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真碑碑陰初步復原及整理【轉載】
(2013-12-14 20:31:56)
标签:
曹真杂谈 |
分类: 03六朝嬗代 |
《曹真碑碑陰初步復原及整理》
作者:南海一粵蠻
曹真碑,三國魏,存高82cm,寬122cm。
三國時魏國碑刻。碑陽刻字存20行235字,碑陰存刻字30行485字,隸書體。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西安南門外,當時已殘斷,只餘此段中部。碑陽面刻碑文,碑陰刻立碑者姓名,側面陰刻龍紋。據朱緒曾《開有益齋金石文字記》,最先為此碑定名者為徐松。王鋆《十二齋金石過眼錄》考証較詳,百餘年來有十餘家考証。曹真為三國曹魏政權的宗室顯貴,最後任職為魏國的最高軍事統帥,病逝後,舊屬官員們為他立記功碑。據方若《校碑隨筆》稱,碑文第八行「蜀」字下一字為「賊」,第十一行「賊」字上為「蜀」,均在出土時被鑿去,後當地人又將「諸葛亮」等字一併鑿去。曹真碑銘文字體結體嚴整,雄勁端莊,所存碑文保存完好,宛如新刻,碑文內容極為重要。此碑是存世漢碑中的精品。
錄文:
(碑陽)(殘)之後陳氏有齊國當愍王時□宋併其(殘)/□基長以清慎為限交以親仁為上仕以忠(殘)/□騎矢石間豫侍坐公子將龢同生使少長有(殘)/□公使持節鎮西將軍遂牧我州張掖張進(殘)/羌胡誑之妖
道 公張羅設 陷之坑網□(殘)/公怒能於是征公拜上軍大將軍擁(殘)/轂節鉞如故/(殘)蜀 賊 諸 葛 亮 稱 兵 上 邽 公 拜
大將軍授(殘)/援於賊公斬其造意顯有忠義原有脅(殘)/□約立化柔嘉百姓恃戴若卬陽春□(殘)/冬霜於陸議奮雷霆於未然屠 賊
亮於(殘)/行績家有注記豈我末臣所能備載□(殘)/兵如何勿旌一命而俯宋孔之敬(殘)/從俗以 不恣世以違憲寬(殘)/嗟悼群寮哀酸
之贈禮(殘)/冀今趙護大尉掾嚴武雝州(殘)/岳登華岱 玄石示後嗣(殘)/為周輔東平 作漢(殘)/毛鉞牧我陝西威同霜(殘)/爰立碑作頌萬載不刊(殘)/
(碑陰)□□□□□□□□□□定皇甫□□忠/□□□□□□□□□□孚泰庚/□□□□□□□□□翊山泰伯謀/□□□□□□□□□□季超/□□□□□□□□□珍仲儉/□□□□□□□□□詳元衡/□□□□□□□□侯安定梁瑋稚才/□□□□□□□郎北地梁幾彥章/□□□□□□隴西彭釧士蒲/□□□□□安定皇甫季雍/□□□□□尉北地謝述祖然/□□□□□□□代公時/□□□□□□□竺誼公達/□□□□□□地傅均休平/□□□□□騎都尉西鄉侯京兆張緝敬仲/□□□□司馬馮翊李翼國祐/□□□□農丞北地傅信子思/□□□□茂材北地傅芬蘭石/□□□□將軍司馬安定席觀仲歷/□□□□主簿中郎天水姜兆元龜/□□□將軍馮翊李先彥進/□□□□廣武亭侯南安龐孚山奉/□□□尉參戰事郎中京兆韓汜德修/□□領司金丞扶風韋昺巨文/□□前典虞令安定王嘉公惠/□民京兆趙審安偉/□民臨濟令扶風士孫秋鄉伯/□民郿令隴西李溫士恭/□民永平令安定皇甫 