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羁绊》心得体会
好的母亲能在宽严之间维持适当的平衡。生活在中间地带的女孩,会发现她的才华、激情不断成长,她的情感得到认可,受到尊敬。
——摘自《母爱的羁绊》
最喜欢书中的这句话。自从接触了新教育,我就借由孩子不断地照见自己,感谢孩子的陪伴让我一路成长!这七年走来,经历了“左”“右”的“极端”路线,如今我正在寻找一条平衡的路。
关于教育,最早我接触的是所谓的“早教革命”,参加早教班、使用杜曼闪卡、蒙氏教育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感觉是广告做的更好;后来接触了华德福教育,被它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全然接纳孩子等理论所打动,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我也在不断思考,到底应该怎么教育孩子?自从接触新教育后,我才真正明白孩子根本不需要“教育”,真正需要教育的是作为父母的我们。
就我个人而言,华德福教育理论与新教育理论有很多相通之处,只是我之前接触到的华德福理论,自己没有深刻理解其中的涵义或是对其中所提到的概念理解错误,比如说接纳孩子这点,什么才是真正的接纳?之前面对孩子的哭闹,我总是说“不许哭”,甚至有时还会说一些带“威胁”的话,就这一点,我就没有做到真正接纳孩子,因为我没有接纳“孩子会犯错,犯错是正常的表现”,也没有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判断孩子的对错,当我面对孩子哭闹的时候,关注的不是孩子哭的感受、原因,更多的是自己此刻的感受。
也许对于理论性的概念我们很容易就明白了,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又会不经意回到过往的模式中,在这本书中,列举了很多母亲“自恋”的形态,我觉得用“自我”这个词更通俗,书中展现出的母亲特点大多是忽略孩子的需要,或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或是只在意自己的形象、感受而忽略了孩子,或是通过各种举动吸引他人注意。在这其中,或多或少我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尤其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这一点,这其中也有受到了自己母亲的行为影响。因此在这条自我觉知、自我成长的道路上,面对母亲的旧有行为模式,要觉知和接纳,让她成为反观自己的一面镜子,从而逐渐突破和成长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