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及理论依据
“十大思维”的体系并非只单一地建立在某一家理论之上,“十大思维”教学体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和融合目前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及认知科学等相关领域最接近“真理”的观点和内容,如:多元智能理论、左右脑分工理论、由脑科学认知科学出发的教育观点等;从本质来讲,“十大思维”是以多元的视角多元的内容来完成并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学习和成长。
在“十大思维”体系下,它对目前各界都在讨论的“智能、能力、智力”定义如下:
智(能)力,相对时空条件下,问题解决能力的人为量化评判(分)。
因此,从定义来看,“十大思维”并不以主观的或者坚定地以某一派理论为基础展开对人的培养,它始终以开放、广博、客观、进步地思想来达成教育的使命。
十大思维的体系框架(国家版权局:2011-L-047168)
十大思维分为三部分十个模块:
第一部分为学习能力的核心基础,
包括“类比发现观察力、耐心细致专注力、视觉听觉注意力”
第二部分侧重于右脑功能区的相关思维训练,
包括“想像创意创新力、形象逻辑记忆力、空间色彩感知力”
第三部分侧重于左脑功能区的相关思维训练,
包括“数学逻辑运算力、规律推理分析力、语言理解表达力”
“生活百科学习力”为单独模块,以生活常识、百科知识、情商德育、学习方法及学习力为主要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十大思维以其内在固有的模块顺序和学生个性化的思维递进来进行教学设计,是一项集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循序渐进同步提升的训练课程。
十大思维现状
十大思维课程目前只面向5-12岁儿童,旨在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截止目前,在2010—2016年度,经十大思维系统培训的学生全部顺利进入育民小学超常儿童实验班、奋斗小学、展览路一小、北大附小、七一小学、翠微小学、中关村三小、五路通、史家小学、德外二小、育翔小学、育才超常班、实验二小、北长街小学、长安小学、宏庙小学等北京知名优质小学。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十大思维将始终秉持“科学培养、全面培优”的原则,显著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思维力、学习力和其综合素质,为将来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理论引鉴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
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Roger
Wolcott Sperry,1913.8.20—1994.4.17)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因此荣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常人的大脑有两个半球,由胼胝体连接沟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正常的情况下,大脑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工作的,来自外界的信息,经胼胝体传递,左、右两个半球的信息可在瞬间进行交流(每秒10亿位元),人的每种活动都是两半球信息交换和综合的结果。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有分工,左半球感受并控制右边的身体,右半球感受并控制左边的身体。
脑科学,狭义的讲就是神经科学,是为了了解神经系统内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细胞间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中枢功能控制系统内的整合作用而进行的研究。(美国神经科学学会)广义的定义是研究脑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还包括认知神经科学等。
认知科学是20世纪世界科学标志性的新兴研究门类,它作为探究人脑或心智工作机制的前沿性尖端学科,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一般认为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最初散见40年代到50年代中的一些各自分离的特殊学科之中,60年代以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认知科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然而却为揭示人脑的工作机制这一最大的宇宙之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http://s16/small/002Z6Xkbzy6UkmEt7jxaf&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