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出味道来——于永正老师阅读教学课观感

(2012-07-27 22:00:04)
标签:

教育

分类: 名师导航

读 出 味 道 来

                        —— 于永正老师阅读教学课观感

     以前,对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报纸、杂志等媒体对他的介绍上,但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近日,笔者有幸在东方市听了于永正老师的《全神贯注》一堂阅读课。这堂课,不仅让我领略了于老师精湛独特的教学艺术,而且受到了一次教育观念上的洗礼。
一、 学生观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讲地位取代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现代的教育观则把学生看作是有生命的教育主体,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内部复杂的心理活动才能起作用。
      
于老师在以名人名言导入新课后,问学生:要不要老师读一遍?要的举手。结果很多学生都举手了。于老师又说:不要老师读的举手。没有几个学生举手。于老师趁势引导:我最喜欢不要老师读的学生。自己读,给老师一个惊喜,好吗?加油练。短短几句话,把学生带进读的境界。
      
于老师在课堂上开展的两次朗读比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第一次朗读比赛选的是那些需要别人帮助的同学。在比赛之前,于老师先让小组成员去帮助他,指导他的朗读,比赛结束后又让小组成员去评价他。这种合作竞争的氛围诱发了学生之间的帮助行为,既援助了他人,又承担了合作任务中的工作,使同学之间产生了相互信赖的关系,他们共同努力,为参赛同学鼓劲加油,为同学的成功而欢呼,为同学的失败而惋惜。而参加第二次朗读比赛的学生,于老师亦以平等的身份参加了比赛。在这种师生共同的生命投入中,相互影响,相互启发,步入了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这两次朗读比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于老师读了课文后,问学生:谁第一?学生说:于老师。于老师接着说:我不同意。我读了多少年了,几十年了,才读成这样。冠军应该是两个组长,同意不同意?于老师的谦虚,鼓励了学生,增强了学生读好书的信心。
二、 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于老师的课上,他不是把现有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于老师坚信,书忌耳传”“学贵自悟。因此,他摈弃了传统的烦琐分析的教学形式,而是以学生的朗读训练为主线贯穿整堂课,让学生通过读,联系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学生的目的性更强,更加科学、有效,只是在学生悟不出或出现偏差时适当讲解和点拨。为了让学生感悟文章的内涵,于老师没有让学生归纳中心思想,而是让学生自己来写一句名言。于老师先启发同学们谁都可以写名言,并举了例子: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接着,自己带头创作了一句名言:啊,做什么事都要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同学们有感而发,纷纷写道: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全神贯注。——未来的科学家×××”罗丹全神贯注,成了大雕塑家;我们全神贯注,就成为好学生;于老师全神贯注,就成了特级教师。——未来的文学家×××”两个小学生,顶个于老师。——未来的教师×××”……这样巧妙的设计,含而不露地达到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结合。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处处充盈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的互动与交流,教学既是师生共同的学习活动,又是敞开心扉的心灵对话。
     
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是于永正老师近四十年的教学经验积累。于老师说:只要我们找到了学习语言文字的规律与人的认知思维规律,并把这二者紧密结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一定能取得高效率、高质量。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这堂阅读课,使我对新大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学生为主体,读中感悟,读中升华,将是我在今后教学中的努力方向。
   
