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探求甲骨文中的春节

标签:
转载 |
原来,在3400年前我们的老祖宗们就已经过春节了。不过那时的大年三十不是在农历的腊月三十,而是现在的腊月二十三——“小年”。
这是我在甲骨文中发现的。话要从那一天说起。
这天,我闲逛《新周刊》网络版时,在《从画到写的历史》的帖子中看到了对象形文字的介绍:
“象形文字,是指文字本身与它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繁体的)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繁体的[门]更像)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可是,它的局限也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咱们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
这里所说的象形文字就是甲骨文。只要是中国人应该都知道。甲骨文是中国殷商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象形文字。
但是,“‘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吗?
我觉得不像。于是,我就钻进了书堆里。
《说文解字》云:“月,阙也,太阴之精。象形。”
徐灏注笺曰:“古文、钟鼎文象上下弦之形。日象园形,故月象阙也。小篆相承,取字形茂美耳”。
常玉芝在《殷商历法研究》中说“甲骨文中的‘月’字作半月形,显然是从观察月亮的变化而来的”。
原来如此,“月”字并不是像一弯月亮的形状,而应该是像半个月亮的形状。
紧接着,下一个问题又来了。
我们在甲骨文中能够看到,“月”字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半月形式。有时作“” (以下用‘)’代替),象农历初七、初八的月亮。有时又作“
”(以下用‘(’代替),象农历二十二~四的月亮。。既然,甲骨文中的“月”字写作半月形,是从观察天空中月亮的变化而来。那么,“月”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半月形象与天空中的月亮的变化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1951年,严一萍把殷墟第三次发掘所得到的五块残片拼合起来,成为一版龟腹甲(见图一),上面有六条宾组卜旬辞,其中有八月乙酉日发生月食的记录(《甲骨文合集》·11485)。
我们从天文学的知识中可以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动,月球又绕着地球转动。当月球转到地球背后的时候,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正朝向地球,此刻在地球上看到的就是一轮满月,这一现象叫做“望”,这一天就是“望日”。如果在“望日”,月球与地球、太阳恰好或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照到月球上的太阳光就会被地球遮住,这样就发生了月食。所以,发生月食的时间必定是在朔望月的望日。
这版甲骨卜辞中有“乙酉夕月有食”的记录,这就表明在乙酉日这一天夜间发生了月食。因此,八月乙酉日毫无疑问就是朔望月的望日。可以将这版甲骨卜辞中的干支日与月字形象相互关系列成表一。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月”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是对当时天空中的月亮的上、下弦月形状的摹写。 “)”字象上弦月,所表示的时段为朔望月的上半月。“(”字象下弦月,所表示的时段为朔望月的下半月。
可能有人会问:二月(()癸未日在朔望月的十一日,为什么“月”字象下弦呢?笔者猜想,这是因为卜旬辞,特别是验辞基本上是事后追记的。而事后追记时的“月”字的形象只是追记时所看到的月亮形象,与事发当天的月亮的形象并不一致,这就造成了甲骨刻辞中“月”字形象的误刻。二月(()癸未日的“月”字象下弦,可能就是这样产生的。这就表明,殷商时期还只是处在历法的初创阶段,当时的人们对月亮的认识还不充分,没有完全掌握月球的运动规律。
甲骨文中“月”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是对当时天空中的月亮的上、下弦月形状的摹写。“)”字象上弦月,所表示的时段为朔望月的上半月。“(”字象下弦月,所表示的时段为朔望月的下半月。这样看来,通过对甲骨文中干支日和与之对应的“月”字的形象进行排比,我们不是可以排出当时的历谱,从而弄清当时历法的真象吗?