幼載/□民中□□□□□□□/州民中郎□□馬(殘)/州民中郎北地衙□(殘)/州民中郎京兆郭胤(殘)/州民中郎安定胡牧(殘)/州民中郎隴西幸□(殘)/州民秦國長史馮翊(殘)/州民護羌長史安定(殘)/州民西郡長史安定(殘)/州民下辨天水趙(殘)/州民廣至長安定胡(殘)/州民修武長京兆郭凌(殘)/州民武安長京兆趙欽(殘)/州民玉門長京兆宋恢(殘)/州民小平農都尉安定(殘)/州民中郎曲沃農都尉京兆(殘)/州民中郎扶風姜潛公隱(殘)/州民中郎安定皇甫隆□(殘)/州民中郎馮翊王濟文雍(殘)/州民中郎京兆尹夏休和(殘)/州民中郎天水尹輦叔轂(殘)/州民中郎安定胡廣宣祖(殘)/州民中郎安定楊宗初伯(殘)/州民玉門侯京兆鄔靖幼(殘)/州民騎副督天水古成凱伯(殘)/州民雍州部從事天水梁□(殘)/州民雍州部從事安定皇甫(殘)/州民雍州部從事安定梁馥(殘)/州民雍州從事天水孫承季(殘)/州民雍州部從事京兆蕭儀公(殘)/州民雍州書佐安定□(殘)/
《曹真碑碑陰初步復原及整理》
南海一粵蠻 (2012-12-09 19:08:12)
曹真碑為研究三國史的重要文物之一,又是漢魏書法、碑刻技術的瑰寶,過去對碑文的研究不少。相對而言,對碑陰的關注則較少,那是由於碑陰為立碑的吏員名籍,沒有重要的歷史人物及事件記述之故。雖然碑石賤缺嚴重,唯尚有不少有價值之資料藏於其中,故初步整理於下。
由於手頭沒有比較清晰的拓本,底稿以台灣數位典藏釋文為本,參考網上拓本改正(網上拓本由瑯邪中華文化論壇提供)如底稿對「郎」字皆注為「?」,參圖稿補入。又,圖稿未詳而底稿原有的釋文(如1及30)、圖稿底稿均不詳者(諸?者),皆不作更動。另,碑文上闕字數,按碑中行文範式「州民某某」始算。
1 [州民]□□□□□□□[安]定皇甫□□忠 州民中郎扶風馬(下缺)
2 [州民]□□□□□□□□孚泰庚 州民中郎北地衙(下缺)
3 [州民]□□□□□□□[馮]翊山泰伯謀 州民中郎京兆郭胤(下缺)
4 [州民]□□□□□□□□季超 州民中郎安定胡牧(下缺)
5 [州民]□□□□□□□珍仲儉 州民中郎隴西辛纘(下缺)
6 [州民]□□□□□□□詳元衡 州民秦國長史馮翊(下缺)
7 [州民]□□□□□□侯安定梁瑋稚才 州民護羌長史安定(下缺)
8 [州民]□□□□□郎北地梁幾彥章 州民西郡長史安定(下缺)
9 [州民]□□□□隴西彭紃士蒲 州民下辨長天水趙(下缺)
10 [州民]□□□安定皇甫聲季雍 州民廣至長安定胡(下缺)
11 [州民]□□□尉北地謝述祖然 州民脩武長京兆郭凌(下缺)
12 [州民]□□□□□代公時 州民武安長京兆趙欽(下缺)
13 [州民]□□□□□竺誼公達 州民玉門長京兆宗恢(下缺)
14 [州民]□□□北地傅均休平 州民小平農都尉安定(下缺)
15 [州民]□□□騎都尉西鄉侯京兆張緝敬仲 州民曲沃農都尉京兆(下缺)
16 [州民]□□司馬馮翊李翼國祐 州民郎中扶風姜潛公隱(下缺)
17 [州民]□□司農丞北地傅信子思 州民郎中安定皇甫隆始(下缺)
18 [州民司]空茂材北地傅芬蘭石 州民郎中馮翊王濟文雍(下缺)
