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欣幼儿园小班第二学期主题教学计划
(2016-03-15 14:53:06)
标签:
教育幼儿育儿杂谈亲子 |
分类: 教育内容 |
蓬欣幼儿园小班第二学期主题教学计划
2016.2
主题一:亲亲热热一家人
活动时间:第一周——第五周
主题目标:
1.知道自己的家庭成员,感知一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喜欢自己的家人,初步体验家人间的亲情,愿意听他们的话。
2.初步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爱,萌发爱父母的情感。
3.了解集体生活中的新规则,知道一日生活中主要环节的要求,并乐意按要求去做。
4.对家庭的主要特征感兴趣,能大胆尝试用摆放、粘贴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知,表现自己的发现。
5.能跟随老师边念儿歌边按节拍做模仿操。
6.能安静入睡,学会自己扣、解纽扣,叠放衣服。
7.能按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能学习使用方位词,能手口一致地点数7以内的数。
8.能用连贯的声音唱歌,并根据歌词内容进行简单的歌表演。
9.初步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感知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自主的、独特的个体。
10.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活动,乐意与他人互动。
环境与资源:
1.本主题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家长、家庭生活的丰富资源,如家庭成员的照片、家庭生活记录性的照片、幼儿本人的成长记录照片等。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家长和孩子互动性亲子活动,如家长和孩子共同翻阅有关家庭生活情景记录的相片,并回忆当时的情景和趣事;家长与孩子共同翻阅有关孩子成长记录的相片,同时向孩子讲述当时自己养育孩子的辛苦和乐趣等。
2.主题环境的创设应体现一家人之间的情与爱,本班幼儿及其家人的相片和有关反映动物亲情的图片是重要的资源,可在收集的过程中与幼儿共同布置“快乐家园等”。
指导要点:
家,是幼儿最为重要、最为亲切的生活环境,家也是最小的社会细胞。人从认识家开始认识社会,从认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开始认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亲情,是人的社会性情感的重要内容,也是许多重要的社会情感的基础:对父母的爱、对亲人的爱,有助于发展对他人的爱(即爱人);对家庭的爱,有助于产生与发展对家乡、对祖国的爱。亲情同时也是一个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重要基础。
1.考虑到3——4岁幼儿的年龄特点,本主题中的“家”主要指的是由父母和孩子(即两辈人)组成的家庭(具体情况应因人而异,并不能绝对地排斥含有祖辈成员的家庭),“家”的含义主要是指“家人”关系。从幼儿的角度看,就是“爸爸、妈妈生了我,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和我的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是一家人”。
2.引导幼儿懂得“爱父母”是本主题教育的重要目标与内容。孩子对父母的亲情是天然的,但这种亲情要发展为对父母深厚的爱,是需要建立在他对父母对自己的爱、对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艰辛的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主题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感知、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爱,知道自己要爱父母,并能用相应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
3.在本主题教育活动中,家庭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家长是亲密的教育伙伴,教师要给与高度的关注,积极地开发和利用。
4.教师要注意本主题有关活动可能给个别幼儿(如单亲家庭、不和睦家庭或幼儿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家庭等)带来消极的影响,应针对有关情况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5.本主题可扩展到幼儿感知动物也有自己的家、动物之间也有亲情等方面,培养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6、引导幼儿对个别性的“我”的感知与体验,如“我”有自己的名字、生日,有自己的爸爸妈妈,有自己的家庭……“我”与别人的声音不一样、长相不一样、兴趣不一样……对“我”的独特性的感知与体验主要是通过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比较和互动形成的。
