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上海-精细精确简洁-超时代大女主
(2025-04-23 15:02:59)
年轻时看亦舒或许有害,40岁了看,大彻大悟似的。真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小囡,不肯掉一点身价,也不是踏实本分的主,却也实实在在拎得清自己的账目,可拿可要的也绝不会为清高放弃物质。真是一个矛盾体!又要遗世而独立,又要食嗟来食。
亦舒小说里的人真的头脑也太灵活了,那些转了两三个弯的应答的话我是怎么也想不出来的。上海小囡应该没觉得怎么样。还是一方水土一方人。读了真觉得妙,很爽快很飒。不过爽完就忘了。想接着爽就接着读,什么也不要学的纯粹去享受,这不是大麻是什么?
我一向觉得上海人自来在上海这种严苛的社会环境下生活,每个人都自然而然锻炼出一种精细的本事。以前的某个大领导说过,上海人战略不行,但却是非常好的执行者。所以CEO请上海人做一般是不会错。亦舒虽然在香港接受教育,可是骨子里却是地道的上海人。所以,她能敏感地感受事物那些微小的变化,也能细入发丝又异常精准地刻画那些感情上的小动作,巧妙戳穿别人的小伎俩。这就是上海人有趣和有天赋的地方。上海人应该也颇以自己有小聪明或者说小精明的头脑而自豪,用技巧取胜而不是墩墩用蛮力,会赢得掌声。亦舒文中形形色色小聪明此消彼长,的确有意思。
所以,亦舒写短篇,简洁明快,一针见血,让人叫好。因为对于一个事情的局部,雕琢得越精细,读者就越能品出味道来,因为很多是别人没想到的。长篇需要宏观架构的,恐怕不是亦舒擅长的。但人家就只做小女人,写写小女人的事情,也是雕出一只烈焰凤凰来。不托大,不装大尾巴狼,很适合女人的调调。男人估计都看不来亦舒。
除了精致的小聪明,亦舒的思想亦是领先她那个时代太多,就算现在都2025年了,我看那些小说并没有觉得是陈词滥调的旧时代腔调。亦舒是很能超越时代的,这样勇敢的女性并不多。大麻吸引人的除了迷醉,怕还有刺激。就像我很讨厌吃辣,但间或总需要吃辣。没有那种刺激,反倒味同嚼蜡。亦舒的女主或者女主的朋友似乎总有某种清醒的觉悟,领先于当时的固有思维模式。有些应该是为了纯粹增加小说的阅读感设置的跌宕起伏,但是部分确实是令人感悟,原来是要这么想的呀!
我目前看了两篇,《我的前半生》和《独身女人》,基本上都是一气看完。《独身女人》我觉得更好,最后结婚了突然又单身了,真像坐过山车。好个亦舒存心不让人结成。被求婚者掴耳光也很震撼。《我的前半生》就只有突然被离婚震了一下,之后就平平。看来亦舒要多看几遍,才能领会里头的精髓。第一遍纯粹是爽,就顾不得学习。
还有,我比较赞叹,亦舒的小说就是小说,没有太多废话的说教,感想也是几句,很少大段惆怅。文笔也确实好。她靠写作吃饭看来是自己这一生就这样认定的。人家也没想伟大。上海人也许觉得伟大不值钱。不过,她这辈子生活的不错,据说现在也还一直笔耕不辍,我就很想知道她老了是不是跟她年轻时写的东西的调调还一样呢?她有没有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