19 [州民]□□將軍司馬安定席觀仲歷 州民郎中京兆尹夏休和(下缺)
20 [州民]□□主簿中郎天水姜兆元龜 州民郎中天水尹輦叔轂(下缺)
21 [州民]□將軍馮翊李先彥進 州民郎中安定胡廣宣祖(下缺)
22 [州民]□□督廣武亭侯南安龐孚山奉 州民郎中安定楊宗初伯(下缺)
23 [州民]□尉參戰事郎中京兆韓汜德脩 州民玉門候京兆鄔靖幼(下缺)
24 [州民]領司金丞扶風韋昺巨文 州民騎副督天水古成凱伯(下缺)
25 [州民]前典虞令安定王嘉公惠 州民雍州部從事天水梁苗(下缺)
26 [州]民京令京兆趙審安偉 州民雍州部從事安定皇甫(下缺)
27 [州]民臨濟令扶風士孫秋鄉伯 州民雍州部從事安定梁馥(下缺)
28 [州]民郿令隴西李溫士恭 州民雍州從事天水孫承季(下缺)
29 [州]民永平令安定皇甫肇幼載 州民雍州從事京兆蕭儀公(下缺)
30 [州]民中郎扶風士孫□□ 州民雍州書佐安定□
6 秦國
魏書明紀引魏略:文帝始以帝不悅,有意欲以他姬子京兆王為嗣,故久不拜太子。
魏書明紀:青龍三年八月庚午,立皇子芳為齊王,詢為秦王
魏書少帝紀:正始五年十一月己酉,復秦國為京兆郡
粵蠻按:魏書文帝子無京兆王,如京兆王即秦國封君,或史書失載
然碑文有大尉掾,司馬懿於青龍三年繼華歆為太尉,明紀謂同年以曹詢為秦王,則曹真碑或立於青龍三年後
6-8 秦國長史、護羌長史、西郡長史
《後漢書》百官志: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
9 下辨長
粵蠻按三國志作下辯,諸葛亮於建興七年平武都、陰平,下辯為武都郡治,當入蜀
華陽國志謂魏、蜀交兵多從此,「遂荒無留民,魏遙置其郡」
即此下辨長或為遙置
14 小平農都尉
《後漢書》皇甫嵩傳:詔勑州郡修理攻守,簡練器械,自函谷、大谷、廣城、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諸關,並置都尉
粵蠻按:小平為津關名,置農都尉,即有縣級屯田。關於曹魏屯田,歷來多有論及,此可補充。
15 曲沃農都尉
《後漢書》郡國志:河東郡(中略)聞喜邑,本曲沃
粵蠻按:曲沃即聞喜,置農都尉,即有縣級屯田。關於曹魏屯田,歷來多有論及,此可補充。
17 司農丞
《後漢書》卓茂傳注:王莽攝政,置大司農部丞十三人,人部一州,勸課農桑。今書及東觀記並言六部。
《後漢書》百官志:部丞一人,六百石。本注曰:部丞主帑藏
《三國志》曹爽傳引魏略桓範傳:正始中拜大司農(中略)範欲去而司農丞吏皆止範
粵蠻按:碑文前闕三字,前兩字按範式當為「州民」,則第三字當為部,故知曹魏仍設「大司農部丞」,唯員額未詳
24 司金丞
《三國志》王修傳有司金中郎將
《三國志》韓暨傳:制書褒歎,就加司金都尉,班亞九卿。
粵蠻按:按王韓二傳,王修之為司金當先於韓暨,即司金府由事畢即罷之中郎將轉為常設之都尉職,其下有丞
24 騎副督
《三國志》魏書多有騎督,按此為副督皆正式職稱
25 典虞令
《說文解字》虞:騶虞也。白虎黑文,尾長於身。仁獸,食自死之肉。
