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钱基厚自编的《孙庵年谱》中,钱基厚按年份既记载了每年的军国大事,本土新闻,更是完整地留下了孪生兄弟俩的点滴成长经历。有些今天看了,仍不免让人唏嘘不已。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钱基厚虚岁二十。经同族钱季常(后来无锡出名的大律师)推荐,被当时的锡金学务公所聘用,任城西小学堂副教习。据钱基厚在《年谱》中所说,学堂据他家不足半里地,“而母督令住校,非假期不许归。”其母孙氏,出身无锡石塘湾孙家,那是当时无锡赫赫有名的望族。这位大家闺秀告诫刚成年的儿子:做事必须专心才行,住在家里事多容易分心。看来中国的传统中,往往越是名门望族,对小辈的溺爱倒越少。正如今天有人说的,越是穷人家的孩子,往往父母越容易溺爱——给不了孩子其他什么,唯有这份爱是可以无尽付出的。
住在学堂的钱基厚,看来每天的生活工作都很充实。早晚都要自习备课,每天下午给学生上课。因为当时的正教习张佩纫,每天下午要到理科研究会听讲充电,所以两人一个包上午的课,一个管下午的课。钱基厚要教高级国文和地理,还要教全班的算学;张佩纫教低级国文和高级历史及理科。班上一共三十多个学生,从老师教的课程可以看出,当时一个班上至少是分了高、低两个层次的,一个低级部一个高级部。不同年级学生在一个班上课的,这和今天贫穷地区学校的复式教育类似。虽说这还是光绪年间,但西风渐进,无锡的学堂早已是西式洋学堂了——当年要做个小学老师,也必须是通才啊。
钱基厚这第一份工作,年薪是一百大洋(第二年涨至一百二十大洋),每月支取。一年十二个月,除六月和十二月是拿十块大洋,其余十个月都是八块大洋。这钱给得挺人性化,年中及年终感觉都像拿了额外奖金一样呵。钱基厚自述每个月只留一块大洋零用,再留一块预备买书,其余都是交给家里的。临时有急用,一定是要请示报告,获得家长同意了才行,从不私自扣留挪用。到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钱基厚到苏州木渎小学堂任数理教员时,年薪已是三百大洋,还有六十大洋的川资!当年教师的收入,确实不菲。建国以后,直到近几年,老师的收入才渐渐为人仰慕——但和清末相比,似乎还有差距啊。
这一年,孪生兄长钱基博更是被无锡薛家的薛南溟,聘为家庭算学老师,专职为其两个儿子薛育津和薛汇东上课。想来收入肯定是比弟弟钱基厚要高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