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读《卜辞通纂》札记

(2012-07-30 16:15:20)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读《卜辞通纂》札记作者:知北游

读《卜辞通纂》札记

王 

郭老的《卜辞通纂》[1]是学习甲骨文的入门书,内容系统而浅显,解释简洁而分明,颇便于初学者。笔者就是通过该书入门的。在通读学习本书的同时,对于某些字的释读有点滴想法,记录下来多篇,这里撮录七篇整理出来,请方家指教。

文中所说的第几片,就是《卜辞通纂》中的片数。

一、释更

第12片:壬子卜,白更其启。七月。

“更”字写作“http://s9/bmiddle/57c4f8f1g77dbbeb97ca8&690”,或干脆写做“白丙” ,认为字不识。今按:此字是更替之“更”的初文,象上下二丙更替之形,丙亦声。《石鼓文》中“黄白其http://s6/bmiddle/57c4f8f1g77ef5b7021c5&690”字从此作,作为一种鱼名。《释文》引郑氏云:“即鯾字”,其实应该是“鲠”,与下句的“鲌”(原字右从帛)铎阳对转为韵。这里的“鲠”应该是“魧”之假借,《广雅·释鱼》:“魧,魠也”,《说文》:“魠,哆口鱼也。”一名黄颊。因为这种鱼黄颊白身,故曰“黄白”。后来的从攴丙声的“更”字殆是后起。白更即伯更,是武丁时期的人名,殷墟出土的一块人头骨上刻有“白更”二字,疑即此人之头骨。

二、释贡

第29片:庚子卜,宾贞:勿登人三千乎伐http://s11/bmiddle/57c4f8f1g77dbc28adfaa&690方,弗受有又(佑)。

http://s11/bmiddle/57c4f8f1g77dbc28adfaa&690”字象“工”字放在器皿中之形,此字从工声。这个字解释很多,然皆不确,所以一些书中都直接依形隶定为“[转载]读《卜辞通纂》札记”。其实这个字是象“工”(即《说文》“[转载]读《卜辞通纂》札记”字的初文,从匚赣声,小杯也,字或从木贡声)放在器皿中贡献之形,就是“贡”之本字,只是后来下面的“口”演化成了“贝”。因为卜辞中专用为方国名,才又借了“工”为贡献之“贡”。古贡与赣通用,如子贡又作子赣。郭老于此片下解释说:“贡方乃殷西北之敌国,盖玁狁之一族。”此说确凿无可易,仅从字音而言,“赣”古音与“玁”同在谈部,而且是见晓旁纽双声,读音是很近的,所以贡方也就是玁方,也就是周代说的玁狁。从卜辞来看,贡方是商人最头疼的敌人,来侵伐殷商的次数最多,危害最烈,大商征伐它的次数也最多,与后来的周之于玁狁的情况无异。

三、释馈

第60片:辛酉卜,贞:王宾康爽妣辛,http://s16/bmiddle/57c4f8f1g77dbc7a421bf&690,亡尤。

郭老云:“http://s16/bmiddle/57c4f8f1g77dbc7a421bf&690,祭名,习见,字不识。”按:此字或作“[转载]读《卜辞通纂》札记”,是卜辞中一个重要的祭名。这个字目前学界都采用于省吾先生的释法,认为是《说文》中的“[转载]读《卜辞通纂》札记”字,于先生认为这个字上面所从的是“甾”[2]。“甾”甲骨文作“[转载]读《卜辞通纂》札记”,而这个字上面所从的是“[转载]读《卜辞通纂》札记”,下面多了一部分,和甾判然有别,于先生的说法迂曲而不确。其实这个字上面所从的是“臾”字,也就是后来的“蒉”字,《说文》:“草器也。臾,古文蒉,象形。《论语》曰:‘有荷臾而过孔氏之门’。”《六书通·去声上·第七》引古文作“ ”,即此字上半的演变,就是一种草编的提篮,下面一个圈足,甲骨文就是蒉之象形,下面的横笔就是代表蒉的圈足。因为它是草编的,所以有时干脆用“屮”代替了。这整个字当是从食省臾(蒉)声,就是后来常见的“馈”字。《说文》:“馈,饷也。”《仪礼·特牲馈食礼》:“特牲馈食之礼”,注:“祭祀自孰始曰馈食,馈食者,食道也。”实际上就是用熟食以祭,馈是殷商时期重要的祭祀方式,为“五祭”(翌、祭、馈、劦、彡)之一,故《苍颉篇》说:“馈,祭名也”,就是这个意思。

