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皖浙1号风景道歙县张曙故居旅游图片徽州三文鱼潘立昇 |
分类: 皖浙1号风景道 |
——皖浙1号风景道探寻系列(十)

↑著名音乐家张曙的故乡——柔川村,是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位于皖浙1号风景道歙县坑口乡境内,距徽州古城约18公里。元初至元年间新安张氏由满田迁至柔川,在柔川聚族而居。柔川因北有大岭如牛形,作村之来龙,故名牛岭下,因方言“牛”和“柔”谐音,后人雅名柔岭下、柔川。

↑村庄沿袭了徽州古村落的布局,村东的“八卦水口”还有保存较好的古树群,百年古樟,红豆杉、罗汉松等古木遮天蔽日,郁郁苍苍。水口以前有座古亭“魁星楼”,楼顶上有一对二郎神君的哮天神犬,边有灵光菩萨,两边对联写着“三眼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

↑柔川自古就是个文风昌盛的徽商故里,才俊星驰。历史主要名人有清顺治年间进士张习孔,官刑部郎中、山东督学,著有《大易辩志》、《贻清堂集》等;其子张潮,康熙初年岁贡,官翰林院孔目,文学家,著有《虞初新志》20卷、《古文尤雅》等;此外还有徽商大贾张永吉、张树滋、张著文、张庆文、张正茂等十八位秀才。

↑一条古河道沿柔川村经湖田、坑口流入新安江,河水源头在与绍村分界的薛岭上,古人称“薛坑”。古河道长约三百米,坑内有成群的石斑鱼在水中游水嬉戏。

↑外人前来柔川村,大都是冲着村内近代著名音乐家张曙的故居(亦政堂)而来,张曙故居建于明末清初,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市十大名人故居”,现由居于村内的张曙亲侄张凤山老人管理。

↑张曙故居占地面积350平方米,房屋布局为三开间、前后两进、双天井、前二楼后三楼的砖木楼房。开门见厅,是名为“亦政堂”的会客厅,厅内楹联写着:“为善读书是安乐法;莳花种竹生妙明心”,迎门两根圆木柱子上悬挂的楹联则是:“仁义忠信乐善不倦;富贵福泽厚吾之生”。

↑张曙,原名张恩袭,生前积极投身革命音乐活动,与冼星海等人组织“全国歌咏协会”,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1938年在日本飞机轰炸中牺牲。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歌曲200余首,现存80余首,其题材大多表现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精神,音调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他的代表作有《保卫国土》、《丈夫去当兵》、《壮丁前线》、《日落西山》、《赶豺狼》、《洪波曲》等。周恩来曾说:“张曙先生和聂耳同为中国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给全民的抗战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功绩是永远永远不可磨灭的。”

↑张凤山老人领我们上了前厅二楼东侧厢房,这是张曙居住的房间。他当年睡过的雕花红漆木床和看书写字用的马鞍桌等旧式家具依然摆放如故,当年他父亲写给他的好多封家信,还陈放在马鞍桌的抽屉里。房间板壁上悬挂着一张1924年7月的《官报》,那是张曙14岁离开故乡随父到浙江衢州求学,终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衢县高等小学毕业的大型喜报。

↑1934年6月,田汉应邀与他一道来到这儿小住数日,这是张曙最后一次故乡之行。在故居阁楼上伫立良久,似有阵阵“日落西山满天霞”那熟悉的旋律在耳畔流淌……

↑古代柔川人大多以经商为主,主要为自盐商之后继起的茶商,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家乡观念浓厚,致富后回乡树牌坊,造水口,建宗祠,兴宅第。如今虽繁华不再,但从村中残留下来的许多古建遗存,仍可一窥当年极尽奢华之富贵。

↑柔川外岭的路上矗立着三座贞洁石坊。三座石坊依次排列,为张大曾、张法孔、张廷经之妻而立。建造年代分别为1771年、1674年、1851年。这些石坊说明了当年柔川张氏财力的庞大,也是当时工匠高超艺术的见证。
小贴士:
1:杭瑞高速/G56(徽杭高速)歙县金山出口:至柔川村13.6公里,车程约33分钟,途经S324线。
2:京台高速/G3(合铜黄高速)徽州区出口:至柔川村36.2公里,车程约1小时5分钟,途经X010、昌歙线。
3:游览线路:皖浙1号风景道--南源口大桥--沿途风景观光--柔川村(泊车)--村头八卦水口(古树群)--摩岩石刻--村内明清建筑群--张曙故居--古沙驼树--徽州三雕遗存--古水道(古泉井)--三座牌坊
4、附近食宿:
坑口户外农家菜馆(薛坑口村):13855933452
后一篇:李白诗中的新安江山水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