活动安排:
第一周(2、22——2、26)
语言:开学第一天
社会:我和爸爸一起玩
数学:小明的家
音乐:袋鼠妈妈
美术:请客人吃点心
第二周(2、29—3、4)
语言:我的家
健康:我爱笑
科学:我家的电视机
音乐:表情歌
美术:爸爸的领带
第三周(3、7——3、11)
语言:妈妈
社会:我的爸爸妈妈
数学:这是我的家
音乐:好妈妈
美术:我的妈妈
第四周(3、14—3、18)
语言:猜猜我是谁
健康:左脚右脚碰一碰
科学:特别的我
音乐:我是人
美术:这是我
第五周(3、21——3、25)
语言:熊猫的客人
社会:我的照片
数学:比高矮
音乐:客人来了
美术:不倒娃娃
主题二:春天真美丽
活动时间:第六周——第九周
主题目标:
1.初步感受春天的美好,能关注自己身边的美丽春景,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2.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亲近和喜爱大自然。
3.学习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积极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事物的认识。
4.能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并能仿编诗歌、诗歌中的一个部分。
5.用歌声、律动等活动形式初步表现音乐的跳跃、连贯等不同特点。
环境与资源:
1.幼儿身边(幼儿园内外、社区等)的自然环境,特别是自然界(动物、植物)充满生机的变化与特征,是本主题教育、教学活动最为重要和丰富的资源:绿莹莹的草地,枝头的嫩芽,含苞预放的花朵,飞舞的彩蝶,毛茸茸的小鸡、小鸡、呢喃的小鸟,暖暖的阳光……都是春的信息。
2.班级活动室环境的创设应体现春天的特色,色彩应清新、明快;自然角应提供活的、正在成长中的春季的植物和动物,并且要方便幼儿的观察与触摸。
指导要点:
1.对小班幼儿而言,“春天”这一主题的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关于春天的种种知识,而是引导他们学习关注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特有的美丽景象,在此基础上,对春天产生一种积极的、美好的情绪、情感体验。因此,在本主题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幼儿的这种情绪、情感体验的诱导与启发。
2.在这个主题中,大自然是一位最神奇的“教师”,幼儿只有置身春天的自然景物之中,才能真切感知春天,才能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将幼儿带出活动室,带出幼儿园,到大自然做主题教育活动的“活动室”,让幼儿感知、触摸春天,与春天互动。教师应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请家长利用节假日将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带到春天的美好景象中。
3.在主题活动中,教师的言行如果能充分体现出自己对春天热爱的情绪、情感,是有助于增强幼儿对春天的感知与体验的。
4.教师应注意为幼儿提供表现、表达他们有关春天的感知和体验的机会,并积极引导幼儿用多种方式表现、表达这种感知与体验,如身体的、图画的、色彩的、语言的、歌声的、旋律的等。
5.春天也是传染病多发季节,教师应加强对幼儿的生活护理,注意了解和控制传染病源,保护幼儿的健康。
活动安排:
第六周(3、28—4、1)
语言:迎春花
健康:咚咚的假牙
科学:春天来了
音乐:春天
美术:纸团印花
第七周(4、4——4、8)
语言:花路
社会:花儿好看我不摘
数学:蝴蝶找花
音乐:蝴蝶花
美术:桃花朵朵开
第八周(4、11—4、15)
语言:毛毛虫
健康:小鸡出生了
科学:小鸡和小鸭
音乐:小鸡出壳
美术:小蜗牛出来了
第九周(4、18——4、22)
语言:春风
社会:绿色的草地
数学:小动物运动会
音乐:小兔和狼
美术:春天的郁金香
主题三:六个好宝贝
活动时间:第十周——第十三周
主题目标:
1.能感知“自我”,体验自己的能力,能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
2.知道自己已有六个好宝贝:眼、耳、鼻、口和手脚,知道它们的作用及保护方法。
3.平时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宝贝”感知事物,做自己能做的事。
4.能听声音辨别5个以内的实物。能尝试用添1或去1的方法将“不一样的数”变成“一样的数”。进一步感受不同图形的特征。
5.为歌曲和律动想出替换的歌词或动作,并进行表现。
环境与资源:
1.在班级活动室设置一些小区角,区角中投放一些老师自制的感官操作材料或玩具,并且老师应积极为幼儿提供摆弄这些材料和玩具的机会。