四、释狗

第140片:贞:http://s15/bmiddle/57c4f8f1g77dbcfdbf6ae&690甲不它王。

http://s15/bmiddle/57c4f8f1g77dbcfdbf6ae&690”字,郭老云:“乃狗之象形文,亦即小篆[转载]读《卜辞通纂》札记字,又讹变为从艸句声之苟,其实一字也。”对于这个字,郭老后来又写了《申论[转载]读《卜辞通纂》札记甲》一文,特别指出“要之,‘http://s15/bmiddle/57c4f8f1g77dbcfdbf6ae&690’字确是狗之初文,象贴耳人立之形,此乃狗之惯态。其或作‘[转载]读《卜辞通纂》札记’若‘[转载]读《卜辞通纂》札记’者,以狗乃家畜,有肩帔或颈索以系之。”[3]并且在其他许多文章中都做过论述[4],此字依形隶定当作“http://s1/bmiddle/57c4f8f1t77e67227a0e0&690”,应该是狗之初文无疑,字或写作“[转载]读《卜辞通纂》札记”,象狗带有颈索和肩帔之形,这种情况至今亦然。但是目前学界都从孙诒让释为羌,认为是羌人,卜辞中用之为牺牲,都被当作是人牲,其实这绝对是误解。卜辞中经常言“乎多狗协田”,就是使用很多狗帮助田猎。

现在多言狗、犬无别,而卜辞中有犬字,与狗字判然有别,但是狗字象形文为什么作这种形状呢?笔者曾经询问过一位善于养狗的老人,他本来的职业就是养狗卖给猎户和大户人家狩猎或看家护院,是祖传的技术。他说:“都说犬就是狗,狗就是犬,可是在我们这一行里是有区别的,主要看它的耳朵:尖耳上竖的是犬,大耳下垂的就是狗。”虽然笔者不知道这位老人的根据是什么,但是肯定民间自古就有这种说法,现在我们看看甲骨文中的犬,都是尖耳上竖的样子,而这个狗字,都是作蹲倨而两大耳下垂之形,与老人所说的十分符合。所以这个字可以肯定就是狗而不是羌。卜辞中有“氐刍”的记载:

丁未卜,贞:令戉、光又获http://s1/bmiddle/57c4f8f1t77e67227a0e0&690(狗)刍五十。《合集》22043

臿来氐(致)http://s1/bmiddle/57c4f8f1t77e67227a0e0&690(狗)刍。《合集》39496反

现在一般认为这是由被俘的羌人充任“刍”这种工作,刍是饲养牲畜的人[5]。其实,这个“http://s1/bmiddle/57c4f8f1t77e67227a0e0&690刍”应该和牛刍、马刍一样,是指狗的刍料,也就是狗的饲料,它大约是用某种包、袋来包装的,并以此为单位,“获狗刍五十”就是获得了五十包(或袋)的狗饲料。商王酷爱田猎,养狗甚多,所以狗饲料的用量也必定很大,需要臣子去采集或由各个方国或封地的头领进贡,故卜辞中多有“氐http://s1/bmiddle/57c4f8f1t77e67227a0e0&690刍”的记录。

现在学界仍然把这个字释为“羌”,认为是羌人,还有人据此研究羌族史,可实际上卜辞中无“羌”字,那个被说为“羌方”的敌国其实应该是“http://s1/bmiddle/57c4f8f1t77e67227a0e0&690方”,也就是狗方。狗方是个很古老的方国,就是《山海经》里的狗封国,也叫犬封国、犬戎国,乃是犬戎的部族。《伊尹四方令》中有“正西昆仑狗国”,也应该就是指这个http://s1/bmiddle/57c4f8f1t77e67227a0e0&690(狗)方

五、释埾

学界不采信郭老的对“http://s1/bmiddle/57c4f8f1t77e67227a0e0&690(狗)”的解释,主要原因就是卜辞中有这样的记录:

贞:王令多苟(狗)http://s9/bmiddle/57c4f8f1g77dc19871cf8&690田。《粹》1222

http://s9/bmiddle/57c4f8f1g77dc19871cf8&690”字又作“[转载]读《卜辞通纂》札记”或“http://s7/bmiddle/57c4f8f1g77dbd7250586&690”,后者乃是繁构,从“用”,以形隶定为“[转载]读《卜辞通纂》札记”。于省吾认为就是“垦”的古文,并认为该条卜辞“是王令多羌充当农垦的奴隶”,现在学界基本上接受这个说法。其实,这个解释根本靠不住,特别是他对下面这两条卜辞的解释:

