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讨 以文带文课型 《月光曲》教学设计
(2012-07-26 10:34: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主题阅读 |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
课型:以文带文
教材分析:
《月光曲》以倒叙开头记叙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描述了《月光曲》的意境美,展示了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文辞优美感人至深。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感受贝多芬《月光曲》的意境
2.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联想的写作方法。
3.感受音乐家贝多芬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了解并感受贝多芬《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
一、 课前猜曲,初识贝多芬。(3分)
课件:月光下的大海,放音乐《致爱丽丝》
1.这么优美的曲子,知道曲名吗?作者是谁?课件:贝多芬及头像
2.简单谈谈你对贝多芬的了解。
3.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乐曲,如《致爱丽丝》《月光曲》。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关于这两个乐曲的传说。我们先来学习《月光曲》。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分)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8分)
(一)默读课文,自学探究(2分)
(二)汇报交流,探究内心(5分)
★预设一
总结:是啊,穷哥哥爱妹妹,盲姑娘又那么体谅哥哥,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也同贝多芬一样被兄妹俩的手足情深深深打动了。适时板书:感动
还有哪些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预设二 课件出示: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指名读。贝多芬是大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听出言外之意,弦外之声,此时又听出什么?生谈感受
总结:是啊,姑娘这样爱音乐、懂音乐,这分明就是我的知音啊,千金易得,知音难觅。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贝多芬莱茵湖畔巧遇知音,又怎能不激动呢?(板书:激动)
过渡:此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此情此景,让贝多芬百感交集,望着身边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四、感受曲境,领悟写法。(12分)
1. 同学们,听——(课件播放音乐,)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段。
2.让我们透过语言文字感受月光曲的美妙旋律。(出示文字)你从这段话的哪些描写感受到月光曲的旋律,请大家用横线划出来。谁来读读画的句子。出示文字,句子变红色,
3.师生减字对比读。
4.读着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几个画面?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概括出来。
(课件出示三个画面)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又是多么广阔自由的天地呀!
5.教师引读。
6. 如果去掉联想的句子,可以吗?
总结:在读文章时,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我们写作时,除了把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生动,还要加上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样文章的内容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五、拓展阅读,升华情感。(13分)
1.接下来,我们走近《新语文主题阅读》中《一个冬天的夜晚》。自由读,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内容。
2.这是一曲非常经典的传世名曲,让我们再次欣赏着美妙的旋律,
1.爱丽丝是个怎样的小女孩?
2.雷德尔老爹的愿望怎样实现的?
3.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总结:这两个美妙的传说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因为他曾经说过:课件出示: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地幸福!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外。(1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