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如何使行为规范成为住宿生的自觉行为,培养住宿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学校管理日常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更是宿管老师的责任所在。目前住宿生中有些学生从小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⑴卫生习惯差:在寝室内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泼脏水,不整理衣物、叠被子,不值日等都时有发生。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有的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乱扔垃圾纸屑,导致寝室内乱七八糟、狼藉一片,形成了人人制造垃圾无人主动打扫卫生的懒惰局面,学生卫生意识淡薄,做事随心所欲,欲所欲为,不遵守公共卫生,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⑵缺乏社会公德:如故意损坏公物等。⑶行为道德差:不遵守晚休时间,说话,甚至有的还串宿、串床,抵触老师的教导,学生一旦养成了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必须及时纠正,否则走入社会将是害人害己。⑷缺乏纪律意识:如有些学生无视宿管的纪律,把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带入校园,影响宿管的正常秩序,也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
有人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
所以,作为宿管教师必须从根本上加以引导、鼓励和培养培养住宿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㈠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住宿生的管理事多、繁琐、责任重大,最有效的管理是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我就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从穿衣、洗漱、叠被、物品摆放等逐一进行指导,反复训练,促使学生不断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组织学生进行穿脱衣服、叠被子比赛,开展文明宿舍、文明住宿生评比活动,激励和引导他们养成自理、自立、自信、自强的良好个性。让学生意识到寝室卫生人人有责,大家共同爱护自己的家园,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从小事做起,先扫一屋再扫天下。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相互鼓励,融入集体,确立服务意识,关心寝室每人每事,摆脱依赖,逐渐走向自立。
㈡培养学生自立能力
加强教育,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对住宿生进行自我教育、思想教育,以增强住宿生独立生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要让学生体验人生、感受生活,使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的教育;培养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学习,懂得为自己学,为社会学,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学。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奋斗目标。没目标就没有奔头。每个学生情况不同,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能定得太高,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如果定得太高,总也达不到,学生会失去信心。对于问题较多的孩子,目标要具体,内容要少一点,不能一下子贪多,多了达不到,难以建立自信。学生每达到一个小的目标,就及时肯定,学生就增加一分自信,增加一点自强精神。
其次帮助学生成功。每个学生都有成就动机,问题再多的学生,也渴望有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当帮助学生订出了具体奋斗目标时,还必须有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比如可行的学习计划,劳动计划,具体内容要求,检查办法等。成功由小到大,在于点滴积累。在追求成功过程中,遇到困难最需要支持、鼓励和具体帮助,这是培养自立精神的关键。
第三变责备为激励。缺乏自强的学生,越责备越没信心,严重的会自暴自弃。宿管教师要转换思维方式,从寻找学生的缺点变为寻找孩子的优点,从否定评价变为肯定评价,从责备变为激励。
第四取消包办代替,多给学生自主机会。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凡是应该学生自己做的,老师就不要越俎代庖。老师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你能干的,我绝不替你干;你不会干的,我教你干;你让我干的,我要考虑该不该干。如果老师包办代替,孩子就养成依赖性,依赖是自立的大敌。有的老师认为在生活方面多替学生服务,让学生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会有好处。其实不然,生活上的依赖会干扰、阻碍学习上自立精神的形成。有自立精神的学生,生活上也不依赖家长。
㈢培养学生自律能力
根据宿管住宿生的管理规定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学习《住宿生管理规定》,真正做到让住宿生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宿管教师要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言传身教,依法教人;循循善诱,全面引导;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学生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自己懂得根据纪律来约束自己,管理自己,达到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对极个别具有严重不良行为的住宿生,屡次教育仍不悔改,上报学校劝其回家由父母监管教育不再住校。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力地规范了住宿生的行为,杜绝了不安定因素的发生,使住宿生的管理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但一定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批评教育为主,不轻率处分,以免严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尽管住宿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宿管教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原则,一定会使行为规范成为住宿生的自觉行为,帮助住宿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