《三國志》毛皇後:嘉本典虞車工
《晉書》食貨:問主者,今典虞右典牧種產牛,大小相通,有四萬 五千餘頭。
《晉書》職官:太僕,統典農、典虞都尉, 典虞丞,左右中典牧都尉,車府典牧,乘黃廐、驊騮廐、龍馬廐 等令。典牧又別置羊牧丞。
粵蠻按:此官晉屬太僕,當為牛馬車輿之官,未詳
以上為此番初步之復原及整理,礙於個人學力,自有相當未足之處,望諸方家不吝斧正
粵蠻12年12月
作者:南海一粵蠻
曹真碑,三國魏,存高82cm,寬122cm。
《曹真碑碑陰初步復原及整理》
曹真碑為研究三國史的重要文物之一,又是漢魏書法、碑刻技術的瑰寶,過去對碑文的研究不少。相對而言,對碑陰的關注則較少,那是由於碑陰為立碑的吏員名籍,沒有重要的歷史人物及事件記述之故。雖然碑石賤缺嚴重,唯尚有不少有價值之資料藏於其中,故初步整理於下。
由於手頭沒有比較清晰的拓本,底稿以台灣數位典藏釋文為本,參考網上拓本改正(網上拓本由瑯邪中華文化論壇提供)如底稿對「郎」字皆注為「?」,參圖稿補入。又,圖稿未詳而底稿原有的釋文(如1及30)、圖稿底稿均不詳者(諸?者),皆不作更動。另,碑文上闕字數,按碑中行文範式「州民某某」始算。
1 [州民]□□□□□□□[安]定皇甫□□忠 州民中郎扶風馬(下缺)
2 [州民]□□□□□□□□孚泰庚 州民中郎北地衙(下缺)
3 [州民]□□□□□□□[馮]翊山泰伯謀 州民中郎京兆郭胤(下缺)
4 [州民]□□□□□□□□季超 州民中郎安定胡牧(下缺)
5 [州民]□□□□□□□珍仲儉 州民中郎隴西辛纘(下缺)
6 [州民]□□□□□□□詳元衡 州民秦國長史馮翊(下缺)
7 [州民]□□□□□□侯安定梁瑋稚才 州民護羌長史安定(下缺)
8 [州民]□□□□□郎北地梁幾彥章 州民西郡長史安定(下缺)
9 [州民]□□□□隴西彭紃士蒲 州民下辨長天水趙(下缺)
10 [州民]□□□安定皇甫聲季雍 州民廣至長安定胡(下缺)
11 [州民]□□□尉北地謝述祖然 州民脩武長京兆郭凌(下缺)
12 [州民]□□□□□代公時 州民武安長京兆趙欽(下缺)
13 [州民]□□□□□竺誼公達 州民玉門長京兆宗恢(下缺)
14 [州民]□□□北地傅均休平 州民小平農都尉安定(下缺)
15 [州民]□□□騎都尉西鄉侯京兆張緝敬仲 州民曲沃農都尉京兆(下缺)
16 [州民]□□司馬馮翊李翼國祐 州民郎中扶風姜潛公隱(下缺)
17 [州民]□□司農丞北地傅信子思 州民郎中安定皇甫隆始(下缺)
18 [州民司]空茂材北地傅芬蘭石 州民郎中馮翊王濟文雍(下缺)
19 [州民]□□將軍司馬安定席觀仲歷 州民郎中京兆尹夏休和(下缺)
20 [州民]□□主簿中郎天水姜兆元龜 州民郎中天水尹輦叔轂(下缺)
21 [州民]□將軍馮翊李先彥進 州民郎中安定胡廣宣祖(下缺)
22 [州民]□□督廣武亭侯南安龐孚山奉 州民郎中安定楊宗初伯(下缺)
23 [州民]□尉參戰事郎中京兆韓汜德脩 州民玉門候京兆鄔靖幼(下缺)
24 [州民]領司金丞扶風韋昺巨文 州民騎副督天水古成凱伯(下缺)