2.师幼共同布置班级活动室:活动功能区域的划分应听取幼儿的想法和意见;用幼儿的作品布置、装饰环境等;各类设施、物品的摆放要有利于幼儿的自主、自由活动。让幼儿体验到自己是活动室的主人。
3.要为幼儿提供它们可以多种方式、自由表达自己意愿的空间,如可随意涂画的白墙、藏放个人物品的设施,甚至幼儿可独处的较隐蔽的小场所等。建议家长在家中也为幼儿提供这样的空间和设施。
4.家长应支持、鼓励幼儿独立、自主的愿望、行为,了解有些孩子和成人“对着干”的行为可能是孩子“自我”成长的体现,应正确对待。家长要多让孩子明白自己能把事做好,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体验。
指导要点:
本本题设计的主要意图是积极地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体验到自己是环境、活动的主人;自己有能力认识事物,甚至改变某些事物。
1.活动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为每一位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
2.活动中老师要充分关注幼儿的个体特点和个体需要,努力为每一位幼儿创设适宜于他自己的发展条件。
3.对小班幼儿而言,感官是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的重要工具,感知知觉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感官功能的认识一方面是使幼儿体验感官的作用,而更为重要的是能让幼儿初步体验到自己是有能力去认识事物的。
4.本主题的目标不是仅靠几项集体教育活动就能完成的,更多的是要依靠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渗透和教育环境的创设。同时,家庭教育的配合也极为重要。
活动安排:
第十周(4、25—4、29)
语言:调皮的小老鼠
健康:翘翘的鼻子
科学:种植洋花萝卜
音乐:找小猫
美术:蝴蝶
第十一周(5、2——5、6)
语言:小青蛙听故事
社会:学会倾听
数学:听一听,数一数
音乐:小手爬
美术:我的手
第十二周(5、9—5、13)
语言:小脚的朋友
健康:吃饭不挑食
科学:小嘴巴尝一尝
音乐:我爱我的小动物
美术:小松树
第十三周(5、16——5、20)
语言:手指儿歌
社会:文明进餐人人夸
数学:认识早晨、白天、晚上、深夜
音乐:六一儿童节
美术:节日的布置
主题四:夏天真快乐
活动时间:第十四周——第十八周
主题目标:
1.体验夏季生活的乐趣,喜欢夏季的生活与活动。
2.感知夏季的主要特征:天气热、多雨,认识一些夏季常见的瓜果。
3.积极参与探索性的活动,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
4.知道夏季卫生常识及自我保护的方法。
5.用动作表现乐曲的不同速度与力度;初步感知3/4批拍歌曲的节奏特点。
6.知道六一儿童节是小朋友的节日,在成人的帮助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欢庆节日。
环境与资源:
1.本班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夏季植物、瓜果、蔬菜(如水乡的水生作物、平原的旱作物)和自然现象(如雷、雨等);本地区富有特色的夏季自然景色;本地区夏季人们的生活、活动的特点以及本地区夏季儿童的特色游戏,都应作为本主题教育活动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2.夏季,幼儿的身体无拘无束(衣着少),是肢体动作和身体活动幅度最大的时期,也是身体最易受伤的时期。因此,活动室内外都要格外注意为幼儿提供足够而安全的活动空间。夏季,幼儿更易兴奋,因此,活动室环境尽可能以冷色调为主,而且色彩不可过多。
3.教师应根据本园、本班环境的实际情况,对幼儿户外活动场所(如晨练、做操区域等)和室内游戏场所(如各种游戏区域等)做适当的调整,尽可能地设置在阴凉、通风处。
4.教育资源:幼儿园内有关六一儿童节的环境创设及大班和中班为庆祝节日而进行的相关准备活动;社会为六一儿童节营造的气氛和开展的活动;社会各界为幼儿园做的好事,甚至送的礼物;家庭中开展的与六一儿童节有关的活动或准备的物品等。
指导要点
引导幼儿体验节日生活的基本特点的同时,还要引导幼儿对节日进一步感知、体验,即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意义,六一儿童节是小朋友自己的节日,儿童是这个节日的主人。
活动安排:
第十四周(5、23—5、27)
语言:小老鼠做蛋糕
健康:干净食物人人爱
科学:好吃的西瓜
音乐:夏天到
美术:太阳过节了
第十五周(5、30——6、3)
语言:下雨的时候
社会:夏天在哪里
数学:比长短
音乐:两只小小鸭
美术:公共汽车
第十六周(6、9—6、13)
语言:我吃过的冷饮
健康:小猪变干净了
科学:快快乐乐过暑假
音乐:洗手帕
美术:小花伞
第十七周(6、16——6、20)
语言:夏天趣闻
社会:我要升入中班了
数学:走迷宫
音乐:瑶族舞曲
美术:夏天的雨滴
第十八周(6、23——6、27)
语言:夏天
健康:我爱理发、洗头
科学:有趣的小风车
音乐:找小猫
美术:切开的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