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雅老师
小雅老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54
  • 关注人气:1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晨读《了凡四训》!

(2012-06-12 14:25:20)
标签:

汪敬雅

经典

文化

分类: 小雅心语!

    凌晨起床看了《了凡四训》的一些介绍。

    佛学包括世间法和出世法,而以出世法为究竟。它为我们阐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破除一切妄情偏执,迷信幻觉、而导归正信、正见、正行、正觉,指明了一切众生在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生灭流转,一期生死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短暂的片段。而所形成六道轮回中极其错综复杂、万有不齐、苦乐悬殊的景象,其间贯穿着一条"因果规律"的缘故。佛法揭示了命和相的原因及由来,却不教人去算命、看相、求签、问卜就因为舍本逐末是徒劳无益的。关于一个人的命相,算亦如此,不算亦如此。只有了然于因果对于命相之所以然,明了由于过去造作的"因"而形成现在的"果",那果就表现为现在的命相;而现在造作的"因"又形成未的"果"。其中因因果果虽极其错综复杂,但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般的准确。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毫厘不爽。利人即是自利,害人适足自害。 虽然一个"因"种了下去,到"果"的形成(成熟),也同植物一样,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而且要有适当的"缘"去完成,但却是"因"不虚弃,"果"无浪得,"善恶到头总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样才有益于实际啊!这样做,不仅是自利,而同时也是利人利国,共利群益之道啊!可是以上还只是佛教的世间法,佛法还有更究竟彻底的出世间法(超出而不是厌离)。它启示人们澄清妄念,明心见性,化除惑业,了脱生死,永绝虚妄流转,证得不生不灭,涅磐寂静的究竟解脱,而圆成佛道。这才是佛教的真正的目的和最终目的。

  
   《了凡四训》,是明朝了凡先生把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下半生中,又验证了人们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的准确性。不过,光是知命安命是消极的无益的;而自强不息改造命运的"立命之学"则是积极的和有益的。他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这确是一本有益的读物。 春秋时代有些官员们见到别人的说话和动作,就能凭着自己的推测,来评论这个人未来的祸福遭遇,往往很准确。这从《左传》、《国策》这些书里可以看得到。大抵吉凶的预兆虽萌芽在心里,而发现常在于四体。行为敦厚的往往得福,过于刻薄的往往遭祸。但世俗一般人们的眼里多被妄念遮障。他们说,人生的祸福是没有一定的,是测度不准的。要知道、当幸福快要到来,只须观察他的善行就可预知:灾祸将要来临,观察他所作的不善事,也就可以预卜的。现在,我们想要得福而远祸,暂且不论行善,先须决心改过,但是改过第一要发羞耻心。应思从前的圣贤们,他们为什么百世可师,而我为什么一身瓦裂?人要首先懂得羞耻心。可是现代人很多都没有了很好的羞耻心,甚至是颠倒了黑白。在私下做了坏事,还认为别人不知道,傲然没有一点惭愧之心。这样下去,必将沦堕于禽兽,而自己还不知道哩。世间可羞可耻的事是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知耻而后勇!这在儒家学说里也是提出来的。孟子说,耻的问题,对于人们是最重要的了。因为知耻则勇于改过;德业日新,成为圣贤;无耻则肆意妄行,人格消失,成为禽兽。所以改过是得福远祸的最切要的一着。 第二要发畏惧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我的过恶虽在隐微之间,但是天地鬼神已经看见了、知道了。这就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告诫自己也指导小昱的。要对天地和鬼神有敬畏心。第三要发勇猛心。人们多是因循退缩,得过且过,不肯发心改过。我们必须奋发振作,不用踌躇、企惑,不烦等待拖延。小的过失,比如芒刺在身,要很快的把它拔除。大的恶行,要像毒蛇咬住了手指,急速把手指斩除,以免蛇毒入心。这是丝毫缓慢不得的!!《周易》卦上说:"风雷益";就是说,雷厉风行,直接痛快地去干,是容易得到效益的。如能具备以上这三种心,那末,有过的能立即改掉了。譬如春天的冰遇到了太阳,是没有不消溶了的。
     善于改过的人,是在事件还没有发生以前,就先明白了它道理。又如以前,自已是容易恼怒的,喜欢批评别人就应该想;人们有不到之处,在情理上是应该加以宽恕的。凡是我所行不通的,都是自己的德行没有修,不能感动他人,这是我自己要加以反省的。如果有人蛮不讲理的来干犯我,那是他的事,于我又有什么干涉。那末,毁谤的发生,都是磨练于我,玉成于我,我将欢然受赐。能够这样想,那还有什么忿怒可发呢?应知听到毁谤而不忿怒的,虽遇到谗焰薰天,也如拿火炬烧虚空,结果必自息。若是闻谤而怒,虽竭尽巧思之分辨,反如春蚕作茧,自取束缚,更增烦恼。所以忿怒不但无益,而且还有害呢。其他种种过恶,都应该依理分析。其实,一切过恶都是愚囊的行径,自害的作法,道理明白了,自然不会发生了。
    什么叫做从心而改呢?一切的过失,都是根源于心,唯心所造的。我的心不妄动,过失又从那里发生呢?实践改过的工夫,有从事上改的,有从理上改的,更有从起心动念处除净的。工夫既然不同,效用也就有别。例如前日杀生,今日戒杀了;前日怒骂别人,今日不发脾气了,这就是事上而改的。但是强制于外,是会感到很困难的;而且病根还在,东灭西生,这不是究竟的好办法。 善于改过的人,是在事件还没有发生以前,就先明白了它道理。从而控制自己不去做。最好的办法是治心。不合理的念头,才一动起,立即发觉,一觉就立即予以消灭,倘使这样做不到,就要反复明理来消灭它。或许还是克制不了,那就要用悬崖勒马的工夫,临事强行克制,坚决地禁止不犯,克实而论,净心、明理、临事禁戒三功并施是改过的要诀。 但是决心要改过,明则要靠良朋提醒,幽则还须诸佛加被。一心忏悔,昼夜不敢懈怠,经过一七日、或二七日、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善业的积累:

