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讲“六和敬”
(2014-08-01 16:48:12)
标签:
佛学 |
南怀瑾老师讲“六和敬”
“于六和敬,起质直心。”六和敬是我们在团体中最重要的相处之道。
和尚是僧,有时被人故意念成“憎”,成了仇恨的意思。僧伽就是僧团,出家人谓之僧,修道的谓之伽,出家的团体总称叫僧伽。三皈依中,皈依僧是皈依僧伽的意思。僧团不一定指出家,在家真正发心修持的也算是僧团。僧团相处有六和敬,就是六个条件,彼此和平相处,没有闹意见,互相尊重。这个敬就是“敬事一切,起除慢法”的敬。我们从经验知道,只要几个人相处,乃至两个人住在一起,就不得了,别人都是混蛋,只有自己是个好蛋。人与人相处能够做到六和敬,然后再扩充到这个社会,就天下太平了。
什么叫“六和敬”?
,是什么意思?你可以解释成不打架就是身和,
第一是“身和共住”没有一个生病的,四大调和,每人都精神饱满,无病无痛,彼此客客气气。身也包括面孔,没有坏脸色给人看也是身和。中国的大庙子一进山门就看到弥勒菩萨的笑脸,学佛就先学拉开嘴巴笑,先学假笑也好,慢慢神经拉开了,看到人就笑,总比哭好看嘛!我最怕看到同学整个人绷在那儿,这是学佛的样子吗?一点都不能使人喜欢,我看了就讨厌,笑脸总可以学吧?
学佛第一步先学中国的弥勒菩萨,肚子大包容大,脸在笑。这个都学不会就是身不和敬。身不和怎么共住?身和还要注意衣冠整齐,生活整洁,自己生理行为每一点都要搞得干干净净,不使人家讨厌我。最难的是,即使别人做不到,你也要容纳他,能做到就不得了。不但学佛,与同事之间也能够做到才行。人与人之间就是相处不了,身不能和,因此就不能共同生活在一起。
出家要生活在一起,第一就要学六和敬。居士也一样,自己既然晓得缺点,就自己找一个山头,孤峰顶上,气吞诸方,不要说人来不到,就连鬼也来不到,那连八和敬都做得到,要发脾气可以一个人对着树发,那气也出了,多舒服啊。这样你也做不到!我那时一个人住峨嵋山顶,“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那个境界就是如此,连一和敬也不用。这六和敬真做到,天下就太平了,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做到了。
“身和共住”我们谁做到了?每个人身体都不调和,多愁多病之身,都要别人照应你,你照应不了别人。所以佛说多拿医药布施,他生他世就无病无痛。我就有这种朋友,活了七八十岁,从来不知道什么叫伤风感冒,健康得不得了,也不学佛学道。不知道多值得羡慕。
六和敬第二是“口和无诤”,不讲伤害人的话,即使骂人也要有骂人的艺术,而且还要看对象。像我骂这位陆居士几十年,他从来不生气,再怎么大声骂他,还是一张笑脸,我真佩服他。他对我是口和无诤,这难啰!你观察这世界上很多人的长处是值得学习的。在团体中有的人嘴就不和,本来很好听的话,他讲的就不好听,真奇怪了。再不然,那嘴厉害的故意找些好听的话说,但是那些话一听就晓得,很讨厌。
这口要和是要会讲话,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人家的意见调和了,这是高度的道德修养,是很难的。但是这个口业也是修来的,你前生没有修口业,口德不好,你越劝,人家越要打官司。有的人一来,骂个两句,“搞什么名堂!不成样子!吵个屁!我请你们吃饭去”,别人就不吵了,毫无道理的几句话,也就解决了。这就是他前生修口业,有威德。所以要修口德啊!这是其一。
其二,嘴巴上吵来吵去没有什么事,一句话空的嘛,却抓得好紧,心里生气好几天,不只把脸气绿了,还气乌了。尤其两夫妻之间的争吵,到我这儿来诉苦,我肚子里都打好分数了,两个都不是好东西,为什么?口和就无争论嘛!不过你们在劝夫妻不和的时候要注意,他们讲另一半的不是,你可不要附和,他们回头和好了,就会说起你这个中间人的不是了,这是实际的例子。口要和才无诤,这就是修行嘛!你不要以为是空话,你只会南无南无有什么用?所以大家要反省,有几个人是口和的?同我一样,一开口就使人讨厌就糟了。
第三是“意和同事”,我们处在团体生活要注意,嘴巴不和还容易,有时口里说点假话,唉呀!我对不起,抱歉……可是肚子里却梗着,这会梗出癌症来的,真的哟!癌症就是与生闷气有关的。非常内向的人,你打他都不放个屁的人,然后脸上发青发乌,在里面生气,将来百分百得肝癌。另一种是脾气非常大的,也有肝癌的嫌疑。中国人肝病特别多,肝癌特别多,就是喜欢在心里头生闷气。因为这个民族很奇怪,表面上有个假面孔的,装作没事,心里却生闷气。
