽通道向北扩散提供了新证据,证明墨脱独特的小气候属于热带生物分布地的北延地区。在随后的考察中,从墨脱到波密都曾发现眼镜王蛇的踪迹。
随着考察次数的不断增加,调查人员在藏南地区陆续发现了墨脱竹叶青和察隅山烙铁头等新种;发现了多种蛇在我国分布的新纪录,如环蛇、小头坨蛇、缅北原矛头蝮、坎氏锦蛇、锈链腹链蛇、卡西腹链蛇和南峰锦蛇等;并摸清了喜山颈槽蛇、喜山钝头蛇、喜山小头蛇、黑线乌梢蛇、黑眉锦蛇、黑领剑蛇、墨脱竹叶青蛇、双带腹链蛇、眼镜王蛇和察隅山烙铁头蛇等为藏南常见种,其中的墨脱竹叶青蛇、眼镜王蛇和察隅山烙铁头蛇是剧毒蛇。
东南亚蛇类(如眼镜王蛇、黑领剑蛇等)的分布最北分布线延伸到了藏南地区,一些来自东南亚并适应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的蛇是这里的优势蛇种。因此,这里的蛇类与我国东部的关系较其与印度半岛的关系更紧密。
蛇在藏南地区的垂直分布范围也很大,不少蛇的垂直分布范围从海拔600米可延伸到2700米,如菜花烙铁头蛇。还有不少蛇类在藏南的垂直分布高度高于其他地区,如黑线乌梢蛇和紫灰锦蛇等。
除了蛇类,藏南地区还有许多特有动物,如两栖类的喜山蟾蜍、西藏舌突蛙、几种齿突蟾和南亚鬣蜥,鸟类的红胸角雉和棕尾虹雉,兽类的塔尔羊和喜马拉雅鼠兔等。此外,两栖类的几种角蟾和树蛙,鸟类的黄嘴蓝鹊、纹胸斑翅鹛、白眉雀鹛、雪雀和金头黑燕等,兽类的孟加拉虎、黑麝、喜马拉雅麝、红斑羚和小灰泡鼠等不少动物都主要分布在这里。这一小片区域,已经成为东、西部热带山地森林动物群繁衍生息的乐土,并因具有独特的动物地理学特征而被划为“喜马拉雅亚区”或“喜马拉雅南坡亚区”(系由赵尔宓院士根据爬行动物的分布特点首次提出)。
藏南为何如此多蛇
藏南地区的蛇具有密度大,海拔跨度大和热带、亚热带种类多的特点,是我国重要的蛇类生物多样性中心。为什么这里如此多蛇呢?这还得从影响蛇分布格局的生态因子和蛇的特性说起。
蛇的分布主要受温度、植被和水分等因素影响,其中,温度是直接影响蛇类新陈代谢等生理机制的因素。蛇类的最适生存温度是20~30℃,温差过大会影响蛇体内参与新陈代谢的各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蛇的生理和生长发育,降低蛇的数量。环境温度高的地区,蛇生长发育快、数量也多。繁茂的植被往往使蛙、蜥蜴和小型哺乳动物等蛇类的美食种类多、数量大,能吸引蛇在此生存繁衍。水分因素与环境中的水分有着密切联系。充沛的水分能有效保证蛇类找到充足食物并满足自身对水的需求,还能为蛇类提供湿润、舒适的环境,有助于蛇的生长繁殖。
得益于印度洋季风,藏南地区终年温暖潮湿,年平均温度18~22℃,湿度比同纬度的中国东部地区还高,年降雨量2500毫米。墨脱的巴昔卡年平均降雨量高达4500毫米,是我国高降雨量区,被称为“中国雨都”。此外,藏南地区地形复杂,海拔从150米到5000米,森林覆盖率高达90%:海拔1100米以下分布着低山热带雨林;海拔1100~2300米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拔2300~3800米为山地暖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海拔3800~4200米为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海拔42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灌丛、寒漠冰雪地段。亚热带气候的影响沿着水汽通道一直延伸至藏南北端的帕隆藏布河谷,喜马拉雅山脊则成为阻挡藏北寒冷气流的天然屏障。正是由于藏南地区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与生态环境,很好地满足了蛇类的生存条件,这里才成为蛇类繁衍生息的天堂。
前景堪忧的蛇类天堂
然而,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会影响季风、温度、湿度、生物节律等,进而影响地区物候,处在印度洋季风下的藏南也不例外。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表现之一是气候变暖,这就使得一些物种的分布范围扩大,同时也会扩大其天敌的分布范围,从而打破物种之间原有的动态平衡,甚至导致一些物种灭绝。气候变化的另一个表象是极端天气增加。极冷、极热和极旱等极端天气的出现均可使蛇类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如今,藏南地区的生态状况已不容乐观。部分原始森林被砍伐,种上了水稻或香蕉等单一农作物,乱采滥伐和农业生产已经导致部分地区蛇类生境的破碎化。偷猎现象仍然屡禁不止,蛇类资源日益缩减。
本人由衷地希望:藏南的蛇类能够很好地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巨轮不会无情地碾轧这片野生动物的乐园,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悲剧不要在藏南地区重演。愿藏南这片蛇类等野生动植物的天堂永远美丽、和谐、充满生机。
Conservation
Society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成员倾情奉献
文章来源::《大自然》杂志2013年第3期第21-23页。http://www.chinanature.org.cn/dzr/5556.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