   《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从前有一个姓颜人的打算把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叔梁纥(ge),而称道他的祖宗积穗,预料他的后人,必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后来事实证明,正是如此,因知《易经》所说确是至理名言。如果更精确地来推论行善,那么善行还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需要精研明辩,才能做到真实地行善积德,自利利人。

   
   什么叫真假呢? 从前有几个儒生问中峰和尚:"佛教说,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可是我们看到的,有人行善子孙不兴,有人作恶而家门隆盛。 佛说的因果道理是没有办法证实的。中峰说:"世俗的人情不曾洗涤掉,看问题就难以准确,以致认善为恶,认恶为善。有了这样的错误看法,还不责怪自己的是非颠倒,反而怨因果报应为无稽。" 儒生们又问;"善恶的问题怎么会看成相反呢?" 中峰叫他们各谈善恶的区别。有人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操守是善。" 中峰说:"未必如此。" 各人各说出对于善恶的看法,中峰都说不一定是这样。儒生们因请问那是什么道理呢? 中峰说:"凡是有益于人的是善,只利己的是恶。有益于人,就是骂人打人都是善的。利人的就是公,公就是真;利己的就是私,私就是假。还有,从全心出发的是真,表面上装做行善形式的是假。这问题,你们都应该全面考虑的啊!" 还有以恶心而做善事的,如某一家大富户,有一次逢到荒年,穷人们白昼公开抢他家的米。他向政府去告状,政府不肯受理这件案子。穷人们因此更加嚣张。他就私自执行,把抢米的拿办困辱,人心才安定下来;不然,几乎酿成大乱了。 善者为正,恶者为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以善心而行恶事,这是正中之偏,以恶心而行善事的,是偏中之正,这是人所不知的。因此,做一件事,应把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看。
 