1、丁卯卜,在去贞:臿告曰:‘兕来羞。’叀今日http://s7/bmiddle/57c4f8f1g77dbd7250586&690,亡灾,禽(擒)。《前》2.11.1

2、戊午卜,在潢贞:王其http://s7/bmiddle/57c4f8f1g77dbd7250586&690大兕,叀犸眔騽,亡灾,禽(擒)。《缀合编》238

在这里于先生把“http://s7/bmiddle/57c4f8f1g77dbd7250586&690”又解释为“掘窟穴以陷之”[6],前后矛盾,不可信。其实郭老在本书第726片下的解释中就指出:“http://s7/bmiddle/57c4f8f1g77dbd7250586&690字从臼、用、土,字不识,然义则可知。此云‘http://s7/bmiddle/57c4f8f1g77dbd7250586&690于先侯’,又‘田于先侯’,又‘http://s7/bmiddle/57c4f8f1g77dbd7250586&690田于□’,其为田猎字自明,盖蒐、苗、獮、狩之类。”郭老此说至确。

首先说这个字,简体是从臼从土,象双手聚土之形,就是“埾”之初文,《说文》:“埾,积土也。从土,聚省声。”甲骨文中的繁体加一“用”字,不是象于省吾先生说的“用桶移土”,而是缀加的声符,“埾”古音在侯部,“用”古音在东部,侯东对转音近。就像“凤”字,本来就是凤鸟的象形,后来又缀加了个“凡”作声符。

在卜辞中,“埾”用为田猎字,“埾田”就是聚田,也就是动用很多人围猎,实际上就是后来的“蒐”,从音韵的角度来说,埾和蒐都是齿音,侯幽旁转叠韵,后来的蒐就是卜辞中的“埾”的音转。从字意上说,《尔雅·释诂》:“蒐,聚也。”郭注:“蒐者,以其聚人众也。” 因此蒐猎就是卜辞中的“埾田”可无疑义。“王令多苟(狗)埾田”,就是王命令许多狗参加围猎;“王其埾大兕”就是围猎大兕,因为大兕是比较大型的野生动物,人少了对付不了,才要动用多人围猎,而且是驾乘着两种马去追逐。

所以,卜辞中的“埾”用的不是它的本义,而是假借为“聚”,就是“蒐”,故卜辞的“埾田”根本与农业无关,而是后来所说的蒐猎,业就是围猎,是一种很大的田猎活动而已。既然是狩猎活动,使用狗是理所当然的。

六、释蟌

第153片:贞:http://s9/bmiddle/57c4f8f1g77dbdce43258&690率氐罘、刍。

http://s9/bmiddle/57c4f8f1g77dbdce43258&690”字不识,是商王武丁时期的重要大臣,卜辞中多见他的事迹,他被武丁任命为小藉臣,卜辞曰:

“己亥卜,贞:令http://s9/bmiddle/57c4f8f1g77dbdce43258&690小藉臣。”《合集》5603

这个人名用字,多依形隶定为吴、昊、圥等等,均非。学者或认为“象壁虎一类的爬虫。”[7],这个说法也不确切,这个字是个象形字,是一种动物,带有歧尾,而壁虎、蜥蜴无歧尾者。

笔者初对这个字也百思不解,最近蒙学友陶金先生提示,这个象形文实际上就是司母戊鼎耳侧面上那种被称为“鱼形纹”的那种文饰的简略,鼎耳上的所谓鱼形纹根本不是鱼,因为它大头细颈,有四翼,非是鱼类。而且这个象形纹也见于金文中的冄氏族徽,《金文编·附录上》附录的第224号文字就是这个文饰,共有12个,基本上都是冄氏之器,如冄父丁卣、冄父丁觶、冄父丁鬲、冄鼎等等,其中前8个还有两爪[8]。陶金先生认为是蜻蜓的象形,笔者认为这个看法十分正确。

甲骨文中的这个字确为蜻蜓的象形,蜻蜓大头细颈,有四翼,有四爪,而且是歧尾,卜辞里的这个人名用字就蜻蜓,但是一个字不可能读为“蜻蜓”二字。窃以为此字就是“蟌”之初文,蟌就是蜻蜓,《淮南子·说林训》:“水虿为蟌”,高注:“水虿化为蟌,蟌,蜻蜓也。”蜻蜓又名虰蛵、蝍蛉、蜻蛉等,实际上都是“蟌”之缓音。所以这个人名用字当释为“蟌”。