意如何做到和?不但和,而且要能与人同事,能与人共同生活。家庭也是如此,你看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意见会相同吗?绝对不会。现在讲代沟就是意不和,意和就没有代沟了。
第四是“戒和同修”,这个戒不但是戒律,也包括生活上的习惯。譬如爱干净的同不爱干净的,就不容易处在一起。像我是非常爱干净的,而且爱整齐,我的东西不喜欢别人乱动乱放,有同学拿了不好好放回去,我就心里讨厌,这就是一种戒不和。但是真碰到了,又能怎么样呢?真把我东西搞乱了,你斜眼一瞪,他笑一笑,也算了,你就要想,这东西最后是会坏、会没有的,就没有事了。
所以戒和才能够在一起同修。戒和,照一般的解释是大家的戒律一样的好,这怎么可能嘛?有人道德好,有人道德差一点。差一点好一点要能和最难,你看六和敬除了和还有敬,敬就是要尊重人家啊!这样才能共同修行。
第五是“见和同解”,见是意见观念就,人与人之间意见会不同。不要讲别的,没有一对夫妻的意见完全是相同的,但也因为两人的面貌不同、个性不同,才能结婚,完全一样是不能结婚的,结了婚会早死一个。吵吵闹闹的反而可以吵一辈子,吵完了又没事了。这种情况我看得多了,如果一直吵架的老伴走了,剩下的一个没有吵的对象也就差不多了。见和是见解相同,如何沟通来达到见和是很重要的修行。
第六是“利和同均”,利不只是钱,连睡上下铺的人之间也有利的问题,这是个比方。利害关系之间能够和平相处是同均,平等平等。发挥起来也包括社会经济问题,这六和敬在佛经中是应用在僧团的生活上,实际上你们想想看,扩充起来,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在其中。你们天天要写佛法的文章,就不晓得发挥,把六和敬这么伟大的佛法,只用到僧团中,太可惜了,这是佛的真正教育法,天下太平的大法。
现在考你们一下,“六和敬”从哪里做起?……算了,我帮你们答吧!“六和敬”有两层意义,要先从内心做起,身、口、意从个人自我做起,戒、见、利从行为扩大,由内而到外,人人自动自发,这是真民主,真自由,也是真佛法。这些大文章不去写,一天到晚钻牛角尖,做什么学问?世界不能和平,主要问题不在政治制度或是学术文化,而是在每个人此心能不能和平。因为做不到此心的和平,此心不能了、不能度,要想求家庭、社会、国家、天下能够和平,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这是人类文化的大问题,所谓人类文化,包括了一切宗教、教育、哲学、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等等,不只是博物馆的古书,或是什么歌舞才算文化,文化包括了整个人类的生活和习惯。如果六和敬能做到了,也许这个世界就能够太平。但是很难,坦白地说,连所有的宗教团体,人与人之间相处,都做不到六和敬。如果有任何的团体可以做到六和敬,他们就值得我们顶礼膜拜,可以称作是真正的僧伽。
《维摩诘经》上告诉我们:“于六和敬,起质直心”。人怎么能做到六和敬的要求呢?《维摩诘经》说:“起质直心”,质是朴实,老老实实,不虚伪不作假。直,是不转弯,不整人,不害人。质直心就是朴实、不弯曲的心。有些同学讲话常挨我的骂,他说起事情来不直,转了半天的弯,本题都没说到,我又忙,其实一句话就说清楚了嘛!又有的人喜欢讲些讨好的话,有弯曲心,我一听就知道。不需要向长上讨好,因为要讨好,常常会做错了事。
什么是质直心?你们自己的心理都检查不出来,常在起心动念的下意识里另有目的,这是阿赖耶识带来的,也就是业力,自己都不知道,因为无明嘛!假使你能找得出来,就是修行人了。“于六和敬,起质直心”,你因为依六和敬修正自己的行为,就能渐渐地生起道心。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普通佛学讲,一个僧团在一起,有六和敬。六种和平相处、彼此尊重的条件,所以真正的佛教徒就要了解这个精神。我觉得六和敬的精神不但是一个佛教出家人应该了解、应该知道,我们学佛的弟子、在家人也应该知道。而这个是释迦牟尼佛真正的教化精神之所系。所谓“六和敬”懂了以后,这才真正算是学佛的,不管你出家在家,家庭也用得上、社会也用得上,一个团体也用得上、一个国家民族也用得上。这六种精神——六和敬,比什么责任、荣誉还要高明得多了!