25 [州民]前典虞令安定王嘉公惠 州民雍州部從事天水梁苗(下缺)
26 [州]民京令京兆趙審安偉 州民雍州部從事安定皇甫(下缺)
27 [州]民臨濟令扶風士孫秋鄉伯 州民雍州部從事安定梁馥(下缺)
28 [州]民郿令隴西李溫士恭 州民雍州從事天水孫承季(下缺)
29 [州]民永平令安定皇甫肇幼載 州民雍州從事京兆蕭儀公(下缺)
30 [州]民中郎扶風士孫□□ 州民雍州書佐安定□
6 秦國
魏書明紀引魏略:文帝始以帝不悅,有意欲以他姬子京兆王為嗣,故久不拜太子。
魏書明紀:青龍三年八月庚午,立皇子芳為齊王,詢為秦王
魏書少帝紀:正始五年十一月己酉,復秦國為京兆郡
粵蠻按:魏書文帝子無京兆王,如京兆王即秦國封君,或史書失載
然碑文有大尉掾,司馬懿於青龍三年繼華歆為太尉,明紀謂同年以曹詢為秦王,則曹真碑或立於青龍三年後
6-8 秦國長史、護羌長史、西郡長史
《後漢書》百官志: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
9 下辨長
粵蠻按三國志作下辯,諸葛亮於建興七年平武都、陰平,下辯為武都郡治,當入蜀
華陽國志謂魏、蜀交兵多從此,「遂荒無留民,魏遙置其郡」
即此下辨長或為遙置
14 小平農都尉
《後漢書》皇甫嵩傳:詔勑州郡修理攻守,簡練器械,自函谷、大谷、廣城、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諸關,並置都尉
粵蠻按:小平為津關名,置農都尉,即有縣級屯田。關於曹魏屯田,歷來多有論及,此可補充。
15 曲沃農都尉
《後漢書》郡國志:河東郡(中略)聞喜邑,本曲沃
粵蠻按:曲沃即聞喜,置農都尉,即有縣級屯田。關於曹魏屯田,歷來多有論及,此可補充。
17 司農丞
《後漢書》卓茂傳注:王莽攝政,置大司農部丞十三人,人部一州,勸課農桑。今書及東觀記並言六部。
《後漢書》百官志:部丞一人,六百石。本注曰:部丞主帑藏
《三國志》曹爽傳引魏略桓範傳:正始中拜大司農(中略)範欲去而司農丞吏皆止範
粵蠻按:碑文前闕三字,前兩字按範式當為「州民」,則第三字當為部,故知曹魏仍設「大司農部丞」,唯員額未詳
24 司金丞
《三國志》王修傳有司金中郎將
《三國志》韓暨傳:制書褒歎,就加司金都尉,班亞九卿。
粵蠻按:按王韓二傳,王修之為司金當先於韓暨,即司金府由事畢即罷之中郎將轉為常設之都尉職,其下有丞
24 騎副督
《三國志》魏書多有騎督,按此為副督皆正式職稱
25 典虞令
《說文解字》虞:騶虞也。白虎黑文,尾長於身。仁獸,食自死之肉。
《三國志》毛皇後:嘉本典虞車工
《晉書》食貨:問主者,今典虞右典牧種產牛,大小相通,有四萬 五千餘頭。
《晉書》職官:太僕,統典農、典虞都尉, 典虞丞,左右中典牧都尉,車府典牧,乘黃廐、驊騮廐、龍馬廐 等令。典牧又別置羊牧丞。
粵蠻按:此官晉屬太僕,當為牛馬車輿之官,未詳
以上為此番初步之復原及整理,礙於個人學力,自有相當未足之處,望諸方家不吝斧正
粵蠻12年12月
前一篇:秦諱「正」為「端」始於二世元年說
后一篇:不能不看的古曆資料【轉載】