七、释璞周

第535片:□□卜,允贞:令旃从仓侯http://s12/bmiddle/57c4f8f1g77dbe01a555b&690周。

第536片:贞叀熹令从http://s12/bmiddle/57c4f8f1g77dbe01a555b&690周。

其中周字前的那个古文,郭老释“寇”,云:“象毁人宗庙,迁其重器之意,字形虽奇异,必为古寇字无疑。”后来又将此字释为“聘”[9]。现在学界都从唐兰先生释为“璞”,读为“http://s15/bmiddle/57c4f8f1g77dbe34d4dae&690[10],征伐之意,认为“璞周”就是伐周,实际上这个解释不正确。赵诚说:“有人释为璞,也有人释为凿,但都不能令人信服。”[11] 这个字在卜辞中只和“周”字连文,再没有其他用处了,如果是征伐之字,则不当仅用于周人,而且许多带有这两个字的卜辞后面带有“古王事”的话,如:

1、癸未□令□侯http://s12/bmiddle/57c4f8f1g77dbe01a555b&690周,古王事。《前》4.32.1

2、贞:令多子及犬侯http://s12/bmiddle/57c4f8f1g77dbe01a555b&690周,古王事。《前》5.7.7

“古王事”就是替王办事的意思,似乎没有征伐之意。

笔者认为,“http://s12/bmiddle/57c4f8f1g77dbe01a555b&690周”实际上就是一个成词,是指一种活动,不可分开去说。首先说“http://s12/bmiddle/57c4f8f1g77dbe01a555b&690”,这个字的外框象山下的洞穴,就是“岫”之初文,《说文》:“岫,山穴也。”里面是象手持辛(一种挖掘工具,即凿子)开凿出玉石放在甾(一种筐)中之形,这个字的含义就是入山开采玉石,就是古代所说的取玉,《穆天子传》:“天子于是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太平御览》卷八〇五引《鬼谷子》:“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山海经·西山经》:“黄帝乃取密山之玉荣投之钟山之阳。”笔者认为这个字释为“璞”还是比较贴合字的本义的,它的本义是到山间洞穴中开凿玉石的原料,故后来玉石原料叫做“璞”。不徒玉石,古代凡金属之类的矿石没冶炼铸造成器者都叫做“樸”,也叫作“矿”。

至于“周”字,郭老认为“是古初的琱字,《函皇父簋》周妘一件作琱妘,便是明证。”[12]其说至确。《说文》:“琱,治玉也。”

因此,卜辞中的“璞周”就是“璞琱”,璞是进山开采出玉的原料,琱是将其雕琢为成器也。殷周时代,王室贵族用玉甚多,无论祭祀、丧葬、车服、衣饰都要用玉,需求量甚大,仅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器就有750多件,可见其用量之大,故而需要发动臣属去采集玉石并雕琢成所需器物,以供王室使用,这种工作就是为王办事,故曰“古王事”也。所以“璞琱”这两个字在卜辞里用的都是本义,就是一种取玉的活动,对于商王来说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和讨伐周人没有关系。

 

…………………………………………………………

注释:

[1]《郭沫若全集》考古编2《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2年9月

[2]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 P21-22 中华书局1979年6月(下简称《释林》)

[3]见《郭沫若全集》考古编1《甲骨文字研究》 P356-357 科学出版社1982年9月

[4]郭老在许多地方都论述了那个被学界释为“羌”的字应该是“苟”(原字不从口),即“狗”之初文,见《卜辞通纂》第282-283页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2 科学出版社1983年6月;《申论苟甲》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1 第349-359页 科学出版社1983年6月;《金文樷考·汤盘孔鼎之扬搉》 第84页;《金文樷考·驫苟钟铭考释》第353页和第407页,人民出版社1954年6月,等。

[5]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 P55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

[6]《释林》P232-242

[7]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 P173 中华书局1988年9月(下简称《词典》)

[8]详参容庚《金文编》 P1085-1086 中华书局1985年10月

[9]《郭沫若全集》历史编2《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P12 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10]唐兰《殷墟文字记》北京大学印本。转引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 P389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

[11]赵诚《词典》 P330

[12]《郭沫若全集》历史编2《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 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P22

【原刊于《郭沫若学刊》2006年第3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