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俗世奇人》阅读教学

(2013-01-05 23:01:19)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设计

《俗世奇人》阅读教学

      赵丹

教学目的:

1、检查学生阅读《俗世奇人》的情况。学习如何品读一本书。

2、在对文章中的人物诸多轶事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结合时代背景或地域风情感受奇人的奇特之处。

3、引导学生在交流奇人奇特之处之中,结合作者的写作风格感受作者以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的写作方法。

4、体会情节的生动性,品味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在对文章中的人物诸多轶事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奇人的奇特之处。

难点:

引导学生在交流奇人奇特之处之中,感受作者以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生自由畅谈四大名著中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引入《俗世奇人》。

2、交流读《俗世奇人》的感受(从浏览式初读进入品读阶段)。

二、走近人物——谈奇人

1、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在这本书中,塑造了许多人物,他们有的现身于上流社会,有的混迹在市井民间,都是“俗世”中人;然而他们又不是普通人,他们所做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是“俗世”中的“奇人”。他们中间既有凭着一把钓竿把鱼钓绝的大回,也有认七个银元不认人的骨折医生苏大夫;既有专会溜须拍马的“死鸟”贺道台,也有抠团鞋泥就能捏出人像的“泥人张”。这些“俗世奇人”,在作家冯骥才独到的眼里、幽默的笔下,个个生动有趣,活灵活现。

2、在这本书中,都有哪些人物?请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他们。 

三、印象最深的人物故事——叙奇事

1、书中十八个故事中精心刻画了十九个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你认为最“奇”的人物是谁?他奇特在哪儿?

2、生交流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四、交流情节——论“奇”俗:

1、除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人感受到了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的奇特之处,这本书还有哪些民俗让你感受到奇?

2、引导学生交流:

A:故事情节奇趣横生:(生结合故事情节去交流);

B:语言风格奇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天津方言的味道浓(出示句子,让生用各自的方言读句子,感受)……

五、细读文章——品“奇”文

1、奇人,奇世,奇俗让人耳目一新,而这一“奇”展示都要归功于作者的妙笔,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能以奇文著称于世的奇人吧:

2、关于作者:作者简介——学习结合作者的资料,感受写作风格

    冯骥才,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3、奇人笔下出奇文,作者生于天津,对于天津也有着独特的感情,让我们一起来品品奇文吧?——学习结合地域民俗品读作品。

A:作者选材的角度很奇,能够选取新颖的视角,通过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B:写作手法奇:市井里巷的人物众多,轶事也很多,而作者以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可谓以小见大,这种写作方法也值得大家学习。

B:修辞手法的奇特:

六:读书笔记抄录:

1、读了这本书,把你最欣赏的奇人,奇事进行点评,并把奇文进行摘抄。

2 用一句话概括你交流了《俗世奇人》的收获奇绝!

3、小结:《俗世奇人》中,民俗、轶事、奇人、和作者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都让我们感到拍案称奇;还有那津味十足、朴素、凝练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经久不衰。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愿我们能够将自己的真心投入到文学的海洋中,尽情地品味美文的甘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