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重拍红楼,演员海选搞得如火如荼,大有超越超级女声之势。新版红楼编剧黄亚洲称将高鹗续的后四十回编入剧本,并且一再强调“高鹗续的后40回,有人对它的评价很低,也有评价很高的。鲁迅先生评价比较中肯,他说,‘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此话并非毫无根据。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四篇“清之人情小说”所说:其补《红楼梦》当在乾隆辛亥时,未成进士,“闲且惫矣”,故于雪芹萧条之感,偶或相通。然心志未灰,则与所谓“暮年之人,贫病交攻,渐渐的露出那下世光景来”(戚本第一回)者又绝异。是以续书虽亦悲凉,而贾氏终于“兰桂齐芬”,家业复起,殊不类茫茫大地,真成干净者矣。然而续书终究未能使人惬怀。究其原因,就是续书中各人命运虽然也与曹雪芹的“草蛇灰线”遥相呼应,但是它的立意与境界不能与原书相比。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一共三十六集,许多场景没有拍摄进去,对结尾也作了许多改动,仔细想来,却比高鹗的续书更觉合理。
首先,在立意上不同。高鹗的续书最令人反感的就是“兰桂齐芬”。这也是曹、高两人的差异与差距。高鹗始终“心志未灰”,所以虽然悲凉,仍然不忘在书中寄寓自己封建士子的理想与追求。在第五回中,警幻仙姑说道,“……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笔者大胆揣测,高鹗不可能不注意到这段话,而他或者认为贾家能家业复举,是因为最终把贾宝玉规引到封建仕途的正路上来了。殊不知这一来,便改变了多少人物的性格。
所以这就是第二点,人物性格的“变异”。譬如八十二回中,黛玉也夸起求取功名来了,“……‘那时候虽不大懂,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黛玉说这话的结果是宝玉“觉得不甚入耳”,“只在鼻子眼里笑了一声”。宝黛始分。这四十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催黛玉死,催宝玉宝钗成婚。在九十七回之前,没有一件情节不是促进这一伟大工程的。一边是黛玉疑心病情加重,一边是宝玉失去通灵玉变得愈加痴傻,这就是宝、钗成婚的重大条件。而凤姐也突然变得可恶起来。多少次她取笑黛玉和宝玉,“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第二十五回)怎的真提起婚事来,她就忙忙的献计说,“现放着一个天配的姻缘”,“一个宝玉一个金锁”,凤姐平白无辜的做了高鹗的棋子,并且使一向心狠恶毒的凤姐儿在读者眼中心里显得更加该死了。然而在87版的《红楼梦》中,将宝、钗成婚改为元妃下旨成婚,这一点有道理得多。而且这一情节并不是凭空臆测,在历史上本来就有来历。在元妃赐出端阳节礼的时候就有端倪,因为只有宝玉与宝钗的礼物是一样的,为此连一向稳重老成的薛宝钗也觉得好没意思,而黛玉更是说出了“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这话来。想来宝、钗成婚是必然的,不然怎么会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只是为什么成婚,如何成婚,这是大可商榷的。而在第九十八回中居然有“又见宝钗举动温柔,也就渐渐的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在宝钗身上。此是后话。”这样的表述,则实在令人难以理解怎么宝玉会有这样的改变。
第三,各钗的命运中,妙玉、惜春、凤姐、巧姐、袭人等等在后四十回中的结局倒也写得不差,又或者比曹雪芹本人写得更好,比如妙玉,实在令人扼腕而叹。在87版电视剧中凤姐的结局非常惨,据说邓婕拍在雪中被拖着走那一段,拍完后人都差点冻僵了。而在续书中,凤姐从病到死,出现了许多有关鬼怪索命的幻觉,在87版电视剧中,碍于“封建思想残余”的大帽子,这些场景都没有拍出来。若是新版“忠实原著”,是否会在这些场景中加入许多鬼怪?就如今的古装电视剧来说,要做到甚至做“好”这一点实在太容易了,只是担心其效果会让人不忍目睹不堪耳闻,就像新版《聊斋》一样。
第四,关于不得不说的刘姥姥。在我看来,用一个如今时髦的词来说,刘姥姥是“草根阶层”的代表。贾府一顿平常家宴就够他们庄稼人吃一年。一个鸽子蛋一两银子,这个鸽子蛋想必也够他们“庄稼人”做许多事情了。她在贾府颇受欢迎,尽管被黛玉一再取笑她是“母蝗虫”。但她对凤姐、巧姐以德报恩,令人感慨。在87版电视剧中,满头白发的刘姥姥牵着板儿的手从北往南寻找被卖去学艺的巧姐,然后又哭着一路往回走说着“回去!卖房卖地!”为的是去赎出巧姐来,看来令人落泪。而在续书中,刘姥姥比进大观园时更像是一个明清时期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丑角。在巧姐即将被卖,平儿王夫人一干人着急无法的时候,刘姥姥一句话,“你这样一个伶俐姑娘,没听过鼓儿词么,这上头的方法多着呢……”然后用了这个传统的方法把巧姐送出去了。这一定是高鹗从当时那些老套的小说中得来的灵感。而他一句话便使他封建士子的本性暴露无疑,且看:“刘姥姥见凤姐情真,落得叫青儿住几天,又省了家里的嚼吃”。在四十二回中刘姥姥临去时众人送她的那一车子东西,估计就算没让她当上地主,也可以让她达到小康水平了。若还想到什么嚼吃,那么刘姥姥这个家伙,就真的要整治家业好“吃个老母猪不抬头了”。我并不是要为谁或者为某个阶层鼓与呼,但87版电视剧中的处理看来更有人情味,也更可看。不知道黄亚洲又会怎样处理刘姥姥这个人物。
前些天借来一本《珍本禁毁小说大全》,辑录明清时期各种已经散轶的小说目录,其中有《红楼梦补》的作者的一段话,作者名字已经忘了,但那段话还模糊记得。他说他见过曹雪芹的原本,宝、钗成亲本来是奉元妃旨意(见上文),而不是像高鹗那后四十回中的调包计,“更从未有以钗冒黛之说”,“令人见之欲呕”。更有一段议论,大意为:“荣府诸艳,以王夫人为之主。而王夫人首推宝钗为淑女,袭人为良婢。然则宝钗有先奸后娶之讥(即宝、钗成亲是先将新娘悄悄抬过门,等宝玉好些了才圆房),而袭人首导宝玉以淫,实则淑者不淑,良者不良”。看了这些话,我虽然并没有对高鹗这四十回“见之欲呕”,但他的议论却颇中肯綮。其实我觉得这后四十回中,“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这一回写得最好。甚至有红学研究者认为,曹雪芹本人也未必能这样写好黛玉之死。根据《红楼梦补》作者的叙述,曹本里黛玉是因为宝、钗奉旨成婚,宝玉没有办法,而黛玉最终抑抑而终。
《红楼梦》一书包括曹雪芹本人,三百年来,不知道使多少人费尽了脑力心思,如在续书方面,有写黛玉、晴雯复活的,满纸鬼气;也有写宝钗死去转世为人嫁给宝玉作二房的,或者各钗及宝玉的后代们的风流韵事的,更加难以卒读。高鹗的续书在各个方面都比其他的续书要好,所以我们现在看的《红楼梦》才是“高鹗”二字缀在“曹雪芹”后面,而不是别的。但这四十回的硬伤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味照编,那么新版《红楼梦》电视剧要想超越87旧版,那就很难了,更不用说让广大的观众与众多的红学爱好者满意了。除非重拍《红楼梦》纯粹是奔商业利益而去的。但如此兴师动众,如果让广大观众失望,利益又从何而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