所以一个僧团人与人之间,修行人相处在一起,六个条件:“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这六点特别特别注意!
我们真正学佛,这个地方特别注意了。这不能够说只要求一个出家人哦,我们每一个人要求自己,尤其是家庭、社会、团体、国家、天下都一样,这是佛的文化。所以佛的教化一到中国,跟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能够普遍地变成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的主流,是有它的原因的。
所以一个修道的人,尤其是出家,一个团体聚在一起,第一是“戒和同修”,戒律是什么?我昨天跟出家同学正有事讲到,所谓一切的戒律就是明辨是非;明辨什么是非?明辨道德行为的是非,这是戒律的精神。明辨——明白、辨别道德行为的真正的是非;是就应该做,非就不能做。那么这就是戒的精神,所以戒很多了,有小乘戒、大乘戒,这个《楞严经》里会讨论到,我们姑且简单地说。
“见和同解”,就更难了。见,就是思想观念、见解。人与人之间相处,见解不相同,很痛苦的。见解相同,就是说大家文化观点、修持的观点要彼此研究、沟通了、相同,和平、和爱地相处在一起,见解相同。见解不相同,我们看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为什么处得不好?譬如宋代名儒陆象山讲过两句名言,因为宋朝、唐朝都有在皇帝前面、中央政治有党派的斗争、派系的斗争,所以陆象山很感慨,讲了两句名言:“小人之争在利害”,小人并不是说哪个个子小一点就是小人,或者地位低一点叫小人,就是普通人,所谓“升斗小民”,就是为了生活,利害关系才要争。“君子之争在意见”,所谓君子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意见反是多,思想不同,见解不同,所以意见彼此不同所发生的争论,和那个普通人利害之争是一模一样的可怕!所以人类的悲哀,不是利害之争,就是意见的相诤。
所以修行人在一起,能够做到见解相同,那么就达到后面意识就沟通了,“意和同事”;嘴里没有反感的言论,“口和无诤”。学佛修到无诤的境界,“口和无诤”,意识和平、合作,能够互相相处,“意和同事”,所以“身和共住”,身体很和,第一无病痛,大家都是免除了病痛修行,情绪很稳定,那么才是身和了,都很健康,没有神经病,也没有宗教心理病,这个身和才能共住。
“利和同均”,大家在一起利益均等,那就是普通所谓讲,现在标榜的美国的政治思想:民有、民治、民享了。真正出家人,过去丛林大庙子几千人,起码三五百人在一起,来自于四面八方。而且在过去我们看到的出家人,也不晓得他是哪里人,他什么出身也不知道,反正出家了,都在一起;都很有礼貌,吃饭时出来都是一点声音都没有,平常看不到。过去我们所谓喜欢到大陆上看庙子,大的庙子进去了逛了半天,看不到一个影子,一个和尚也没有看见,才晓得等到吃饭的时候吧。吃饭的时候云板一响,就看到一个一个排队自然就出来了。我们那时年轻就说:这些和尚哪里钻出来的啊?平时都看不到人,而且几百人出来,一点声音都没有。进了饭堂坐在那里,规规矩矩坐着,不会像我们这样站起来呀,或者把筷子拿到手上,调羹、碗敲敲啊,都没有。吃完了饭,也没有声音,然后就进去了,看不见了。——利益均等,无争的境界。
所以这六条叫“六和敬”。彼此和平相处,和爱、互相尊重地在一起,这是佛教的伟大的精神--佛的教化。这个精神扩而充之,在家庭也一样。我们几个家庭能够做到夫妇之间和敬?实际上我们中国文化讲礼貌,家庭夫妇之间相敬如宾就不容易做到哦!比如说恋爱的时候,大家都把自己的坏毛病掩盖起来了,等于彼此对客人一样,宾就是客人嘛!再生气也忍住了,“你好!我好!”,相敬如宾。结了婚以后就不是对客人而是对仇人了,那就板起面孔啊!每个人都暴露自己的毛病,就不相敬如宾,要改成“相视如仇”了,不能做到和敬。所以即使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家庭夫妇之间相敬如宾,也就是和敬的精神。
整理自《楞严经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