最后,我想以于老师的一句话表达我对教育的认识:教育事业说道底是爱的事业。

  教学艺术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什么是教学艺术?简单地说就是高明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乐学、易学,使知识得以掌握,能力得以培养,智慧得以启迪,情操得以陶冶,等等,总之让学生能有所得。
  教学艺术来自于每个方面,也很难说哪一方面更重要。我个人认为,一个老师首先要熟悉所教的教材,即教学内容,教学艺术来自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因为没有一节充满艺术魅力的课不是首先来自执教者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上的。
  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这恐怕是所有当老师的共同体会。任何一篇课文,只读一两遍是很难找到教的方法的。但当我们读了若干遍之后,读出味来了,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方法也常常随之有了。
  鲁迅先生写的《在仙台》(节选自《滕野先生》),文中记叙了滕野检查鲁迅听课笔记的事。(指作业)。鲁迅打开一看,改得非常仔细,连文法甚至标点都一一订正了。为什么鲁迅先生在故事的开头要交代星期六第二三天便还我,第二天是星期几?第三天,又是星期几?那么滕野先生最迟是什么时间改的?他都是在该休息的时间改的!而且改得那么认真!滕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还要多说吗?都在字里行间!
  我的发现,使我很兴奋。在课堂上,当我引导学生也这样发现后,学生变得也很兴奋。我对学生说:作者这样写,叫前后照应,我们这样读,叫前后联系。学生恍然大悟的同时,听课的老师也恍然大悟了。
  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菜》,是难理解的。整个教学过程我都运用了报画的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一岁一枯荣,我先请小朋友观察一年四季菜的变化(报画的菜),再说说一年当中菜有哪两次最明显的变化,然后请小朋友考虑”“两个字应写在哪一幅图的下面,再说说枯荣什么意思。老师们都说我处理得很好。巧是什么?就是艺术。
  在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作者描写车夫外貌时,使用了一个很传神的词——“饱经风霜。教学时,老师给它下个定义,说一说,当然不是不可以,但我没这样做。因为我每次读到这句话时,脑海里便出现了车夫的形象,出现了他那一张令人同情的脸。我相信学生也会这样想,于是我请他们展开想象,并写出他们想象中、理解中的车夫的饱经风霜的脸。学生们沉思起来,动情了,动笔了。学生描写出来的脸,虽然语句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意思——饱经风霜。听课的老师为学生的精彩描写鼓掌,也为我这个教学环节鼓掌。
  三年级有一篇课文叫《水上飞机》,文中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我一查词典,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作结果讲,可以用明白取代;一个是因为有疑问而表示追究。意思弄明白了,造句的教学设计也就出来了。我先让学生读书上的句子:小海鸥想:货轮、客轮啥样的我都见过,就是没见过这种长翅膀的船,它决心去看个究竟。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已在生活中遇到的想看个究竟的事。说完,我将擦掉,先后换成,让学生再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需要问个究竟探个究竟的事。学生的发言活跃而精彩。接下来,我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这种东西究竟省不省油?让学生体会究竟在这句话中的意思。当学生知道了这里的究竟追问追究讲时,我又请他们仿照例句造句。最后,我请大家以恐龙或者外星人为话题,写一段话,用上两个究竟,一个表示结果,一个表示追究。
  老师们听了我的造句、造段训练,又交口称赞,问我这个设计是怎么想出来的。我回答的只有一句话:因为我通过查词典,弄明白了究竟的意思,所以想出了这么一个训练程序
  由此我想,教学艺术(即高明的教学方式、方法)来自于执教者对所教的教材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连一般的方法都不会有,还谈什么艺术呢?
  我是把力气花在钻研教材上的。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教过好几遍了。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把拿不准字的读音,一一落实,决不想当然;每个新词都查查词典,不能有半点含糊。课文的味儿是读出来的,是煮书”“出来的。我的一切好的方法几乎都来自读。年轻的时候,我备课总是先看教参,现在也看,但是在我思考过之后看,或者遇到问题,才去请教教参的。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我是从来没上过满意的课的。过去,我拿到一篇课文,读了一遍两遍就去考虑教法,想来想去想不出来。现在悟出来了——这法那法,不钻研教材就没有法。一个人读不懂,就和同事们一起读,人多力量大,好多高明的方法我是和同事们一起出来的。关于这一点,我以后还要谈,这里顺便提一下,目的是想告诉年轻的老师,如果一个人的力量达不到,别忘了,周围还有好多人呢!聪明者,不但要善假于物,还要善假于人
  我再重复一遍:一定要下功夫钻研教材,否则就不会有得心应手的方法,行之有效的方法,没有好的方法,也就谈不上艺术。教材把握不好,甚至于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错了,偏了,还有什么艺术可言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