    什么叫做半、满呢?从前有一个女子来到佛寺,想要布施供养,可是身边只有二文钱,就把这二文钱捐献了,寺里的方丈老和尚亲自替她仟悔。 后来这个女子选进王宫,享受富贵,带了几千两的银子,又到这所佛寺来布施。老和尚叫他的徒弟替她"回向"就算了。 这女子就问老和尚,我当初布施二文钱,老师父亲自替我仟悔,今天我布施数千两的银子,老师父倒不替我仟悔,这是什么缘故呢?老和尚说:"以前的二文钱;钱虽少而布施心很真,不是老僧亲自代为仟悔,不足以报德;今天钱虽多,而布施之心,不如前日的恳切,所以我派别人代为忏悔就可以了。"这是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的道理。 汉钟离传授丹法给吕祖。这丹法能点铁成金,可以济世。吕祖问道:"以后还会还原变成铁吗?"钟离说:"五百年后,当恢复本质。"吕祖说:"这就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了。我不愿学这样的法术。"钟离心中暗喜,说:"修仙要积三千功行,你这一句话,三千的功行已经圆满了。" 还有行善而心无所有,不见有人、我及所施之物的,这叫"三轮体空",也叫一心清净,能这样行善的,就是所施的只有一斗米,也种无边的福,一文钱也可以消千劫之罪,所有善行都是圆满。倘使心着于善,斤斤计较得失,虽然布施了万两黄金,也仅止于半善罢了。
   什么叫做大、小呢?从前卫仲达做官时,被摄引到冥司。冥司命下属官吏检呈有关他的善恶记录。但见恶录盈庭,而他的善录,仅如筷子大小罢了。取秤来秤,那盈庭的恶录反而比筷轻,而像筷子大小的一束善录反而重。 仲达说:"我的年龄还不到四十,哪有这么多的过恶呢?" 冥官说:"一念不正即是恶,不一定要做。"

   什么叫做难、易呢?先儒说,克已须从难克制的地方去下手。 孔子论为仁,也说,应从难处去做。 江西舒翁那样舍了二年仅得的工资代别人偿还了官银,保全了一家夫妇免于离散。又如邯郸张翁那样,舍了十年所积蓄的钱,代别人还清赎银,救活人家的妻子,这都是所谓难舍处能舍。 有钱有势的人,如果他要立功积德,却是很容易的。易而不做,这是自暴自弃;贫穷的人做福很难,难而能做,这才算是难能可贵。
 
 谦和的效益 :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都详明肯切地告诫我们,谦虚是进步受益的基础,而骄傲自满是堕落失败的阶梯!《易经》里的谦卦中六爻都吉。"满招损,谦受益"。谦和骄真是祸福关头,不可不慎啊! 江阴张畏岩,学识很渊博,善于作诗文,在文人学士中颇有声誉。甲午年南京乡试,他寄宿在佛寺里,发榜没有他的名,就大骂考官瞎了眼睛。当时有一道人在旁微笑着。张就迁怒到他,道人说:"相公的文章,一定做得不好的"。张听了更是火冒三丈,就斥诉他:"你没有见过我的文章,怎知道我写得不好呢?"道人说:"听说写文章贵在心气和平,现在听到了你在骂人,满腹牢骚,心气不平极了,文章怎么写得好呢?"张感到他的话有些道理,因而屈服,就向他请教. 道人说:"一个人要考中,全得靠命,命不该中,文章虽做得好,是无益的。你今后需要自己做个转变"。张问道人:"既是命定,怎么能够转变呢?"道人说:"所以形成现在之命的是前世的业报,业报是自己所作的,创立今后的却在于你自己啊!只要尽力做善事,广积阴德,有什么福不可求得呢?" 张畏岩说:"我是穷人,有什么办法呢?"道人说:"善事阴功都由心造,常存善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为什么不责自己不奋勉努力,而反骂试官!张很佩服道人的话。从此痛改前非。一切有益于人的善事,每天努力去做,因此品德日增。 
 
   由此看来,趋吉避凶,这是断然由我自己作主的。因此,须要自己约束行为,丝毫不得动恶念、行恶事,这样才是受福的基础。凡是骄傲自满的人,必非远大的人才。即使发迹,也是不得长久受用的。 稍有见识的人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况且只有谦虚才有机会受到教育,从而能得到无止境地进步. 因此,谦是求学进德所必不可少的啊!古人说:"有志于功名的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的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要念念谦虚,时时方便,无微不至,这样就自然转变业报,造福由我自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