该出手时就出手,于是我继续探求下去。
宾组甲骨刻辞中有一版牛胛骨卜旬辞(见图二),由五块断骨缀合而成(《甲骨文合集》16676+18933(甲)+16721+16725+16752(乙))。将这版甲骨卜辞中的干支日与月字形象相互关系进行排比后(具体论证略),我们可以列出表二。
从表二中能够看出,这一年的八月一日及其以后的历月月首应该是在朔望月的七日到二十六日之间。
由此可见,殷商时期的每月一日即月首既不象农历那样以朔日为每月初一即月首,也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以新月初现为月首。
著名的“大连坑”总共出土了四版大龟腹甲,其中之一的腹甲上有二十一条宾组卜旬辞(见图三),记月名的有十三条(《甲骨文合集》11546(《甲》2122))。我们将这版甲骨卜辞中的干支日与月字形象相互关系进行排比之后(具体论证略),得到了表格如表三。
由于十二月癸酉日与二月癸酉日相距60天,两个朔望月。十二月癸酉日应该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二月癸酉日无疑为二月的第一天。从表三来看,二月癸酉日在朔望月的二十四~六日,所以,这一年的历月月首很有可能就是朔望月的二十四~六日。
《职贡图》云:“苦葱,爨蛮之别种,其在三孟者,以六月二十四日为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岁首。”
许实《禄劝县志》曰:“六月二十四、五为火把节,亦谓星回节,夷人以次为度岁之日,犹汉人之星回于天而除夕也。”
殷商时期的历月月首和上述文献中记载的“年、岁首、火把节、星回节”同在朔望月的二十四日,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这充分说明,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开始将“年、岁首”定在了朔望月的二十四日。换句话说,现在农历的腊月二十三“小年”,就是殷商时期的大年三十。
图一
表一:《甲骨文合集·11485》
中干支日与月字形象相互关系表
朔望月 |
甲骨历日 |
甲骨历月 |
月字形象 |
二十日 |
癸亥 |
一月 |
( |
十一日 |
癸未 |
二月 |
( |
一日 |
癸卯 |
二月 |
) |
二日 |
癸卯 |
五月 |
) |
十六日 |
乙酉 |
八月 |
) |
图 二
表二:《甲骨文合集·16676+18933(甲)+16721+16725+16752(乙)》
干支日与月字形象相互关系表
相当于朔望月 |
甲骨历日 |
甲骨历月 |
月字形象 |
|
起 |
止 |
|||
四日 |
十四日 |
癸未 |
三月 |
) |
十四日 |
廿四日 |
癸巳 |
三月 |
) |
十五日 |
廿五日 |
癸亥 |
四月 |
( |
五日 |
十五日 |
癸未 |
五月 |
) |
十五日 |
廿五日 |
癸巳 |
五月 |
) |
六日 |
十六日 |
癸丑 |
六月 |
) |
十六日 |
廿六日 |
癸巳 |
八月 |
( |
廿六日 |
七日 |
癸卯 |
八月 |
) |
七日 |
十七日 |
癸丑 |
八月 |
( |
廿七日 |
七日 |
癸酉 |
九月 |
( |
七日 |
十七日 |
癸未 |
九月 |
( |
十七日 |
廿七日 |
癸巳 |
十月 |
( |
廿七日 |
八日 |
癸卯 |
十月 |
( |
八日 |
十八日 |
癸丑 |
十月 |
( |
廿八日 |
八日 |
癸酉 |
十一月 |
) |
图 三
表三:《甲骨文合集·11485》
干支日与月字形象相互关系表
相当于朔望月 |
甲骨历日 |
甲骨历月 |
月字形象 |
|
起 |
止 |
|||
廿二日 |
廿四日 |
癸酉 |
十月 |
) |
十三日 |
十五 |
癸巳 |
十一月 |
) |
廿三日 |
廿五日 |
癸卯 |
十一月 |
( |
三日 |
五日 |
癸丑 |
十二月 |
) |
廿三日 |
廿五日 |
癸酉 |
十二月 |
) |
十四日 |
十六日 |
癸巳 |
十三月 |
) |
廿四日 |
廿六日 |
癸酉 |
二月 |
) |
五日 |
七日 |
癸未 |
二月 |
) |
廿五日 |
廿七日 |
癸酉 |
四月 |
( |
十六日 |
十八日 |
癸巳 |
四月 |
) |
廿六日 |
廿八日 |
癸卯 |
五月 |
) |
六日 |
八日 |
癸丑 |
五月 |
) |
十六日 |
十八日 |
癸亥 |
五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