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门楼早已坍塌了,可是它给我的印象很深。在我的记忆里,红门楼是村尾一个红砖垒就的破旧的小门楼。门楼离大王庙不远,外面有一个芒果园,园里有几株高大的芒果树,树身有三、四层楼高,树顶上有八哥的巢,还有一种土名叫“卡石”的巨鸟。远一点是狮山脚的沙岗,非常荒僻。那时候,衣食艰难,建房取沙的人极少,沙岗就成了垃圾岗。除了垃圾,偶尔还有死人的遗骸。有的穷苦村民死了没钱收殓,一张破草蓆卷起就抛到沙岗了事。所以解放前的红门楼是非常阴森的,大树蔽天,整个沙岗阴风阵阵,加上长空偶尔几声凄厉的鸟叫,令人毛骨悚然。晚上,也许是死人骨头产生的磷火吧,胆小的以为是鬼影幢幢。所以,小时候的红门楼就是传说中经常闹鬼的地方,小孩子晚上绝对不敢去。
果园除了芒果树,还有几株高大的仁念树。我们读的小学设在彭氏大宗祠,也近村尾。下课后,在大个子同学的引领下,偶尔会去逛红门楼的芒果园,有时会捡到跌下的黄熟的芒果,吃起来有点酸,但香味很浓郁。更多时候是领我们去找仁念树树身表皮内一种似是结痂的东西,吃起来很甜香,比落地芒果可口得多。
门楼倾頺后,益发显得荒凉。解放前夕,由于村穷民困,也无力重建。
改革开放之后,村前村后都建了崭新的门楼。比之村口门楼的伟岸,村尾的门楼更显得秀气,门楼的对联是:革故鼎新,村民歌盛世;移风易俗。仁里乐安居。门楼附近,还建了一个别致的凉亭,供村民休憩,门楼的对联是现今圣狮村民幸福生活的写照。
芒果园早已砍掉所有大树,不要说在圣狮,就是在沙溪,也很难见到八哥和“卡石”了。
离门楼不远的小道已拓宽成公路,在狮滘河村尾段又建了一道圣狮大桥。过了大桥,公路可接通坦背和沙朗,与中省公路对接,加上村口的公路,家乡的水陆交通更方便了。
沙岗是过去大海冲积的遗物,早就不准丢放垃圾。开放改革后建屋取沙的村民越来越多,原先取沙是免费的,慢慢就有了限制,后来因为要保持水土,就明令禁止了。沙岗先是变成菜地,通了路桥之后,建设飞跃发展,原来的红门楼内外,崭新的民居、商铺、成排的高楼,鳞次栉比。在旧沙岗的另一侧,还建了崭新的圣狮小学。学校场室齐备,还有宏伟的会堂,这是当今家乡小孩的福气。这个会堂除了是学生开会的场所,每年年底全村大型的敬老晚会都会利用周末借用作会场。
旧社会人可能变成鬼,新社会鬼也可以变成人。现今,红门楼已经由鬼地变成旺地。我也曾有幸应邀回乡参加过一次一年一度的圣狮敬老会,看着高大、俊美的门楼,宽敞、美丽的校舍,而这个地方过去是使人闻之色变,现在是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祖国的花朵在此尽情绽放,真的令人感慨万千!人们劳动之余乐于在门楼附近徜徉,入门楼可以到洪圣殿发思古之幽情,出门楼可以欣赏虹桥飞架南北,逛闻名中山的圣狮三鸟市场、美食街、狮山古迹…。红门楼,这个曾经的圣狮阴暗角落,已经变成人间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