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皖浙1号风景道歙县文昌古道文山村图片旅游徽州三文鱼潘立昇 |
分类: 皖浙1号风景道 |
——皖浙1号风景道探寻系列(二十)
↑冬天到了,春天就不远了,徽州的油菜花盛景,无数游人、摄影人心向往之。近年来歙县有一条古道名声大噪,被誉为“徽州最美的花海古道”。一到春天,古道两旁的油菜花海犹如黄金地毯铺天盖地,漫了山岗,淹了古道。

↑“徽州最美的花海古道”——文昌古道,位于皖浙1号线歙县境内,距徽州古城约42公里,以岔口镇文山村为中心,连接歙县岔口、武阳、昌溪三个乡镇。全长6公里,宽1.8米,全由精细的青石板铺设而成,沿路铺设的青石板保存完好,逶迤幽寂,古色古香。

↑文昌古道连接两座海拔600多米的山岭,文山岭和坝岭,中间有一条长2000多米的横路,路途中修建了6座路亭,供山民劳作和走亲访友歇息。文昌古道从前是大洲源百姓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大洲源百姓到旌德挑米,到县城读书,到浙江做生意,走的都是这条古道。

↑春暖花开的季节,古道石平如砥,行走其间,步履轻盈,无攀山之劳累。古道两旁的油菜花花海如潮,夹道香风拂袖来。

↑行至古道高处,视野开阔,远山、村庄、道路、河流尽收眼底。层层金黄的油菜花包围着远近大小不同的村庄,有的在山尖、有的在山腰、有的在山底,村里的房屋,有的是古建的马头墙、有的是土楼,白黄相间,仿若人在画中。

↑从岔口村至文山村的古道约2.5公里,有1736梯石阶。文山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山村,这里几乎没有平地,民宅依山势建在海拔600米左右的半山腰。村中以吴姓、王姓、胡姓为主,诸姓和睦相处,民风淳朴。

↑文山村以前叫横山村,主要是指这里的地理环境,整个村落整整齐齐横在山峦之中,似悬浮在云之上,因当地方言“横”“文”同音,故雅化为文山村。

↑村落在咸丰年间遭遇太平天国活动的侵扰,村中大部分古建筑以及宗族资料毁于一旦。古时文山村是古道枢纽,店铺林立,加之当地盛产好茶,每逢清明前夕,各地茶商行贩纷纷前来坐庄收货,谓之曰“水客”。茶市一直兴旺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故当地人自古至今皆称文山村为“文山店”。

↑文山村商贾云集的盛况一直延续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村民大多为“水客”提供膳食等服务,想象一下,旧时的文村相当于现在农家乐的集聚地了。或是文山村的历史原因,村内很多农户擅长制作各种传统美食,或是与文山村历史上的繁盛有关联的。

↑村内除了品种繁多的风味美食,很多传统手工艺还得以传承。据说文昌古道的修建历经几代人才修成,大部分是文山村一个叫“老佩”的人捐资修建。“老佩”,学名吴六金,1892年生于文山村,家境贫寒,五岁丧父,十五岁经族人介绍到屯溪老街一茶庄当学徒。1929年,自立门户,经营“华胜”茶庄,因经营有方,外销茶叶生意红火。1935年,吴六金稍有积蓄,即开始捐资修路。从最险要处开始,平处铺石板,陡处砌台砎。至1938年,修筑完成文山至岔口、文山至东湖田两条步道,并连接至坝岭岭头。

↑古道中途有一处名为“百步云梯”,百余个阶梯依悬崖砌就,呈弧形绕过山坳。文山村的人说,当年修建此处的石匠曾夸下海口,几十年后,如有一块石板松动,他愿用银元去垫平。近百年了,“百步云梯”依然稳固整齐。

↑走过百步云梯,再前行三五分钟,当地导摄胡宁所站位置,就是古道三岔口:左至武阳乡成富源村,右至昌溪乡坝源村的坝岭脚。立于三岔口,环视蜿蜒穿行于山脊之上的古道,百年前徽商步履匆匆的身影仿佛重现在晨雾氤氲中……
小贴士:
1:杭瑞高速/G56(徽杭高速)歙县金山出口:至歙县岔口(文昌古道入口)30公里,车程约45分钟,途经S324、X012线;至古道中心枢纽(文山村)32公里,车程约50分钟。
2:京台高速/G3(合铜黄高速)徽州区出口:至歙县岔口(文昌古道入口)59公里,车程约1小时25分钟,途经S324、X012线;至古道中心枢纽(文山村)61公里,车程约1小时31分钟。
3:附近食宿:
大洲源文昌古道摄影农家(湖田文山):
18355992801
大洲源文昌古道雾云尖农家乐(文山村):
13695598097
文山驿栈(文山村):
13470905064
大洲源文昌古道农家乐 (岔口村古道口):
13855954041
大洲源摄影之家农家乐(岔口村):
13395595869
大洲源摄影基地协会(周家村):
13295593999
13399599158
前一篇:秘境蜘蛛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