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芦山峁遗址想到的

(2022-05-07 09:18:44)
标签:

文化

历史

分类: 历史博文

从芦山峁遗址想到的

 

在陕北,大年初一有登高“撂病”的习俗,中午吃完饭开车带着老人和孩子来到新区后山登高望远,祈求一年的健康和顺,山上人头攒动,看来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还不少,立春后的暖日,阳光和煦、天蓝气清、微风徐徐,让人陶醉其中,不时能听到不知名的鸟儿发出清脆的鸣叫声,让我猛的意识到春天又重回人间了。

陪着孩子玩耍了一会,无意间看了一下导航后发现从这里步行去芦山峁遗址只有40分钟路程,冲动的心情油然而生,听说芦山峁遗址已经很长时间了,一直无缘瞻仰,“择日不如撞日,今天就是个好日子”心里这样盘算着,考虑到路长土重,在安抚好妻子和孩子后,我义无反顾的奔赴芦山峁,一路上静谧的山林让人说不出的舒服和惬意,偶尔还有一两只蝴蝶在我身旁飞过。一个哲人曾说过,人的幸福取决于闲适、少欲和亲近大自然,因为人类在森林中进化了几百万年,而建立城镇定居生活只有几千年历史,人们早已适应了山林中的生活,田园生活会让人们的幸福感倍增,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这样一种意境。

因为第一次来,所以走岔了路,经过一番周折,气喘吁吁的我终于看到了芦山峁遗址的石碑,从中了解到芦山峁遗址分布在附近的大营盘梁等几个峁梁上,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超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属龙山文化早期,距今4000至4500年。当我爬上芦山峁山顶,映入眼帘的是几个巨大的夯土坑,这是原来房屋的地基和轮廓,我站在旁边静静看着这些史前遗址,触摸着来自远古的泥土,联想着古人在这里生活的情形,意识微微有些恍惚,仿佛也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辛勤的女人正在用麻线纺布,早出的男人正扛着猎物满载而归,活泼的孩子正在嬉戏追逐,年老的嬷嬷围坐在火塘前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

有幸在这里碰到了延安文物研究所的张所长,经过她热情的讲解,我对芦山峁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更深了一层,芦山峁遗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芦山峁村,1981年初芦山峁村民陆续向当时的延安群众艺术馆送交了28件龙山时代玉器,芦山峁遗址由此受到学界关注。他属于龙山文化早期形态,与甘泉史家湾、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年代相当,通俗来说就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挖掘出的陶器以单耳罐、圜底瓮等黑陶器类为主,在夯土中,还多次发现玉器奠基的现象,古人以为房屋住所都是神灵赐予的,只有用贵重的物品祭奠,才能保证部族的平安,其中有一把53厘米长的七孔玉刀,领先河南二里头夏代七孔玉刀约500年,它可能是象征力量与王权的礼器。遗址还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筒瓦和板瓦,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瓦当,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芦山峁遗址是我国最早的宫殿或宗庙雏形,他的发现也把延安城的建城史提前了2000余年。

从芦山峁遗址回到家后,我的思绪久久徘徊在远古先民的年代,在网上查看了很多关于仰韶、龙山文化的介绍,我惊奇的发现,芦山峁遗址的年代和“人文初祖”黄帝的年代是有重合的,据史载,黄帝出于少典,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而以姬为姓。经过史学家和考古界考证,姬水是陕西武功县的漆水河。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张岂之先生在《黄帝与陕北黄土高原》一文中指出:“黄帝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族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原”。再结合黄帝葬于黄陵桥山之巅、沮水之滨和陕西尤其是陕北出土的远多于中原地区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以及附近天水、庆阳、河套、山西、关中等地区出土的大量史前遗址,我们不难推断,黄帝部族应该活动于西至天水、北至河套、东至山西、南至关中的广袤地区,他们过着半游牧半农耕的生活,逐水草而居,可能也在一些定居点进行耕种和生活,而芦山峁、神木石峁等遗址可能就是他们的定居点,这些定居点已经具备早期城市的雏形。从芦山峁遗址出土的大量玉器和陕北不出产玉石的情况,我们可以推断出,古人的交往和物物交换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可能远远大于我们想象的范围。

从芦山峁文化往前追溯我们可以想到盘古、女娲和三皇,往后延伸我们可以想到五帝和夏商周。芦山峁遗址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节点作用。中华文明从神话到史诗,从蒙昧到文明的历程,也是从西北内陆向中原腹地挺进发展的过程,期间经历了多少艰辛和曲折是可想而知的,在这个过程中,黄帝部族降炎帝、战蚩尤,最终融合成伟大的华夏族,他们的子孙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炎黄子孙。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先哲,有创立八卦的伏羲、有遍尝百草的神农、有发明文字的仓颉、有孝行感天下的虞舜、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太多太多的名字需要我们铭记,他们的思想在西周得到发扬光大,在文王、周公的推动下形成了中华礼乐文化,而老子、孔子等思想家正是继承这些文化遗产,创立了道家、儒家文化,中华文明就是这样从小到大、从朴素到璀璨,最终成燎原之势,中华文明也是依靠这些伟大的思想而一脉相承,在其他世界文明都凋敝的今天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芦山峁遗址虽小,但我们可以从中窥探中华文明的起始和端倪,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强大与否,取决于其内涵的说服力、形式的吸引力、历史的影响力和未来的延续力。希望这个全国十大重大考古发现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了解古圣先贤,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让我们在先哲智慧的带领下,勇往直前、所向披靡、再创辉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0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