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意象角度解读《故都的秋》

(2015-09-09 05:43:44)

                          从意象的角度解读《故都的秋》

一直颇为认同这么一句话:课文无非是个范本,怎么上,全看教师的驾驭。的确随着课改的深入,单一的课文解读方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求鲜欲,甚至是对于课文本身内涵的挖掘。对于一篇传统美文,如何才能让它焕发出青春的光彩,我想老师的设计是关键。《故都的秋》在传统的教学中,美读法、品读法一直深受好评。《故都的秋》传达了作者深深的时代烙印以及美学取向,而如何引导学生们走进郁达夫的精神世界,跨越时代的鸿沟,穿越时空,与作者共同品味秋之美态,故都之雅韵呢?我想从意象的角度去解读,就可以让学生在逆水行舟中找到一枝船篙,走进郁达夫的心海。

一、找意象。意象构成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深受古诗词涵养熏陶的郁达夫在他的现代散文中,无处不流露出浓厚的古典色彩。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身为一名都市闲人,况又人在帝京,他眼中的秋景也就别具韵味,那么他笔下的秋物也必然附着上独特的郁氏色彩:

    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破屋、浓茶、小院、碧天、漏光、残垣  蓝朵  秋草、秋花、秋蕊、秋蝉、秋雨、秋果
这是一组具有丰富内涵节令特征明显的意象。

二、 品意象。探寻郁达夫眼中的“意境”

    《故都的秋》中的诸多意象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传达感情暗示思想的需要,按照某种向心力而相互呼应粘合形成的意象群体。笔者认为,解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可以从以下四组意象构成的整体画面去赏析:

    第一组意象——落魄的故都的秋的意象。这之中突出的是“故都”,凸显的是“气息”。如果剔除特指的“故都”,北方秋的意蕴、气息、味道还会是作者心中所思、所梦、所念的吗?虽然全篇没有着意进行酣畅淋漓、泼墨重彩的描绘,只是在不经意间有所流露,如“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萦绕着、暗含着这股故都的气息、文化的气息。
    第二组意象——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的意象。这里面,作者是在拿南方的秋的纤细柔弱与北方的秋的雄迈豪放、悲壮苍凉作对比,凸现的是北方的秋的“雄”气、“雄”味、“雄”魂。“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而江南的秋,“草木凋的慢,空气来的润,天空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所以作者“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第三组意象——秋声、秋色、秋味、秋姿、秋形,凸现的是“秋味”。秋形,北国的秋槐。粗犷中见细腻,尤其是扫帚留下的痕迹极尽其柔软的感觉;秋声,秋蝉的残声。不禁让人联想起欧阳修的《秋声赋》“
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伤春悲秋,古今皆同;秋雨。其实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雨,所以,“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为北方的秋增添了一层平平仄仄的韵律……

    第四组意象——以“天”作为大的背景。秋风秋雨,秋树秋花,秋情秋怨,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可以尽情地在这个背景中描摹挥洒,也只有在这个背景中,才更能表现出故都的秋的意境和作者对故都的秋所特有的钟情、怀恋、寄寓。
这四种意象,作者是以“秋味”为魂,以故都“气韵”为魄,以南北方秋色的对比为体,以“天空”为背景,勾勒、营造、组接成故都的秋的格调、秋的意蕴、秋的味道——深沉、幽远、严厉、萧索、深情。

三、显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认为: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具体表现在以下列三个方面:

一、独特的故都情结
    开篇,作者就述说“不远千里”上北平,只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饱尝”而不是浅尝辄止,可见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为了表现这种深沉的向往、眷恋和赞美,作者动用了多种意象。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作者通过一系列秋色、秋声、秋景、秋物的排比,从宏观上展示过去故都秋色的美丽醉人。文章的首尾都将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了对比,且运用了独特的语句形式来强化对比的效果。例如结尾处的对比:(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作者运用排比、博喻辞格,精选四组在量与质上差别明显的事物,让读者品味到故都秋天淳厚、浓郁、鲜美的醉人特色,与作者那浓烈的挚爱产生共鸣。郁达夫身为南方人,短短的49年从未在北平久住,但他对北平总是一往情深,由此可见,作者那么热忱地爱故都之秋,不只是单纯的恋秋情结,而是与爱祖国联系在一起的。
二、独特的文人意识
    在《故都的秋》一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浓烈的传统文人的典型审美观的反映,体现了郁达夫诗人的气质。在前面所列举的种种意象,无一不具有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气质和内涵。例如芦花即是典型的悲秋意象: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又如钟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至于秋月能给中国人多少诗意的联想就不多说了,作者正是以诗人的独特慧眼捕捉了种种沉淀着秋之韵、秋之味的景物,营造了一种充满美感的伤秋氛围,这也正是作为文人的郁达夫独特的唯美意识的写照,同时也能让学生从中更加深刻地感悟到我国古典诗词的源远流长和非同一般的涵养功能。
三、独特的“悲凉”心境
    文章中故都之秋“悲凉”这一特征在作者心灵的投影是丰富而含蓄的。作者写牵牛花,“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这不仅是在表达自己的色彩爱好,更是在物化一种淡泊清冷的心境;作者看到扫街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竟会“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触景伤情、联想独特的意象,表现出一种孤寂、忧思的意境。在教学过程“知人论世”一节中我让学生了解了郁达夫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所以此时的“悲凉”已是故都赏秋的心态与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的交融。我们不妨这样说,文章流露的“悲凉”——忧虑、孤独、落寞的心绪,正是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风云在一位知识分子的心灵上投下的阴影——使读者品读时不免产生苦涩感的阴影。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看似不经意的意象往往传达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